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春日偶成
東風吹綠柳絲斜,燕子銜泥入舊家。
好是檐前雙語處,一簾紅雨落桃花。
首句 “東風吹綠柳絲斜”:開篇點明時節,“東風” 即春風,春風吹拂,帶來了春天的訊息。“吹綠” 生動地描繪出春風的力量,它讓柳樹的枝條逐漸染上了嫩綠的色彩,展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柳絲斜” 則進一步寫出了柳樹在春風中輕柔搖曳的姿態,給人以動態的美感,畫面感十足。此句通過對春風和柳樹的描寫,為整首詩奠定了歡快、明朗的基調。
次句 “燕子銜泥入舊家”:這句詩描繪了春天里燕子忙碌的身影。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它們在春天歸來,“銜泥” 是燕子筑巢的行為,“入舊家” 表明燕子回到了去年的巢穴,暗示著春天的循環往復,生命的延續。這一畫面充滿了生活氣息,讓人感受到春天的溫馨與祥和。
三句 “好是檐前雙語處”:“好是” 表達了詩人對眼前景象的喜愛之情。“檐前雙語處” 描繪了兩只燕子在屋檐前親昵地呢喃細語的場景。燕子的 “雙語” 仿佛是在相互傾訴,又像是在交流筑巢的心得,給人一種溫馨、和諧的感覺。這一句從動態的角度進一步豐富了春天的畫面,增添了詩的情趣。
末句 “一簾紅雨落桃花”:這是全詩最為精彩的一句,堪稱神來之筆。“一簾紅雨”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飄落的桃花比作紅色的雨簾,形象地描繪出桃花紛紛揚揚飄落的美麗景象。“落桃花” 則點明了桃花飄落的動態,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和浪漫色彩。“一簾” 一詞,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仿佛桃花如簾般垂下,營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氛圍。此句不僅描繪了春天的美景,還蘊含著時光易逝、美好的事物稍縱即逝的感慨。
七絕.江晚即景
春江欲盡棹歌頻,風動蘋花浪有鱗。
好是夕陽偏愛處,數峰青出渡頭云。
首句 “春江欲盡棹歌頻”:此句點明了時間和地點,“春江欲盡” 表明春天已接近尾聲,江水悠悠流淌,仿佛也在訴說著春的即將離去。“棹歌頻” 則描繪了江面上船只往來,漁夫們唱著棹歌的情景。棹歌是船夫行船時所唱的歌,“頻” 字生動地表現出歌聲此起彼伏,為寧靜的江面增添了一份生機與活力,同時也暗示了江邊生活的閑適與愜意。
次句 “風動蘋花浪有鱗”:微風輕輕吹拂,江面上的蘋花隨風搖曳,泛起層層漣漪,如同魚鱗一般。“風動蘋花” 描繪出一幅細膩的動態畫面,蘋花的輕盈與微風的柔和相得益彰,讓人感受到春天的溫柔氣息。“浪有鱗” 則進一步將視線延伸至整個江面,生動地寫出了江水在微風作用下的波光粼粼,富有層次感和立體感,使讀者仿佛能看到陽光灑在江面上閃爍的光芒。
三句 “好是夕陽偏愛處”:詩人在此直接表達了對夕陽景色的喜愛之情。“好是” 二字強調了夕陽的美妙,它似乎特別偏愛這片江景,將溫暖而柔和的光芒灑在江面上、岸邊的景物上。夕陽的余暉為整個畫面染上了一層金色的光暈,營造出一種溫馨、靜謐的氛圍,讓人心曠神怡。這一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總結了前兩句所描繪的江景在夕陽映照下的美好,又引出了末句對遠處山峰的描寫。
末句 “數峰青出渡頭云”:在夕陽的映照下,遠處渡口的上空飄著幾朵白云,幾座青山在白云之間若隱若現,仿佛從云端中脫穎而出。“數峰青” 描繪出山峰的青蔥翠綠,與夕陽的金色余暉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使畫面更加絢麗多彩。“出渡頭云” 則將山峰、渡口和白云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山水畫卷,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整首詩通過對春江、棹歌、蘋花、波浪、夕陽、山峰、白云等多種景物的描繪,營造出了一種寧靜、優美而又富有生機的江晚意境。詩人對景色的描寫細膩入微,動靜結合,色彩搭配巧妙,既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又流露出詩人對江晚美景的陶醉與喜愛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