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兩河流域北部的哈拉夫文化(Halaf,公元前5500-前4500年),被視為蘇美爾文明的重要起源。
在土耳其的多姆茲土丘(Domuztepe),發現了哈拉夫文化時期帶有綠松石的項鏈。
這些綠松石,很顯然是外來的,因為當地并不產綠松石。
抱雪齋說:這些綠松石,是中國來的。
眾所周知,玉器是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
中國傳統的四大名玉中,綠松石更是其中一種極其珍惜名貴的寶玉。
中國是地球上最早開采并使用綠松石的國家,沒有之一,就是唯一。
最晚在9000年前(夏朝早期)的河南賈湖遺址中,考古學家們就發現了賈湖人大量隨葬綠松石,甚至還有用綠松石瞑目的習俗。同時期內,中國還有12處遺址發現了綠松石。
而此后距今六七千年前(夏朝中期)的仰韶文化時期,中國出土綠松石的遺址多達50余處,顯示綠松石飾品在地域上開始廣泛分布。
由于綠松石與其他石料共生,提純量低,往往10噸的礦石只可得到1公斤左右的綠松石原石,因而它又是一種很珍貴的自然玉石。無論是在古代中國還是世界史上,綠松石或者綠松石鑲嵌制品均被上層貴族所控制,成為一種財富與權力的象征。
比如傳說中的夏都二里頭宮城南側,就發現了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的綠松石手工業作坊。二里頭發現的著名的綠松石龍,更是用多達2300片綠松石鑲嵌而成。
賈湖遺址之后,陜西南鄭龍崗寺遺址出土75件綠松石制品,大約距今7500—6000年,為同期遺址最多,顯示當時南鄭的龍崗寺是一個重要的綠松石流通中心。
南鄭龍崗寺遺址盛行綠松石的這個時期,恰好也正是西亞出現綠松石的時間。
僅僅是巧合嗎?
相隔如此遙遠的距離,陜西的玉器怎么會跑到了土耳其?
抱雪齋早已給出了答案:走海路,坐船去。
龍崗寺遺址,臨近漢水,直通長江,在從長江下游港口中轉之后出海,就可以直達兩河流域。
唐代的廣州通夷海道,就可以直接通過霍爾木茲海峽抵達兩河下游,再沿著幼發拉底河上溯航行一段時間,就可以到達巴格達,隨后進一步中轉到土耳其。航線如下圖所示:
有人說,這是唐代的航路,七千年前怎么可能呢?
圖樣圖森破。
這條航路不但是在七千年前早就有,最晚一萬年以前就開通了。
西亞最早的彩陶出土于敘利亞,就是8900年前從這條海上航路上運過去的。
地球上最早的彩陶,是浙江上山文化的有虞氏創造的。1.1萬年以前開始的浙江上山文化,就是夏朝的早期文化。一萬年最早的夏都,就在浙江。
浙江有虞氏全球首家獨創的釀酒尖底瓶,在六七千年前不僅在國內暢銷,有的沿著長江上溯運賣到了南鄭龍崗寺,有的和龍崗寺的綠松石一起遠銷海外,運到了西亞兩河流域和土耳其!下圖是龍崗寺遺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和蘇美爾泥板上的小口尖底瓶對比,二者都比浙江一萬年以前首創的尖底瓶晚了好幾千年。
所以,整個西亞文明,從人到文字到文明,全部都是浙江有虞氏人從海上運過去的。
人證,就是有虞氏獨有的甕棺葬,在七八千年前開始出現在土耳其、敘利亞和兩河流域。
物證,除了綠松石、尖底瓶和彩陶之外,還有這浙江井頭山遺址和跨湖橋文化全球獨家首創的三腳架,出現在了土耳其的加泰土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