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月份的到來,夏天的第一個節氣,也即將登場,立夏,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立夏,四月節。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里說的就是立夏是萬物生長的關鍵節點,到了這個時候,作物基本上已經長大了。而此時的氣候也會出現明顯的變化,開始變得炎熱起來,甚至,人們還會根據這天的天氣,來判斷三伏天的冷熱程度。
農村就有俗語:“早立夏不脫衣,晚立夏熱死牛”,今年立夏早還是晚?三伏熱嗎?那么什么是早立夏,什么是晚立夏呢?按照傳統的說法:立夏若在農歷三月,就被稱之為早立夏,夏季高溫可能比較少;若在農歷的四月,則是屬于晚立夏。那么高溫可能會集中于盛夏。
這種經驗與《呂氏春秋》中“夏至而暑,冬至而寒”的物候規律一脈相承,也體現了農耕文明對天象與氣候的深刻觀察。
一、2025年立夏時間判定
2025年立夏時間為公歷5月5日13時56分57秒,對應農歷四月初八。根據傳統劃分標準:
1. 月份標準:立夏在農歷四月為“晚立夏”,三月為“早立夏”。2025年立夏恰逢農歷四月初八,屬晚立夏。
2. 時辰標準:交節時間若在中午12點后,則為“下午立夏”。今年交節時間在下午,進一步強化“晚立夏”屬性。
3. 月相位置:農歷四月初八處于“月頭”(上旬),民間有“立夏在月頭,三伏熱死?!敝f,預示三伏天高溫天氣會比較多。
二、今年三伏會很熱嗎?
氣象局預測2025年夏季氣溫將較常年偏高0.5-1℃,華北、黃淮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40℃以上極端高溫。這一結論與農諺的“晚立夏熱死?!备叨任呛?,為啥三伏天會出現非常炎熱的一個情況呢?
1、 晚立夏常伴隨副熱帶高壓提前北抬,暖濕氣流更早控制我國大陸,加劇高溫。
2、 當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已形成弱厄爾尼諾事件,可能進一步推高夏季氣溫。
3、 華南地區因臺風活動可能緩解高溫,但長江中下游需警惕“高溫伏旱”疊加風險。
三、關于立夏當天還有啥說法?
古人通過“30天、45天”等周期性規律總結天氣變化,如“立夏東南風,大旱六月中”等諺語,與現代氣象學中的大氣環流周期有一定關聯。
不過這里還是要提醒大家,全球變暖背景下,傳統農諺的預測精度下降。例如2020年“晚立夏”對應極端高溫,但2025年受厄爾尼諾影響,高溫強度可能突破歷史極值。
今年是晚立夏,我們還是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加強抗旱措施,如北方冬麥區防范“干熱風”,長江流域水稻田實施“日排夜灌”降溫。
“早立夏不脫衣,晚立夏熱死牛”不僅是農諺,更是中華文明對自然規律的詩意解讀。2025年晚立夏的氣候預測,既印證了古人經驗的智慧,也揭示了現代氣候治理的復雜性。當然這些只是古人的一個預兆,我們現在有了天氣預報,也能更加準確的知道天氣情況。不過作為了解,筆者認為還是可以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