本文轉自“夢里瀟湘文學苑”,旨在知識分享,如涉版權問題,聯系小編刪除。
在經濟大潮波濤洶涌、功利思想甚囂塵上的現實處境中,作為中文人的我們似乎已被擠壓到社會的邊緣,還被世人視為不通時務的一群落伍者。我們在文學院里當教師,也在實用學科和英文書寫成為時尚的學界潮流中逐漸邊緣化。然而我們認同唐詩中所說的一種生活態度:“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我們為中文人的身份感到自豪,也因中文人的身份感到幸福。中文人所以自豪,是因為我們肩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我們的任務是為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學理探討和代際傳承。眾所周知,語言文字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也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中華民族而言,漢語漢字就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血脈,是中華民族實現身份認同的文化基因。《尚書》云“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從殷商以來,用漢字書寫的典籍浩如煙海,“經、史、子、集”四大類圖書的驚人數量便是明證。
對于現代人來說,中國文學尤其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文學不但以生動具象的方式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心理特征,而且廣泛、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文化的其它組成部分。中國文學的審美價值和認識功能歷久彌新,它是溝通現代人與傳統文化的最便捷的橋梁,也是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們了解中華文化的最佳窗口。所以在當代中國,要想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的精神,舍我其誰哉?
中文人所以幸福,是因為我們比別人有更豐盈的精神享受。今人常說缺乏幸福感,其實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早已達到溫飽,人們感到欠缺的正是精神生活。幸福的渠道當然多種多樣,但中國文學無疑是極其重要的一種。有人說文學只為人們提供安慰,事實上中國文學所提供的決非僅僅是安慰,而是內涵豐富的精神食糧。大家學習中文,最重要的收獲不是關于語言文學的知識,而是一種有價值的生命范式,是先民們的詩意生存。
我本人最為敬仰的古代文學家是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和辛棄疾。我認為他們提供了詩意人生的六種范式,為我們構建了永遠的精神家園。屈原是詩國中絕無僅有的一位烈士。他以自沉的激烈方式結束了肉體的生命,卻在精神上獲得了永生。陶淵明是詩國中最著名的隱士。他證明了樸素乃至貧困的日常生活可以具有濃郁的詩意。李白是詩國中獨往獨來的一位豪士。他用行為與詩歌鼓舞我們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而拒絕庸俗,在思想上追求自由解放而拒絕作繭自縛。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他是儒家“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個命題的真正實行者,是我們提升人格境界的精神導師。蘇軾是詩歌史上最為名實相符的居士。他以寬廣的胸懷和審美情趣去擁抱生活,還以堅韌曠達的人生態度引導我們在風雨人生中實現詩意生存。辛棄疾是詩國中少見的英武俠士。他用英風豪氣鼓舞我們追求剛健而杜絕委蘼。上述六位詩人,其遭遇和行跡各不相同,但他們都以高遠的人生追求超越了所處的實際處境,他們的詩歌都蘊涵著豐盈的精神力量。
孔子說“詩可以興”,朱熹確切地解“興”為“感發志意”。王夫之則在《俟解》一書中明確地指出,沒有受到詩歌感發的人,其生存狀態非常悲慘:“雖覺如夢,雖視如盲,雖勤動其四體而心不靈”。他還指出詩歌的重要意義是:“圣人以詩歌以蕩滌其濁心,震其暮氣,納之于豪杰而后期之圣賢,此救人道于亂世之大權也。” 閱讀屈、陶、李、杜、蘇、辛的作品,一定會使我們從渾渾噩噩的昏沉心境中驀然醒悟,一定會使我們從紫陌紅塵的庸俗環境中猛然掙脫,從而朝著詩意生存的方向大步邁進。而詩意生存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作為中文人的我們,當然在此類閱讀中獨占先機。何況富翁捐款資助別人,多捐出一元自己就少了一元。我們則不然,我們向別人傳播人生觀,分享幸福感,只會在講解、切磋的過程中增進自己的理解,從而實現雙贏。所以在當代社會里,真正感受到幸福的人,舍我其誰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