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國際的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推動了世界各國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第二國際各社會民主黨的機會主義領袖,在戰爭中公開站在本國資產階級一邊,支持帝國主義戰爭,徹底背叛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墮落成社會沙文主義者。第二國際已不是無產階級的國際組織,在政治上,組織上都破產了。然而,無產階級世界革命并沒因第二國際的破產而停止。在歐美資本主義各國轟轟烈烈的工農革命中,阿根廷、芬蘭、立陶宛、荷蘭、希臘、奧地利、匈牙利、波蘭、德國等國共產黨在1918年相繼成立,歐美和亞洲的許多國家也先后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迫切需要一個新的無產階級革命國際組織。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團結歐美各國左派,為建立新的革命國際進行了艱苦的努力。列寧親自領導了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的籌建工作。
1918年11月,由布爾什維克黨發起,在彼得格勒召開了歐美各國左派社會黨人代表會議。瑞士、挪威、英國、波蘭、立陶宛、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美國的社會黨左派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通過了召開左派國際主義者代表會議的決議。決議提出,參加會議者必須是反對本國資產階級政府、主張立即締結和約、擁護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府的人。1919年1月,蘇俄、匈牙利、奧地利、拉脫維亞、芬蘭等國的八個共產黨和共產小組及左派社會黨的代表會議在莫斯科召開,代表會議根據列寧的建議,作出了邀請39個共產黨、左派社會黨以及團體和組織,參加建立新國際的會議。邀請書發出后,立即得到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響應。
1919年3月2日,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開幕。來自歐、亞、美洲的30個國家的54名代表出席了會議。其中有表決權的代表33人,有發言權的代表19人。中、朝等東方國家派觀察員列席了大會。列寧、斯大林(1879-1953)、契切林(1872-1936)等組成俄共(布)代表團。列寧主持了開幕式,他在開幕詞中指出:"盡管資產階級還在橫行霸道,還在殺害成千上萬的工人,但勝利是屬于我們的,世界共產主義革命的勝利是有保證的。"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問題。這個問題也是當時馬克思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論戰的中心議題。列寧就這個問題在3月4日作了《關于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和報告》。列寧痛斥了考茨基(1854-1938)背叛科學社會主義、擁護資產階級民主的理論和實踐。列寧強調了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說:"歷史證明,從來沒有一個被壓迫階級,不經過專政時期,即奪取政權并用暴力鎮壓剝削者的最猛烈、最瘋狂、不惜采取一切罪惡手段的一貫反抗,就取得了統治。""無產階級專政作為推翻剝削者并鎮壓其反抗的工具是完全合理的,而且是全體勞動群眾所絕對必需的。"大會討論了列寧的報告,并通過了相應的決議。大會通過了《共產國際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關于國際形勢與協約國政策綱領》等文件,號召各國左派團結在共產國際的旗幟下,同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和中派實行徹底決裂。
大會還明確了共產國際的性質,指出:共產國際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統一的世界共產黨,各國共產黨是它的支部,受共產國際領導。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有修改各國支部的決議的權利,有權開除違反共產國際原則和決議的支部;有權派代表出席各國支部的一切會議;各支部應定期向共產國際執委會報告工作,各國支部召開代表大會需報經共產國際批準。大會還通過了正式解散齊美瓦爾德聯盟和建立共產國際的決議。大會選出了設在莫斯科的兩個領導機構: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和執行局。執行局由列寧、季諾維也夫(1883-1936)、托洛茨基(1879-1940)等五人組成。列寧任執行局主席。執委會由蘇俄、德國、德屬奧地利、瑞士、瑞典及巴爾干聯盟的黨的代表組成,由季諾維也夫任主席。3月6日,列寧致閉幕詞之后,共產國際成立大會勝利閉幕。
共產國際成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繼承并發展了第一國際的革命原則,承受了第二國際的積極成果而又清除了它機會主義的臟東西,從而開辟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新的歷史時期,即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新時期。共產國際成立后,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不少國家又誕生了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小組,成為率領本國無產階級沖鋒陷陣的先鋒隊。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