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東野大軍在攻克錦州、解放長春之后,隨即發起遼西會戰,并在黑山、大虎山一帶布下銅墻鐵壁,成功擋住了國軍廖耀湘兵團的去路。
由于黑山久攻不下,廖耀湘兵團只得掉頭轉向沈陽,而東野大軍趁此機會,徹底將其殲滅在遼西地區。
不過,正是因為當時忙于圍殲廖耀湘,導致東野在其他方向的部署上出現了一個小失誤,而這個失誤,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一、東野百密一疏
東野出現的小失誤,是沒有第一時間拿下營口。
營口位于渤海海岸,這里是大遼河的入海口,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里在戰時的重要性,而在解放戰爭史時期,這里更是對國軍極為重要的地方。
像廖耀湘,就多次提出過要出兵營口,以便在形勢不利時得以從海上退走。
而對于營口的重要性,東野自然是十分清楚的,不僅是東野,包括密切關注東北戰局的中央軍委,同樣十分重視。
早在錦州戰役剛剛結束時,毛主席就發來電報提醒東野,要東野防止“沈陽之敵從營口撤退”。
為此,毛主席還要求東野安排幾個獨立師在11月上旬前,抵達沈陽、營口之間,同時最好再抽調一個縱隊,早點拿下營口并構筑陣地,從而威懾敵不敢走營口撤退,或者即便是其走營口,也可以憑借陣地阻擊。
對此,東野自然是明白其中意義,但因為一系列因素,最終營口還是被敵人占領了。
怎么回事呢?最開始,也就是在錦州戰役剛剛結束、并接到軍委電報之初,東野是計劃安排十二縱帶上一兵團的幾個獨立師南下到營口去的。
不過,當時的十二縱以及獨立師尚在遼北,距離營口較遠,因此東總就命令參謀處長蘇靜帶著重炮連趕到盤山,帶著這里的遼南獨立2師先去營口。
也就是說,東總當時確實也對營口十分重視,同時在接到軍委電報后第一時間做了反應。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在蘇靜趕路的過程中,根據敵情改變,東總決定在黑山一帶阻擊廖耀湘,堵住他南下營口的通道。
既然要堵住且必須要堵死廖耀湘,那么遼南獨立2師再去營口就沒啥太大意義,因此在10月22日,即蘇靜剛剛抵達盤山之際,東總發來電報,要求遼南2師不再南下,而是折回至新民、半拉門一帶,在側面阻擊廖兵團。
至于之前安排南下的十二縱,則繼續南下,但不去營口,而是去監視沈陽之敵。
這個安排,從當時的局面來看確實也沒有錯,畢竟當時東野的注意力都在廖耀湘身上,為了保證全殲廖耀湘,自然要動用可動用的一切力量,同時,堵廖耀湘就是為了不讓他去營口,因此暫時先不往營口派兵也沒錯。
但就是這個部署,讓國軍52軍,在一種相當意外的情況下鉆了空子。
為什么說是在一種相當意外的情況下呢?因為52軍原本是被當作“炮灰”來用的,去營口完全是意外中的意外。
錦州戰役結束后,老蔣不顧勸阻和現實,堅持要廖耀湘繼續西進并企圖收復錦州,而為了保障廖耀湘兵團的后翼,52軍就被派了新民,來保護廖兵團的后方。
接到命令后,52軍上下均認為這一去必定兇多吉少,大概率是回不來了。
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52軍切身體會過東野的厲害,1946年10月的新開嶺戰役中,52軍被東野四縱重創,其麾下的25師8000余人盡數被四縱殲滅,師長也被四縱俘虜。
正是因為吃過虧,也知道東野的厲害,所以自此之后52軍在東北戰場上是能避就避,盡可能的不與東野部隊正面交戰,而這一次被派至新民掩護廖兵團,無法違抗軍令的52軍個個唉聲嘆氣,都覺的這次怕是再難逃出生天了。
而就在52軍上下一片情緒低沉之際,軍長劉玉章打聽到一個消息,說是杜聿明建議老蔣攻占營口以備不測,而老蔣也同意了這一方案,因此劉玉章趕緊就跑到沈陽,經過一番運作,居然讓52軍拿到了攻占營口的任務。
這么一來,52軍自然是求之不得,因此動作極為迅速,僅用了一天就行軍至營口,而當時由于東野主力部隊均不在附近,故而就讓52軍十分順利的就占據了營口。
52軍攻占營口的時間是10月24日,而當時黑山阻擊戰正處在激烈階段,因此一時半會也無法抽調出部隊前去趕走52軍。
為此,毛主席在電報里嚴厲批評了東野。
“你們事先不完全估計到敵人以營口為退路之一,在我們數電指出后,又忽視對營口的重視,致52軍占領營口,是一個不小的失著”。
