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只有一個上海,但叫“小上海”的地方倒是不少。
在安徽,就有不少于4個地方被稱為小上海。既有蕪湖、淮北、界首、銅陵的版本,還有包含無為或者其他城市的各種組合版本。
在浙江頂著這個稱號的是蘭溪、德清,山東有威海、臨沂,到了山西有陽泉、逸德。甚至在遙遠的新疆,石河子也被叫做“小上海”。
但真正被認可的,恐怕只有一個城市:江蘇無錫。
長江水在入海口打了個旋,將兩座城市的命運擰成了一股繩。
向東奔涌的浪,是上海灘的萬國風華,溯流而上的潮,是太湖畔的工商血脈。
雖然有那么多城市曾以“小上海”自詡,但我想,若是無錫想屈尊第二,沒人敢叫第一。
01.
石庫門里的無錫基因
有一個說法是,無錫人想要成功就要去上海。
清末民初無錫的實業家,除了極少數幾位“由官入商”者,包括榮氏兄弟在內的絕大多數人有在上海當學徒的經歷。
1850年,無錫商人胡德培集銀2000兩在上海南市三泰碼頭開設源來冶坊,是上海最早的大爐冶鑄手工業作坊。
來自無錫錫鐵巷的丁明奎,在上海設立利昌冶坊,打造的鐵錨以錨體堅固、錨鏈結實耐拉著稱,被稱為“丁家太平錨”,丁明奎是前一代“煤鐵大王”,他的出生地薛鐵巷,因此改名錫鐵巷。后來,一代傳奇商人周舜卿來到他的利昌煤鐵號當學徒,新一代“煤鐵大王”又由此起步。
據《上海專業志·五金商業》載,1870至1914年上海蘇州路一帶開設有鋼鐵業店21家,其中無錫人開14家,占到三分之二。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解放前,據中國經濟資料社1948年《上海工商人物志》全部2542人中,無錫人191人,其中鐵業五金51人。
在上海賺了錢,他們又給上海留下了很多難忘的記憶。
典型的例子,就是那座由無錫人締造的“海上第一名園”——張園。
上海有一句老話:“不到張園等于沒到過上海。”1882年,無錫市實業家張叔和豪擲千金,建造了這個中西合璧的娛樂性花園,見證了無錫商幫闖蕩上海灘的傳奇,更見證了上海的多個第一。
房屋的穹頂,亮起了上海第一盞電燈;
黃色土地上,第一次留下自行車的車痕;
黑白膠片流轉中,中國人第一次在黑白片中看到火車進站。
晚清上海,張園是上海各界最大的公共活動場所,賞花看戲,吃茶展覽,應有盡有,張園之名,日日見報,可以說是現代網紅店的祖師爺。
張園其實叫“味莼園”,此名源于晉代張翰的故事,張翰是吳縣(今蘇州)人,他在仕途風順時,心生退意,一日見秋風起,思故鄉菰菜、莼羹、鱸魚膾,于是辭官歸故里。張叔和與張翰同姓,并且同是吳人,所以,用“味莼”既隱寓“張”字,有不戀官位的含意,亦有思鄉之情。
如此說來,一個無錫人,用一蘇州人之典故,于上海建園,倒是頗有現代“長三角一體化”的意思了。
02.
沒有上海人,就沒有“異軍突起”
在蘇南農村工業化的創始和興起階段,無錫乃至蘇南農民有一個重要創舉,就是請來了大批“星期日工程師”,突破了技術上的先天不足,助推了“異軍突起”。
在這個過程中,上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無錫錫山區的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里,有一份“星期日工程師”親手繪制的潛水泵電動機的設計圖,這是上海人民電機廠工程師沈煥和在1980年代初為無錫縣玉祁一家村辦企業設計的。
那時,他是上海工廠的檢驗科科長,從上海到無錫再到企業來回奔波,十分辛苦,無錫人戲稱他為“神仙下凡”,在沈煥和的指導下,無錫這家鄉鎮企業的密封盒產量節節攀升,年產量達到了一萬臺,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無錫市屬大廠工作過的申錫機械吳仁山和華聯焊割吳仲賢,深知自主創新乃興廠之本,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們聯合上海科研院所,外聘“星期日工程師”,合力攻關,分別成功研制630高空建筑吊籃和中國第一條H型鋼自動焊接生產線,申錫從此真正打開了大上海的市場,迎來全新發展時期。
而華聯榮獲了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接著又研制了H型鋼重鋼生產線,臥式組焊機生產線等鋼結構焊裝成套設備,產品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
所以在當時的上海出現了一個現象:
每到周六下班之后,上海的火車站、長途汽車站、輪渡碼頭就會出現這樣一群人,他們身穿洗得發白的中山裝,夾一個公文包,神情謹慎。他們是上海各個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受鄉下親戚或者朋友所托,利用休息日到長三角鄉鎮企業幫助解決生產上的技術難題。他們總會在周日下午匆匆趕回上海,在周一早晨準時出現在單位。
與這些“星期日工程師”的出現幾乎同步,上海也出現了不少技術有償轉讓活動。這是科技創新潛能萌動,技術服務需求得到強烈釋放的信號。從1986年到1990年,上海市政府先后頒發有關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等一系列管理辦法,以及技術合同登記暫行辦法。在和無錫、蘇南這些地區的互動中,上海的技術市場在當時也逐步成型了。
03.
