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冬,在諸多師友的支持下,《魏晉南北朝佛教文學史》《宋代道教文學史》終于申請到了CIP,可以下廠印刷了。這意味著除了尚在專題報批的《南傳佛教文學史》《藏族佛教文學史》《蒙古族佛教文學史》《現代基督教文學史》《當代基督教文學史》《漢語伊斯蘭教文學史》外,12卷25冊本《中國宗教文學史》的主體部分可以順利出版了。
《宋代道教文學史》,羅爭鳴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4年2月版。
這個項目自2007年開始策劃至今,已經歷時18年了。課題組不棄不離地支持這個項目的運作,在宗教文學史的書寫和教學方面進行了艱難地探索,課題的確立與推進、課題組的教學實踐與教學設想都值得回憶與總結。
一、《中國宗教文學史》課題的確立與推進
打開文件夾,打開資料箱,伙伴們十幾年來為這個課題忙碌的身影歷歷在目,我仿佛回到了那個激情澎湃的年代。
課題的準備。
2007年9月,我來到珞珈山,正式到崗工作。離開哈爾濱時,我向時任北方文藝出版社副社長的宋玉成兄辭行,商定由該社出版一套《中國宗教文學史》。
2009年宋兄升任社長,翌年便簽訂了包括支付作者稿費等條款在內的出版合同。
當時,我剛滿40歲,宋兄的魄力給了我膽量和信心,不知天高地厚地開始了課題的準備工作。我在增補研究索引、編輯經典論文、編譯海外論著、撰寫研究綜述、編撰宗教文學文獻目錄的同時,開始聯絡海內外學者,籌辦會議,尋找撰稿人。
2008年11月,我承辦完“武當文化論壇”便開始策劃成立研究機構,2009年5月28日,在沈壯海教授、譚玉敏教授的支持下,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我們在9月11日向學院提交了《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發展規劃》,其中便有6卷本《中國方外文學史》《中國方外文學叢刊》《宗教詩學資料匯編》《海外中國宗教研究譯叢》《中國學術檔案》宗教系列等編撰計劃。
2009年夏天,我到五祖寺、四祖寺體驗宗教生活,向凈慧長老請教如何編撰宗教文學史,請長老介紹現當代佛教文學創作情況。
《宗教實踐與中國宗教文學論文集》
2008年,《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進行版面改革,在葉娟麗、何坤翁的支持下,《武漢大學學報》從2009年第3期起開設“中國宗教文學研究”專欄,我們甚至還在2010年11月提出了由學報和研究中心創辦“珞珈宗教網站”的設想。
2011年3月31日,我們以研究中心的名義申請主辦《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集刊》,獲批3萬經費后,我們于4月29日撰寫了集刊的選題策劃,并開始邀約海內外學者撰稿。
有了出版社、學校和學報的支持,《中國宗教文學史》課題的籌備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展開。到2012年舉行課題組會議時,會議手冊所寫“會議宗旨”中有如下一段話:“經過五年來的醞釀,課題組就編撰理念、編撰體例達成了基本共識,并在全面普查文獻的基礎了撰寫了系列論文,個別子課題已經近乎完稿。”[1]
團隊的組建。
2007年來到珞珈山后,我便發現院里有一批青年老師從事宗教文學、宗教文論、宗教語言、宗教文獻研究,因此聯絡大家一起成立了研究中心。
《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研討會論文集》
編撰《中國宗教文學史》的計劃也得到了高文強、李松、榮光啟、余來明、魯小俊的支持,校內課題組得以迅速組建。由于我的研究生、博士后導師劉敬圻、張錦池、陳文新、羅世平教授均不從事宗教文學研究,校外研究宗教文學的中青年學者我基本不認識,我只能從中國知網的論文作者中搜尋子課題負責人。
通過論文集編選、刊物專欄約稿,慢慢和一批學者建立了密切聯系,到2010—2011年,校外課題組成員也大致確定下來了,2011年暑假我將選題策劃發給校外課題組成員時,他們迅速提交了各子課題的綱要,到2012年1月競標教育部重大項目時,課題組主要負責人已經全部確定下來了——他們是李小榮、劉湘蘭、趙益、張勇、張培鋒、吳真、羅爭鳴、龔賢、李舜臣、鄭筱筠、額爾敦白音、索南才讓、馬梅萍、吐爾遜·庫爾班、宋莉華。
大家對課題的運作給予了大力支持,但由于科研、教學任務繁重等原因,有的成員最后退出了課題組,我們又通過網絡聯系,并在課題組內協調,請祁偉、賈國寶、王彥明、張振謙、樹林、曾小明、劉麗霞擔任子課題負責人,鐘志輝加盟武大后我請他一起主編《清代道教文學史》。這些作者長期從事子課題相關領域的研究,乃一時之選。
《蒙古族佛教文學史》所涉大部分資料是用藏文撰寫的,從事這個課題的研究需要具備藏文、蒙古文、中文、佛教、文學的素養,額爾敦白音及其學生乃是唯一能夠從事這項研究的團隊。
由于課題組成員的異動,有5部書稿只好采用主編制,課題組成員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或撰稿,或推薦人選,王彥明甚至成了課題組的救火隊員。
蔣艷萍、秦國帥、王萌筱、郭健等學者,則是我在學術會議上認識的,由此得以邀請他們擔任相關章節的撰寫。
《百年中國佛道文學研究史論》,吳光正著,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1月版。
項目的申報。
