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以展示百年青島 原版高清老照片而獨樹一幟,已成為中山路一道網紅打卡地的青島老照片館,迎來了一周歲生日。作為青島市首家以老照片為主要內容的主題展館,在 過去這一年,可以說交出了一份令人驚喜震撼的答卷。為慶賀開館一周年,已重換“新裝”,近百幅青島老城的高清照片將再次 公開展示。
青島老照片館館長
劉云志說——
《老城春秋1898—1949》青島老照片展
青島是一個典型的在規劃指導下發展起來的,具有世界先進港口與鐵路跨域交通的現代城市。20世紀初,當中國大多數地區還處于相當落后的狀態,青島已走在了國內其他城市的前面。城市經歷了本土、德日侵占、北洋政府和民國等幾個主要歷史時期,城市中保存下來的建筑,呈現出各個時期鮮明的時代特色。在建筑上表現出德意志復古主義思潮與青年風格派、中西文化融合與里院建筑,日本和洋折衷式與西式古典風格、30年代的摩登古典與民族風格,40年代的現代主義普及等等。青島城市的發展歷程是中國近代城市史的一個縮影,記錄了亞歐建筑技術與藝術在中國的發展蹤跡,呈現出斑的是斕多姿的城市風貌。
如今城市已過百年,城市在長大,有些昔日的城市風景、商業街的喧鬧、街巷鄰里交往的場景也隨之消失。“老城春秋(1898—1949)老照片展”,將跨越半個多世紀,封印在泛黃膠片里的青島印記重新呈現在面前。透過這些老照片,我們仿佛穿梭于時光隧道。棧橋的浪花重覆著百年前的潮聲,中山路店鋪的招牌疊映著往昔的繁華光影,里院斑駁的墻磚屋瓦訴說著市井人家的柴米油鹽。平靜的照片上,似能聽見街道車水馬龍的喧鬧、碼頭上的汽笛與卸貨的吆喝聲,天后宮的人群嘈雜與青島灣畔的海風與鷗鳴,將青島老城區的建筑與街巷、市井生活、人文故事,化作了可觸摸的歷史體驗,感受到青島市民在歷史洪流中,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書寫的城市生活華章。它們不僅是青島的獨家記憶,更是近代中國歷史長卷中不可或缺的絢麗畫卷。
青島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文化景觀,這些作為城市社會記憶的載體,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與故事。它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當前文化旅游事業發展的財富與資源。對塑造城市品牌形象、豐富旅游內涵、地區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力。
2024年4月27日,青島老照片館,在青島市政府、青島市市南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館,云志藝術館選取80幅珍藏老照片,首展以“近在眼前——青島中山路及其周邊舊影1898—1949”為題開展。今天,時值青島老照片館開館一周年之際,云志藝術館再從多年收藏積累的藏品中精選90幅青島老照片奉獻給青島市民,愿這些老照片化作時光的信使,再續我們心底的歷史記憶,點燃對這座城市的熱愛與自豪。讓我們在新舊光影交錯中,觸摸青島的前世今生,汲取前行的力量,共同續寫這座城市更加璀璨的未來。
老城春秋
----(1898-1949)老照片展
百年舊光影,見證一座城!老照片是歷史文脈的承載者,更是城市記憶的見證者。青島老照片館收藏展示德占青島初始至青島解放不同時期的珍貴老照片,本次開館一周年推出的“老城春秋(1898—1949)老照片展”,高清再現了各個歷史階段的人文風情、建筑風貌、社會形態,濃縮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脈絡。走進青島老照片館,就像拿著放大鏡在城市的歷史中漫步,高清原版的鏡像畫面,讓百年青島仿佛從歷史深處走來,近在眼前……
青島口1898
德占初期,從今金口二路一帶向西拍攝的青島口下莊、上莊全貌,左側“下莊”里飄揚著德軍旗幟處為原清軍“總兵衙門”,后方青島灣畔的“水雷營”和右側信號山下的“上莊”依稀還保持著原有風貌。遠處是德軍的臨時野戰醫院和經營磚瓦廠的德商弗格特建造的第一座德式建筑,散布山坡上的幾處新建筑和信號山上正在建造的“占領青島紀念碑”(1898年11月14日建成),將這張老照片定格在了1898年的夏秋時節。
青島1908
德占中期,從與上圖相近的角度拍攝的青島全景。照片左側于1907年9月交付使用的總督府學校教學樓和右側同年10月建成的總督官邸,顯然已經走過了建造期,而1908年秋季開建的基督教堂的山丘上還空空如也。遠方的青島灣岸上,星羅棋布的各類建筑和近前繁茂的林木,給出了拍攝于1908年夏秋季的時間范圍。1898年至1908年,是德占后青島老城建設的頭十年。照片中唯一沒變的,除了山與海,還有連接著陸與海的鐵碼頭——今青島棧橋。
城西遠眺
德占末期(1914年前)從今觀海山上俯瞰青島城區。橫向街道是霍恩洛厄街(今德縣路),近景中的兩座建筑,左側是德縣路11號,右側是德縣路15號(90年代拆除)。再向右分別是福柏醫院與德縣路23號密斯住宅,中間遠端是安娜別墅和德華學校(今德縣路小學),學校的西側為建于1899年的圣言會館。此時路易特波爾德街(今浙江路)、阿爾貝特街(今安徽路)與柏林街(今曲阜路)合圍的地塊還是一片空白。
上世紀20s末從信號山俯瞰青島老城
1897年11月14日,德國占領青島。1898年3月6日,又迫使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后,青島逐漸形成了德國式樣的城市風貌。1914年日占青島后,日式建筑又隨之出現。在1922年青島回歸至抗戰時期這段時期,城區中又出現了“華洋式”別墅與改良創新后的“新里院”民居建筑。今天,這些歷經百余年風雨,已被列入國保、省保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建筑,已成為青島城市近現代建筑藝術文化景觀。
攝編:袁賓久
4月27日,青島老照片館開館一周年暨“老城春秋(1898—1949)老照片展”開展。
青島老照片館(中山路106號,原中山路派出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