確認過眼神,是一起搞大事的人
無錫和上海,英雄總是惺惺相惜。
2019年9月17日,無錫市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迎來了歷史性時刻。
華虹無錫集成電路研發和制造基地一期,12英寸生產線正式建成投片,首批12英寸硅片進入工藝機臺開始55納米芯片產品制造。
作為華虹集團第一個外地生產基地,華虹無錫基地也是華虹集團走出上海、布局全國的第一個集成電路研發和制造基地。
中國集成電路制造、電子元器件分銷、智能化系統應用的“先行軍”和“國家隊”,華虹集團將布局定在無錫,憑什么?
此舉出于“情”,更出于“理”。
1990年代,國家“908工程”將中國首個集成電路產業基地落戶無錫,孕育出有中國微電子“黃埔軍校”之稱的華晶電子。此后,“909工程”轉戰上海,誕生了華虹集團。2017年,國家“910工程”再次回歸無錫,華虹投資100億美元建設12英寸生產線。
輪回往復,完成了一場跨越30年的產業輪回,是為情。
2019年9月17日,當首批12英寸硅片在華虹無錫基地的55納米產線啟動時,從樁基開工到設備搬入僅417天,比臺積電南京廠還快3個月。這座全球首條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線,無錫硬生生把“基建狂魔”的標簽貼進了半導體領域。而華虹無錫基地僅用17個月便實現投產,創下全球晶圓廠建設最快紀錄。
作為久負盛名的“芯都”,2022年,無錫高新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1352億元,僅次于上海張江,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規模突破千億級的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區。
如此規模和速度,華虹集團選擇無錫,是為理。
如今,無錫高新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站上6600億元大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5.4%,位列全市第一;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裝備、汽車零部件、新能源等六大先進制造業集群規模突破9000億元大關,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首次突破1000億元。
這更加讓華虹確信了自己的選擇。
2023年盛夏,華虹無錫二期開工的轟鳴聲中,藏著中國芯片和無錫制造的新野望:投資67億美元建設月產8.3萬片的12英寸線。
該項目依托華虹半導體多年積累的全球領先特色工藝技術,聚焦車規級芯片,對非易失性存儲器、電源管理、功率器件等工藝領域進行深入布局和研發,持續提升在新能源汽車、物聯網、新能源、智能終端等領域的應用。
就在去年12月,華虹無錫集成電路研發和制造基地(二期)12英寸生產線迎來建成投片的里程碑節點,項目由工程建設期正式邁入生產運營期。
事實證明,上海和無錫確認過眼神:確實是一起搞大事的人。
不僅是一個華虹無錫,國產大飛機C919項目上也凝聚著眾多“無錫元素”,上海汽車、上海電氣等大企業紛紛在錫設立工廠,35家錫企登陸上交所主板角逐資本市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無錫分院正式開業,每年上海國際藝術節無錫分會場開展超百場演出和藝術活動……
今時今日,滬錫兩地的人才交流、產業協作不斷賡續深化,共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正在譜寫出一段段新的篇章。
無錫的“小上海”之名,當之無愧。
更重要的是,“小上海”這個稱謂背后,反映出“甜都”無錫和“魔都”上海在近現代發展過程中的緊密聯系與交流協作,也反映出運河文化、長江文化和海洋文化在無錫這個重要節點的交匯與融合。
近期熱門文章推薦
回復關鍵詞閱讀
- 無錫的精華,都被央視春晚整明白了(關鍵詞:央視春晚)
常熟造的“外貿神器”,讓中國小商家腰桿挺起來(關鍵詞:常熟外貿神器)
阿滿百香雞大戰紫燕百味雞,為何選擇南京(關鍵詞:紫燕百味雞)
年吞吐量剛破千萬的碩放機場,拿什么追趕樟宜機場?(關鍵詞:碩放機場)
一個研究院,默默給無錫“孵化”150多家高新企業(關鍵詞:研究院)
浙江非網紅小縣城,正在悶聲發大財(關鍵詞:浙江小縣城)
- 揚州毛絨玩具賣家做跨境,靠一個創意狂賺美金(關鍵詞:毛絨玩具)
- 如果不是蘇州這個園區,中國自動駕駛第一股可能要晚來兩年(關鍵詞:蘇州園區)
再一次被蘇南的鄉村震驚了(關鍵詞:蘇南鄉村)
南通出事,問題可能在豬身上(關鍵詞:南通)
一支穿云箭,中國創新藥出海千軍萬馬來相見(關鍵詞:創新藥出海)
上海嘉定看著臨港,眼里滿是自己年輕的模樣(關鍵詞:上海嘉定)
常州龍頭200億砸向淮安,這個全球第一穩了(關鍵詞:常州龍頭)
復活的蘇州,焦灼的東莞(關鍵詞:東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