2010年,北方文藝出版社將9卷18冊本《中國宗教文學史》列入該社重大出版工程,開啟了課題組出版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的申報工作。
我于2010年完成了《中國宗教文學史》選題策劃(論證)。該策劃包括選題的社會效應、框架設計、文學史觀、主要特色、作者隊伍、前期準備、完成步驟和特別提醒七個部分,對選題作了全面論述,并擬定于2013年12月出版《中國宗教文學史》。
選題策劃發給課題組后,大家就編撰理念等進行了討論,并于2011年暑假完成了各冊的章節設計。
根據大家的反饋,我又先后發出了第2號、第3號工作文件。前者包括5篇研究綜述和一篇李舜臣撰寫的樣稿,后者是選題策劃的補充說明,包括宗教文學定義、橫向設計、文筆并舉、篇章設計、進度、聯絡、注釋七部分。
《先秦兩漢宗教文學史》,劉湘蘭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3年8月版。
2011年7月10日,我致信宋玉成社長,匯報課題組組建和選題策劃的情況,希望先行撰寫、出版《中國宗教文學史導論》,希望出版社申報省和國家出版基金,并將出版時間推遲至2014年。
2011年9月16日,出版社將2012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申報書發給我,要求9月25日反饋給出版社,我于是向課題組發出了第4號文件。
課題組迅速完成了申報書的填寫,還請陳文新教授撰寫了專家推薦意見書,可惜,這次申報鎩羽而歸。直到2017年,出版社才以課題組提供的百分之七十的稿件申請到了國家出版基金,經費222萬元。
2011年5月13日,我撰寫了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簡介,發布到文學院的網站,正式對外宣布我們編撰9卷18冊本《中國宗教文學史》(約1000萬字)的計劃。同一天,我向文學院、社科院主管領導提出編撰9卷18冊本《中國宗教文學史》這一重大項目的申請,希望學校能夠給予經費支持。
2011年10月11日,我們以《中國宗教文學史》為題填報了《教育部2012年重大攻關項目候選題目申報表》,獲得了學校的支持。
2011年11月1日,我們填報了《武漢大學哲學社會科學標志性成果培育選題申報表》,項目名稱已經改為12卷24冊本《中國宗教文學史》,除了道教文學史、佛教文學史外還包括基督教文學史,除了漢族宗教文學史外,還包括少數民族宗教文學史,即南傳佛教文學史、藏族佛教文學史、蒙古族佛教文學史。
盡管沒有獲批經費,但給相關領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我們在申請中強調,《中國宗教文學史》課題組整合了國內985、211高校中國宗教文學研究領域40歲左右的學術骨干進行團隊攻關,該團隊成員長期關注相關領域的研究,前期成果豐碩,年富力強。
《魏晉南北朝道教文學史》,趙益著, 北方文藝出版社2019年7月版。
2012年元旦,我發出了第5號、第6號工作文件,內含課題組撰寫的兩組筆談和3篇綜述。
不久,教育部重大招標項目公布,其中有《中國佛教文學通史》,這對于課題組來說,是一個頗為尷尬的消息。能夠撰寫佛教文學史的學者就那么一些人,為了不讓課題組成員被挖走,我們不得不去競標;如果去競標,道教文學史、基督教文學史課題組成員又該如何安置?弄不好,千辛萬苦組建起來的隊伍就會散掉。
課題組集思廣益,先后發出了第7—12號文件來處理這些問題。課題組決定,以《中國佛教文學通史》為題申報,以《中國宗教文學史》為題進行現場答辯,競標的目的是“低調陪跑、博弈前進”,“統一認識、推進寫作”。
為了呈現我們的前期準備,除了提交申報書外,我們還打印了《〈中國宗教文學史〉課題組工作文件匯編》《中國宗教文學研究述評》《〈中國宗教文學史〉文獻信息匯編》,準備在答辯時面呈評委。
《漢譯佛典文學》,李小榮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3年版。
可惜,我們連通訊評審都未過。不過,課題組以申報促建設的目的已經達到。這一次,我們加入了《伊斯蘭教文學史》,并完成了各冊的緒論,對整個宗教文學史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一次,我們還提出了平臺建設和對外交流方面的設想。
鑒于出版基金、教育部基金項目申報均鎩羽而歸,2015年我便退而求其次,準備以《中國宗教文學史》為題申報重點項目。
5月從臺灣歸來不久,社科院通知我競標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宗教文學史》。原來社科院沈壯海教授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我的題目作為重大項目報給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令人不安的是,重大項目至多只允許設置5到6個子課題,而我們有25個子課題!我們打電話到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決定將25個子課題全部填上。整個暑假,課題組全力以赴,寫出了長達201頁的標書,最終感動了評審專家,《中國宗教文學史》最終得以立項。
論文的刊發。
自2009年起,課題組先后在《武漢大學學報》《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學術交流》《貴州社會科學》《云南大學學報》持續刊發專欄論文,《長江學術》刊發了一批課題組邀約的境外論文,課題組個人也先后在各類刊物上刊發專題論文。
