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日本旅游,你會發現一個挺特別的現象:不管是在地鐵里,街道上,還是便利店門口,大多數日本人都是身材苗條、走路輕快的樣子。即使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也不常見到肚子大得頂起上衣的那種“幸福肥”。站在東京車站前看一下從車站里走出來的日本上班族,你一定會驚嘆:“日本怎么胖子這么少啊?”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肥胖往往會成為不少中年人的“副產品”。而日本早已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經濟繁榮、食品充足,卻依舊保持著“瘦子王國”的形象。這背后,當然不是因為日本人天生就“瘦命”,而是有一整套深藏在生活細節里的文化、制度和習慣,在默默地控制著體重。
首先,從吃開始說起。
日本人的飲食結構,是他們保持身材的關鍵。你在日本的便利店、超市、餐廳里,很難找到那種油脂橫流、分量超大的“重口味”食物。多數便當是米飯加上一點魚、肉,再搭配幾樣蔬菜或者腌菜,分量恰好填飽肚子,卻不會撐得難受。哪怕是最普通的一頓拉面,湯再濃,也會配上蔥花、海苔、竹筍,起到“中和”油膩的效果。
而且,日本人講究“少量多樣”。一家家庭主婦做的一頓飯,可能會有七八樣小菜,每樣只是一小口,卻讓你嘗遍山珍海味。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容易暴飲暴食,也讓身體攝入的熱量自然被控制在合理范圍。
日本的傳統飲食文化還提倡“腹八分目”——吃到七八成飽就可以了。這種節制的觀念,幾乎從小灌輸給每個孩子。那種“多吃點”、“吃飽才有力氣”的熱情,在日本是聽不到的,就像日本人聚餐喝酒,沒人干杯勸酒,除非是你自己想把自己放倒。日本人的餐飲,更多的是一種“適可而止”的溫和。
當然,這也和日本的生活節奏有關系。你要是在東京上下班高峰期擠一回電車,就會明白,日本人真的是靠雙腿在生活。很多人每天通勤得步行兩三公里,從家走到車站,再從車站走到公司。即便是公司職員,午休時也會出門走個十分鐘,找家便當鋪買午飯,而不是點個外賣坐等送來。
日本社會老齡化嚴重,街上七八十歲的老人比比皆是,但他們并不宅在家里。清晨去公園散步、種菜、爬山、做志愿者,這些“動起來”的生活方式,讓他們保持著代謝的活力和身體的輕盈。一個70歲的老太太能騎著自行車去買菜、回家煮飯,是在日本常見不過的場景。甚至還有90多歲的老太太每天坐公交車上班,或者自己還經營著一家小酒館,每天在店里忙前忙后,讓自己的生活,始終保持著一種運動狀態,而不是整天坐在麻將桌前一動不動。
當然,不能不提的,還有日本社會對“胖”的一種潛在壓力。
日本雖然是個講禮貌、重規矩的社會,但對外形的“隱性要求”卻一點不低。你穿著邋遢出現在公司,可能不會被明說,卻會被冷眼旁觀。你若身材發福、走路喘氣,也很難不感受到周圍目光的微妙變化。尤其是年輕女性,幾乎從中學生開始就會互相比較體重、控制飲食,甚至不少公司招聘時,會在意應聘者的身材是否“得體”。
參加學校運動會,還會發現一個挺震驚的現象:小學生也在比誰瘦。操場邊的媽媽們,聊起孩子的身高體重,常常帶著一點炫耀:“我們家孩子才30公斤!”好像誰家孩子瘦,就是誰家更自律、更優秀一樣。雖然這種文化有時也會造成壓力,比如飲食障礙的問題,但從整體來看,這種潛移默化的“社會約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防胖”的作用。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對肥胖問題的管理,也體現了制度的力量。
2008年,日本推出了一項名為“Metabo診斷制度”(代謝綜合癥診斷制度),要求4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年必須接受腰圍檢查。男性腰圍不能超過85厘米,女性不能超過90厘米。如果超標,公司和個人都可能被勸導、被要求接受健康指導,接受治療。雖然這項政策在海外被譏諷為“管得太寬”,但在日本,卻成了一種全民健康管理的機制。
你要是去日本的公司看看,大多數職員的體重確實都控制得不錯。畢竟,每年體檢的報告,是會發到公司那邊備案的,人事管理也包括了對員工的健康管理。
當然,時代在變化。日本的年輕人也開始吃得更多元、生活節奏變快,一些便利店的高熱量食品、肯德基與麥當勞等洋快餐也越來越受歡迎。但是,整體的健康文化還在延續。這也許就是日本社會的“自我修復力”——哪怕有些西式生活方式進入了,他們也會逐步調整、吸收,最后融入一種更平衡的節奏中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