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榜曾是這里最窮的村。”
“我看著這周圍,還覺得挺好的。”
兩年前,一位新華社記者帶著外國友人來到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體驗春節。當一行人漫步在張燈結彩、喜慶祥和的龍舟坪鎮鄭家榜村時,這樣一段充滿感慨的對話悄然發生。誰能想到,眼前這個洋溢著幸福與活力的鄭家榜村,曾經竟是“外地媳婦不敢望”的落后村落。
近年來,鄭家榜村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為筆墨,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與人文底蘊,憑借一山(清江方山風景區)一水(沿頭溪流域)一村(民族村寨)的優勢,繪就各族群眾幸福生活的和美畫卷。
▲鄭家榜村集鎮。
文化鑄魂:
鄉風文明盡顯村寨人和之美
每當夜幕降臨,鄭家榜村便熱鬧起來:村委會門口的廣場上燈火通明,各族群眾相約匯聚于此,或是一展歌喉,唱起悠揚的山歌,用質樸的旋律訴說生活的美好;或是隨著歡快的節奏,跳起活力四射的廣場舞,展現對生活的熱愛;舞龍、舞獅、劃旱船等傳統民俗活動輪番上陣,盡情表達幸福生活的喜悅和憧憬。
多年來,鄭家榜村堅持黨建引領,強化黨群聯動,推動鄉風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
村里先后成立鄉賢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黨員志愿服務隊等多個組織,打造互嵌共融的治理機制。
位于方山腹地的劉家臺子灣村民小組,過去自然環境差,鄰里間常有矛盾。通過自治組織,村民選出“戶長”,帶領農戶集資建成村集體的研學接待中心,成為鄭家榜村人和之美的具象化體現。
村里還圍繞各族村民關心的教育、養老、醫療、產業等6個方面,織密織牢“紅色互助六張網”,推出“榜上有名·優秀學生獎勵”“我的60年·光陰故事會”等系列舉措,形成凝聚人心大合力。
村委會宣傳欄里,張貼著村規民約,將傳統美德與現代治理相融。定期公布的鄭家榜村文明創建“紅黑榜”,“巾幗風采,樂于奉獻”“優化產業,勇于探索”“樂行孝道,回鄉創業”等多項“紅榜”,展示了優秀村民的先進事跡,人人都想上“紅榜”。
美麗鄉村:
景村共建促舊貌換新顏
過去的鄭家榜村,村民燒火做飯、熏臘肉都是砍柴燃柴,掙錢養家靠挖沙賣沙,“山上光禿禿,河里渾水流”。
為了讓村容村貌徹底改變,鄭家榜村依托村內的清江方山風景區,爭取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域人居環境整治,推動景村基礎設施和特色風貌全面改善。
村里還以方清路和沿頭溪流域為主軸,爭取更多資金,實施生態修復,打造鄉村“微景觀”“打卡點”。
加大特色村寨保護力度,對清江方山風景區路段沿線136棟農戶房屋實施民居保護和提檔升級,不但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還保留了青瓦屋面、白色面墻、飛檐翹角、紫柱門亭、木欄陽臺、紫木格窗、紅色掛落、金爪吊漆的建筑風格,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村子漂亮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多了,老百姓把自家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珍寶似的呵護著這一片“綠水青山”。“沙老板”們關閉了沙場,辦起了農家樂和民宿,打開家門就有賓客上門。
▲鄭家榜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農旅產業發展項目。圖片來源:龍舟坪鎮人民政府
產業帶動:
融合發展實現共富之夢
“過去鄭家榜的男娃子,外地媳婦望都不望;現在年輕人不光帶回了外地媳婦外地郎,還留在村里發家致富了。”說起鄭家榜村的變化,原村黨支部書記鄭金鵬滿臉笑意。
近年來,鄭家榜村致力于發展產業,推動全村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帶動集體經濟壯大,促進各族群眾共同富裕,實現了從“窮困村”到“小康村”的蝶變。
目前,清江方山風景區周邊農戶發展農家樂、精品民宿100余家;景區每年解決就業80余人,增加村集體經濟20萬元;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景區品質打造,每年舉辦“各出一道菜,共辦一桌席”活動,各族群眾共品盛宴,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積極打造研學旅游特色品牌,每年接待全國各地研學交流學生3萬人以上,為其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也為村子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如今的鄭家榜村,幸福祥和,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成為了“白墻青瓦映瓜果,琳瑯淡墨和美鄉”的新農村典范。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王珍 叢蓉
制作 |章音頔
來源 |中國民族報
看完了,點個“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