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思政課“翻新”,如何讓學生叫好又“叫座”?從3年前開始,清華大學本科生思政課體系中的第一門課——“形勢與政策”課迎來“大刀闊斧”的改革,“磨”好一門思政課成了從院士名家到青年教師“合伙”研究的事。
作為課程負責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蕉回望這場改革時,想起第一次開課前的課程公告提到,要做出一版“很清華”的思政課,背后是“一群頂聰明的人下著笨功夫”:討論會一開就是一下午、工作群超過15個、PPT反復修改……
而對于徐寧這位從光學工程轉向科技政策研究,此后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做博士后研究的年輕教師來說,這門課讓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有了一個分享和更新的平臺。通過云端克隆班,已有272所高校的138萬名學生和清華師生在云端聚會,他們打破專業、院校的壁壘,在數字中國、健康中國、美麗中國等字眼里,和不同切面的中國相遇。
這門課的脫胎換骨,可以用3個“大”來概述:清華大學希望這門課能培養學生的“大視野”,培養出“大寫的人”,鍛造出戰略科學家;課程擁有“大師資”——由清華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擔任課程組組長,邀請聶建國、張明楷、梁萬年、賀克斌、彭凱平等多名院士或名師擔任大課主講人;為了辦好這門課,清華大學搭建了“大平臺”,成立課程工作組,由學校黨委常務副書記向波濤牽頭,整合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務處、學生部、宣傳部、智庫中心、新聞學院等多個院系和部門的力量,組建工作團隊。
改革的想法醞釀已久,改變的契機是一次座談會。邱勇問:現在思政課里哪門最難教?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朱安東向他解釋,最難的是“形勢與政策”課,這門課每學期的內容都在變,年輕教師們要不斷備課,學生們還不“買賬”。此后,邱勇牽頭“形勢與政策”課改革,成為清華大學本科生思政課體系的“第一門課”。
以新形象示人的“形勢與政策”課采用“大班講授+小班研討”的授課方案,各行業領域的“大先生”和年輕教師一起組成這門課的教學陣容。這支隊伍的構成是這樣的:院士、教授更熟悉國家大戰略,有大眼光、大格局,而青年教師更熟悉學情,“他們知道學生們的困惑、想知道的東西、對未來的規劃”。李蕉說,打磨這門課背后的關鍵機制是教研制度,“通俗一點,就是集體備課、相互聽課”。
“喜歡做學生工作”的徐寧對05后學生有著特別的觀察,“他們既是理想主義的一代,也是現實主義的一代”。“談理想時,他們不會把現在遇到的問題拋之腦后;談問題時,他們也會告訴你,未來多么有希望。”他說,思政課的改革應該滿足這一代人的需求,上課時,真實的案例、情境格外重要。
宏觀層面上,清華大學有一張思政課的“藍圖”:將“形勢與政策”課作為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中的“標桿”課程,大刀闊斧推進課程改革創新,著力引導本科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體化打造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思政教育模式,圍繞“中國式現代化”主線,通盤規劃本科生大思政課體系。
學生們先在大一的“形勢與政策”課堂中了解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由何而來”;在大一升大二的暑假期間參與“思政實踐”課,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因何而難”;帶著問題回到大二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堂,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如何推進”。
有了“藍圖”之后,“形勢與政策”課程組開始畫他們這部分的“施工圖”。他們和學校智庫中心工作人員一起研討,如果以“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主線,應該重點講什么,先后順序是什么,為這門課搭建“骨架”。
接下來,是確定教師的人選。以人工智能為例,“清華這么多教授研究人工智能,誰來講大課?”研究智能光芯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戴瓊海,以及研究智能網聯汽車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克強,受邀成為秋季、春季學期講授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課程的教師。課程組和學校教務處的同事一起制定課程方案和組建授課團隊,“他們熟悉全校的盤子”。
“形勢與政策”課的方案里,大課和小課的主題一一對應,每位選課的學生每學期要選擇一節小課參與互動,小課的教師由年輕教師擔綱,他們要幫助“大先生”與同學們接通“最后一公里”。李蕉說,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課教師大多是文科出身,對講好科技主題的小課“有些時候不太擅長”。所以課程組經討論之后,邀請各院系的輔導員來講科技主題的小課,他們很多是理工科博士,但又長期在思政一線工作,了解學生的學情;而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青年教師則可以聚焦自己的專業特長,擔負起文化主題、法學主題、經濟主題等小課。
備課時,院士、大咖會被召集在一間會議室,這是一個“對齊顆粒度”的環節:他們都要明白自己在這門課里的位置和前后關系,就像“接球”“傳球”的過程。邱勇首先介紹自己的導論課內容:從認識清華、認識清華人、認清形勢與政策出發,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為后續課程“打樣”。
大課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有“自由裁量權”,但主題要求具有一致性:本領域的形勢、政策、清華擔當。課程組最終達成的共識是:“要有國家政策,也得有青年號召。”接下來,院士、教授們還會線上相互聽課、相互評論。假期時,教師們會考慮課程要怎么調整,下學期重點講什么。
小課教師們在備課時需要準備一個素材包,其類型豐富,往往包含深度新聞報道、評論及理論文章、數據報告等。他們準備的案例不會離清華學生太遠。比如,講醫療改革的小課教師,會去社交媒體上搜索學生們的發帖,上課時可以從“在清華拔個牙多少錢”講起。
李蕉認為,這門課的改革之路之所以能越走越“寬”,不僅在于清華的大師資支持,“每個行業都有行業領袖,職業院校有大國工匠”,只是需要“請最適合的人來講最適合的內容”。她說,這次改革也啟發教師們,在推動思政課改革時,要把重點放在教學目標和教研上。“‘形勢與政策’課要滿足國家戰略需求,也要滿足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追求,讓‘小我’融入‘大我’,如果只是去介紹‘過去的事情、當下的事情’,或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這門課的價值。因此,還應帶領同學們看到‘未來的方向’。這個時代的學習不能只有‘低頭算題’,思政課其實是引領同學們‘抬頭看路’的課。”
小課的“全互動”是學生們感受這門課的關鍵,教師們準備的是“問題鏈”而不是講課稿,要做到“顆粒”級別的微觀與細致。比如,講“雙碳”行動時,教師拋給學生的問題是:氣溫上升1攝氏度,海平面上升多少?海平面上升1.5米,哪個國家會被淹沒?
“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的學生在討論中能互相啟發。”徐寧說,課程的很多內容其實是為人文社科專業的學生準備的,課程不僅要站在理工科角度講“卡脖子”的具體領域是什么,更要從科技政策、社會科學的角度分析問題。例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厘清國家從計劃經濟到“市場換技術”,繼而轉向“自主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
在這門文理兼修的課程里,不同專業的學生也“對齊了顆粒度”。李蕉介紹,很多學生會在選小課時選擇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拆掉思維中的墻”。“比如課上講到‘健康中國’這個概念,涉及醫學知識,這對文科學生也有幫助,他們未來還要從事大量的治理、改革工作。”她說,未來世界上沒有不交叉的學科,學生們在大一上“形勢與政策”課時就要明白,自此要“眼中有四海、心中有廣廈”。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