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當校長難,當好校長更難。有些管理陷阱看著不起眼,卻能悄悄影響學校氛圍。
憑我在學校擔任10多年校長的經驗,和后來擔任督學在學校督導時對校長的觀察、分析,我認為下面這10個“坑”,但凡踩一個,領導水平就得打折扣——
光靠懲罰管人
——罰出來的聽話,都是表面功夫
有些校長覺得“規矩都是罰出來的”:
? 老師遲交教案?扣績效!
? 學生課間打鬧?寫檢討!
但某小學的真實案例打臉了,以前天天盯著老師交教案,越罰老師越應付,甚至互相抄模板;
后來校長換了招,在教研會上說“好教案是學生成績的起跑線”,還搞了個“教案擂臺賽”,優秀教案掛在校園網上展示,結果老師們主動打磨教案,質量反而提升了。
所以說,罰只能讓人怕你,夸才能讓人服你。比如學生遲到,與其記過,不如問“是不是路上遇到困難了?需要老師幫忙嗎?” 把“對立”變成“關心”,自覺才會從心里長出來。
跳過中層瞎指揮
——領導直接管基層,整個團隊亂成一鍋粥
有的校長太“心急”:
? 發現某班成績下滑,繞過年級主任,直接把班主任叫到辦公室訓話;
? 看到學生在操場追跑,扭頭就批評體育老師,卻不知道當天體育器材不夠,老師正在協調。
結果呢?
中層干部覺得“領導不信任我”,干脆擺爛;
基層老師收到多頭指令,不知道該聽誰的。某中學就吃過虧:
校長繞過教導主任,直接要求初三老師增加刷題量,導致教學計劃全亂套,最后成績沒提上去,老師反倒累病了好幾個。
聰明做法應該是校長抓大局,中層管執行。
比如發現問題,先問中層“你覺得該怎么處理?需要什么支持?” 給中層留面子,團隊才會擰成一股繩。
只讓能干的人干活,卻不給好處
——累死“快牛”,寒了人心
每個學校都有幾個“萬能老師”:
? 張老師教學好?再帶個畢業班,兼班主任!
? 李老師會寫材料?課題報告、迎檢文案全交給你!
但某農村中學的校長就很懂人心,他們學校的骨干教師王老師,不僅帶兩個班,還負責校本課程開發,校長主動給她申請了“市級名師工作室”,推薦她去高校進修,評職稱時優先考慮。
王老師感動得說:“校長把我們的付出看在眼里,累點也甘心!”
所以說,能干的人不是“永動機”,給榮譽、給機會、給實惠,才能讓“快?!睅鹨蝗骸翱炫!?。
搞“平均主義”
——誰都照顧,誰都沒照顧好
有些校長怕得罪人,遇事搞“雨露均沾”:
? 培訓名額平均分給每個教研組,不管老師是否需要;
? 績效獎金人人發一樣,干多干少一個樣。
但教育不是“吃大鍋飯”。
某示范高中的做法值得學,他們把80%的培訓資源集中給10%的骨干教師,讓這些老師去名校跟崗、參加高端論壇,回來后開講座、帶徒弟,結果全校教學水平跟著提升,其他老師也心服口服:“人家干得多、貢獻大,就該優先支持!”
賞罰全憑心情
——規矩像橡皮筋,說變就變
最讓老師寒心的,是校長“雙標”:
? 自己親信帶的班出了問題,一句“年輕人多鍛煉”就過去了;
? 普通老師犯點小錯,立刻大會批評:“這是對學生不負責!”
某小學曾有個班主任,帶著學生拿了市級合唱比賽一等獎,校長說好的獎勵卻沒了下文
但校長朋友的孩子在運動會上摔倒,校長卻專門開會要求“加強安全管理”。
老師們私下說:“這樣的校長,我們憑啥賣命?”