二、52軍逃離營口
遼西會戰結束前夕,東野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因此迅速下令要求十二縱火速南下,但當時由于十二縱還在長春公主嶺一帶,加上南下的鐵路已經無法通車,因此即便十二縱連夜趕路,但也根本來不及。
到了廖耀湘被殲滅后,七、八、九縱以及遼南獨立2師也往營口趕去,最終在10月30日,九縱的先頭部隊第一個抵達營口外圍。
而此時的營口,已經亂作一團。
在得知東野大軍南下的消息后,52軍軍長劉玉章第一個念頭就是跑,但國軍這邊派來的船只一時半會又抵達不了,就算抵達也不可能一次性把52軍全部拉走,但營口城外東野部隊已經來了,這種局面,就讓劉玉章如熱鍋上的螞蟻,急的是團團轉。
思來想去,狡猾的劉玉章想到了一個主意。
他下令部隊不要固守待援,而是主動向東野發起進攻,目的是趁著東野先頭部隊剛剛抵達、立足未穩之際,來打東野一個措手不及,以此爭取時間。
之后,52軍25師(新開嶺戰役后重建)在劉玉章的嚴令下,突然向九縱發起了進攻。
由于敵襲突然,加上九縱的先頭部隊為了趕時間,把重武器留在了后面,這就導致有些招架不住,考慮到硬拼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九縱便暫時后撤,計劃等重武器來了之后再對敵實施圍殲。
而這一后退,就給劉玉章了一定時間,在11月1日上午,前來接應52軍的船只抵達營口港,劉玉章為了盡可能多運走自己的部隊,干脆把船上一切不必要的東西全部扔了下去,同時命令部隊丟下全部輜重,只帶著隨身武器上船。
與此同時,九縱和獨立2師也發起了進攻,但劉玉章早有防備,他留下了一部分敢死隊,以團級為單位向九縱發起反沖鋒,這么一來,就讓劉玉章的主力部隊大部得以上船。
激戰到2日,營口市區基本被九縱控制,剩余的敵人也不足為患,但與此同時,劉玉章帶著52軍大部也登上了船,盡管九縱在岸邊進行了炮擊,但并未將其攔截。
營口之戰,東野共殲滅敵52軍2師、25師共14800余人,但由于劉玉章的狡猾,導致其也成功帶走了52軍一萬多人,而這一萬多人,也成了遼沈戰役中,國軍少有的逃出生天的部隊。
正因如此,劉玉章得到了老蔣的高度贊許,并被派駐上海,而在這里,這支原本應該覆滅在遼沈戰場上的國軍部隊,給三野帶來了不小的損失。
三、激戰月浦三野傷亡巨大
1949年5月初,三野大軍抵達至上海附近,之后按照軍委指示,在5月12日發起了解放上海的戰役。
其中,最先發起進攻的是三野10兵團的28軍和29軍,在最開始,大家對此戰相當有信心,認為大勢已去的敵人必定不堪一擊,不少經歷了渡江戰役的戰士都說,“過江過江,沒放一槍,追擊追擊,不堪一擊”。
由于普遍存在這種情緒,就讓部隊存在一種輕敵思想,認為盤踞在上海的敵人應該也沒啥戰斗力,但很快教訓就來了。
28軍和29軍在接到命令后一路疾進,僅用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從常熟進抵嘉定,由于過程中基本沒有遭遇什么抵抗,大家都十分興奮,摩拳擦掌的準備在第二天繼續往上海進發。
但在次日,即5月13日,當29軍抵達月浦時,卻遭遇了極大挫折。
守在月浦的,正是國軍52軍其中一部,該部在東北與我東野大軍打過多次交道,也見識過東野的厲害程度,因此在這次接到防守月浦、劉行的任務后,花了大心思構建地堡,其中為了騙過三野,還把地堡偽裝成低矮的墳包。
而29軍這邊,在戰前對月浦一帶的偵查并不是太到位,這就造成在戰斗打響后,29軍先頭部隊被打的有些措手不及。
之后,盡管29軍不惜犧牲也要拔除敵人地堡,但每拔除一個,都要付出不小的傷亡,戰斗至最激烈時,29軍86師260團一度只剩下幾十個人,到了最終攻下月浦之際,29軍已經付出了近2000人的傷亡。
而攻打劉行的28軍情況也不樂觀,28軍83師247團的一個營,拔除一個地堡就付出了近百人的傷亡,84師252團由于位置太過突出,導致被52軍的一個師圍攻,最終在付出600余人的傷亡后,被迫撤出了陣地。
當然,52軍的負隅頑抗自然是無法改變國軍走向覆滅的,三野在月浦、劉行戰斗受挫后,及時總結了經驗和教訓,之后調整了戰術,以穩扎穩打的方式,最終殲滅了上海守敵,解放了上海這座大城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