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年9月17日,費城,夕陽西下,81歲的本杰明·富蘭克林在助手的攙扶下,緩緩起身,向那些爭吵了四個月、幾乎要不歡而散的美國制憲會議代表發表了一場歷史性的講話。
他說,他并不完全認可這部憲法,但他也不敢說它不是最好的,因為他深知,“當我們聚集了一批最明智的頭腦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聚集了他們的偏見、沖動和各自利益。”
然而,他呼吁在座的每一位代表,暫時放下自己的成見,以一種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待這份憲法,團結一致,在它的框架下建設國家。演講結束后,所有代表肅然起敬,紛紛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從那一刻起,美國的命運改變了,世界歷史也被改寫了。
富蘭克林的這場演講,給今天的俄烏戰爭討論提供了怎樣的啟發?當世界因為戰爭而分裂,人們陷入情緒化的對立,我們是否也該停下來,聽一聽這位“美國國父”的智慧?
一、俄烏戰爭的討論為何如此極端?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全球輿論幾乎站成了兩個極端陣營:
一方認為: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必須徹底擊敗普京,任何妥協都是對“正義”的背叛。
另一方則認為: 俄烏沖突不過是地緣政治博弈,西方虛偽,烏克蘭不過是棋子,這場戰爭終究是大國之間的權力角逐。
特別是在中文世界的輿論場,類似1787年制憲會議的“爭吵”每天都在上演。圍繞俄烏戰爭,有人堅信“世界是叢林,強權即正義”,有人斥責烏克蘭“投靠西方白左”,有人激動地宣布“美國霸權已經走向終結”,更有人從俄羅斯的軍事行動里看到了“中華復興的機會”。
但不管是哪一方,似乎都陷入了富蘭克林所警告的陷阱——“我們堅信真理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一切與之相抵觸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這種自以為義、非黑即白的世界觀,正是俄烏戰爭討論中最危險的地方。
二、富蘭克林的智慧:如何在紛爭中尋找最優解?
1. “懷疑自己的判斷,尊重別人的判斷”
富蘭克林在演講中誠摯地說:“我曾經認為自己是對的,但發現并非如此,因此,隨著我的年紀越來越大,我也越來越懷疑自己的判斷,越來越尊重別人的判斷。”這,不是對真理的放棄,而是一種更成熟的認知:在復雜的問題面前,沒有人能保證自己百分之百正確。
俄烏戰爭如此復雜,牽涉到歷史、地緣政治、國家利益、經濟制裁、能源安全等諸多因素。但我們看到的,卻是許多人陷入了單一敘事:
支持烏克蘭的,認為這場戰爭是黑白分明的正義之戰,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擊敗俄羅斯;
站在俄羅斯一方的,則認為這場戰爭不過是西方霸權的產物,烏克蘭只是被利用的棋子。
但現實遠比這復雜。如果富蘭克林在世,他或許會提醒我們:“你是否愿意承認,你的觀點可能并不完全正確?”
在一個情緒化的輿論場里,懷疑自己的判斷,尊重別人的判斷,是邁向真正智慧的第一步。
2. “任何體系都可能有缺陷,但仍然值得維護”
富蘭克林說,他不認為這部憲法是完美的,但他仍然支持它,因為他知道“無論是哪一種體系,只要我們善加利用,都可以造福人民。”
這給今天的俄烏戰爭討論提供了另一個重要的啟示:任何一方都不完美,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缺陷中找到最優解。
西方民主制度有缺陷,但難道東方專制模式就能帶來更好的秩序?
烏克蘭的民族主義有問題,但難道它就不該尋求國家安全?
美國對外政策有雙重標準,但難道國際秩序的維護就毫無價值?
如果我們始終站在極端立場上,只會陷入情緒化的對立,無法看清現實的復雜性。
3. “放下成見,世界不是叢林,而是脆弱的秩序”
富蘭克林的演講中有一句極為深刻的話:“當我們聚集了一批最明智的頭腦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聚集了他們的偏見、沖動和各自利益。”
這句話幾乎可以直接套用到今天的俄烏戰爭討論上。
支持烏克蘭的一方,是否愿意承認自己對俄烏歷史的理解可能過于簡單?
支持俄羅斯的一方,是否愿意承認普京的做法未必符合長期國家利益?
認為“世界是叢林”的人,是否愿意承認,現實世界更像保守主義所說的“脆弱的秩序”?
如果世界真是叢林,為什么美國憲政制度能維持兩百多年?
如果叢林法則才是王道,為什么西方國家能在激烈爭吵后依然保持穩定,民主國家之間沒有戰爭?
如果強權才是一切,為什么最強大的帝國總是率先走向衰亡?
富蘭克林用他的智慧告訴我們:世界不是我們想的那么簡單,我們的心靈需要溫柔謙卑。
三、從制憲會議到俄烏戰爭:富蘭克林的智慧如何啟發我們?
1. 爭論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固執己見
制憲會議上,美國最聰明的一群人吵得不可開交,但他們最終愿意讓步,達成共識。這種能力,才是社會進步的關鍵。
今天的俄烏戰爭討論,同樣需要這種智慧:
學會理解不同觀點,而不是沉溺于自己的立場。
2. 任何秩序都是不完美的,但仍然值得維護
富蘭克林承認憲法有缺陷,但仍然選擇支持它。今天的國際秩序同樣存在問題,但我們不應因其不完美就盲目推翻它。
如果美國憲政能在妥協中誕生,我們是否也能在俄烏戰爭的討論中學會妥協?
3. 世界需要更多富蘭克林,而不是更多“革命家”
富蘭克林在制憲會議上的角色,不是煽動革命,而是促成團結。他沒有試圖推翻一切,而是在不完美的現實中尋找最佳可能性。
今天的世界,不缺喊口號的激進派,缺的是真正能推動和解、維持秩序的智慧型領袖。
我的盼望:戰爭與爭論的盡頭,是和平與和解的智慧
富蘭克林的制憲智慧,在今天仍然適用。他告訴我們: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對立觀點。
爭吵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拒絕妥協和放棄理性。
戰爭與爭論的盡頭,不是勝負,而是和平與和解。
俄烏戰爭的討論,不應淪為一場情緒化的狂歡,而應成為一場理性與智慧的共贏。
否則,我們只是歷史上無數次紛爭中的又一群巴別塔建造者,最終只能走向分裂與毀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