所以說,賞罰得有“明碼標價”。
比如“市級比賽獲獎,直接加3分績效”“作業批改不認真,一次扣1分”,貼在公告欄里,誰都能看見。
怕吵架只搞“表面和諧”
——一團和氣的背后,是決策稀爛
有的校長開會時,只要有人提反對意見,就趕緊打圓場:“大家說的都有道理,這事回頭再議吧?!?/p>
但某中學的做法相反:
在討論“是否取消晚自習”時,老師分成兩派吵得很兇,校長不僅沒叫停,還讓雙方列出利弊清單,找家長代表、學生代表來發言,最后綜合意見,推出“自愿晚自習+分層輔導”方案,既保證了學習效率,又沒增加學生負擔。
所以說,好決策都是“吵”出來的。
校長別怕沖突,就像炒菜得把食材翻炒均勻,不同意見碰撞后,才能找到最優解。
提拔只看關系不看能力
——任人唯親,逼走真人才
最傷學校元氣的,是校長搞“小圈子”:
? 把表弟安排到教務處,哪怕他連課都講不明白;
? 評職稱時,優先考慮經常送禮的老師,不管教學成績如何。
某民辦學校就因為這個栽了跟頭:
校長把自己同學提拔為教導主任,結果對方不懂教學管理,瞎指揮導致老師集體離職,家長紛紛轉學,學校口碑一落千丈。
想起通用電氣前CEO斯隆說的:
“要讓合適的人坐在合適的位置上”。
校長選人,就該像老中醫抓藥——誰能治學校的“病”,就用誰。
只看結果不管過程
——考前突擊抓成績,不如平時多聽課
有些校長像“甩手掌柜”:
? 開學時說“今年升學率必須提升10%”,然后就消失了;
? 到期末發現成績沒達標,把老師臭罵一頓:“你們怎么教的?”
但教學就像種莊稼,不澆水、不施肥,光等收割肯定不行。
某實驗中學的校長每周都去聽課,發現初三數學老師總拖堂,導致學生沒時間消化,立刻組織教研組會診,調整教學節奏,結果學生成績穩步提升。
記得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
“沒有考核,就沒有管理”。
校長要定期檢查教學計劃、走進課堂、看看學生作業,過程管好了,結果差不了。
只讓干活不給權
——責任比天大,資源比紙薄
最坑人的任務,是“讓馬兒跑,卻不給馬兒吃草”:
? 讓班主任組織研學活動,卻不給經費審批權,買瓶水都要找校長簽字;
? 讓老師搞教學創新,卻不允許調整課時,只能在夾縫里折騰。
某小學的做法就很到位,他們讓年輕老師牽頭“閱讀推廣計劃”,不僅給了專項經費,還允許每周拿出1節課作為“閱讀課”,結果老師放手去干,帶著學生辦讀書分享會、親子共讀活動,學校成了“書香校園”。
所以說,責任、權力、利益要對等。
比如讓老師負責課題,就給足研究時間;
讓干部牽頭項目,就給調配資源的權限,別讓他們“有責無權”干瞪眼。
大事小事都保密
——信息不透明,師生全靠猜
有些校長總覺得“領導的心思不能隨便說”:
? 換食堂承包商,不解釋原因,學生發現菜量變少,懷疑“校長拿了回扣”;
? 評職稱名額分配不公開,老師私下議論“肯定又給了關系戶”。
某高中校長就吃過虧。
他悄悄調整了教師考核方案,結果老師發現績效減少,集體罷課。后來他學聰明了,每次有重大決策,先開教師大會說明背景,再在公告欄公示細節,甚至讓學生代表參與討論,學校氛圍反而更和諧了。
所以不妨每周開一次“校長下午茶”,老師、學生都能來提意見;
把財務報表、考核標準貼在校園網上,讓大家看得明明白白——信任,是從“不藏著掖著”開始的。
最后說句掏心窩的話:
校長的管理水平,藏在這些細節里。
真正厲害的校長知道:
管人不是管“聽話”,而是管“人心”;
管事不是管“結果”,而是管“過程”。
避開這10個坑,學校才能像一臺精密的機器,每個零件都心甘情愿地轉起來。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郭務強教壇漫拾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