到2021年12月結項時,大家已經刊發了212篇論文,其中有25篇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隋唐五代佛教文學史》,祁偉主編,北方文藝出版社2023年版。
刊發專欄論文時,為了加強學術交流、增強共識,我們有意識地邀請了境內外一些名家一起討論宗教文學,我們也特意安排了學術史、學術理念和經典個案方面的論文。實踐證明,這是頗為有效的平臺建設,既推進了寫作進度,也統一了編撰理念。
會議的舉辦。
2012年初撰寫教育部重大項目申報書時,我們就意識到必須舉辦課題組編撰會議,以實際行動推動課題的進展。
2012年8月28日至9月1日,大家用整整3天的時間發表各自論文的同時對《中國宗教文學史寫作綱要》進行了深入討論,會上爭論四起,氣氛熱烈!這次會議打消了大家的顧慮,全身心地投入了寫作。此前就已經投入寫作的李小榮教授,2013年2月就完成了《漢譯佛典文學》的寫作。
從這次會議開始,我們輾轉武漢、黃梅、高雄、宜興等地,到2024年3月24-25日舉辦“中國文學史書寫研討暨文學史著述發布會”、2024年10月26日舉辦“海峽兩岸佛教文化交流論壇”時,課題組已經就《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舉辦了12次學術研討會。
《隋唐五代道教文學》,張振謙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3年重印。
其中一些會議得到凈慧長老及其弟子明基大和尚、崇諦大和尚,星云長老及其弟子妙凡法師、妙士法師,翁太明住持的大力支持,課題組得以在四祖寺、五祖寺、佛光山寺、大覺寺、高雄道德院觀察、體驗宗教生活。我們堅信,從宗教實踐的角度觀照宗教文學是一個頗為合適的學術理念。
我們邀請了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東京大學、印第安納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在內的海內外研究機構的學術名家與會,課題組在拓展學術交流的同時獲得了切實的學術指導;我們邀請了期刊界的一批朋友與會,請他們對參會論文進行點評,課題組得以領悟刊物的用稿要求,提升了寫作水平。透過會議,我們也形成了一批階段性成果,推進了寫作進度。
稿件的審讀與修訂。
2017年7月19日,課題組填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期檢查評估表》,盤點撰寫進程時,發現大家已經撰寫了582萬字,《漢譯佛典文學》《宋代佛教文學史》《遼金元佛教文學史》《先秦兩漢宗教文學史》《魏晉南北朝道教文學史》已經完稿,《明代佛教文學史》、《現當代佛教文學史》《藏傳佛教文學史》《金元道教文學史》《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索引》《中國道教文學、基督教文學研究索引》基本完稿。
9月30日,收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滾動資助通知書》,課題組決定舉辦審稿會,目的是催促大家盡快定稿,聽取專家意見,進入稿件修訂環節。
2018年1月10-11日,審稿會如期舉行。廖可斌、李浩、尚永亮、胡曉明、查洪德、陳順智、張廣保、陳偉強、陳引馳、吳根友、孫之梅、於可訓、張澤洪、陳文新、王敏、丁克家、白貴等專家以及張劍、馬昕等編審對25冊書稿進行了認真審讀,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
《宋代佛教文學史》,張培鋒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4年4月版。
會議結束后,課題組根據專家們的意見開始了稿件增補和修訂工作。為了統一格式,課題組還提供了格式模版。
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作為項目首席專家對所有稿件進行了初審,在逐字逐句通讀稿件的基礎上對書稿進行了校改,并就理念、篇章、文字、規范撰寫了每部書稿的修改意見。
大約在2018年8月,我開始對收到的修改稿進行終審。這一次,我還是逐字逐句通讀了稿件,作了校對工作,并就文字表述、引文核校、注釋規范提出意見,請作者校改。作者校改后,我便陸續將校改稿傳給了出版社。
項目的結項與出版。
2019年9月,我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終審完最后一批稿件,準備于年底返回武漢開展結項工作。新冠疫情打斷了這一安排,大家在惶恐中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
2021年12月4日,“中國文學史編撰研討會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結項鑒定會”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如期舉行。鑒定專家陳洪、蔣述卓、左東嶺、張毅、普慧、譚帆、李浩、杜桂萍、陳引馳、查洪德對項目作了充分的肯定,給了結項“優秀”的評價。
《遼金元佛教文學史》,李舜臣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3年8月版。
2022年3月12日,《中國宗教文學史》項目獲批結項“優秀”。結項后,鑒于還有幾部書稿需要作增補校訂,我們打算等書稿全部修訂完后統一出版。沒想到新冠疫情在2022年下半年再度肆虐,嚴重干擾了稿件的修改和出版。
本來,出版社安排了一位編輯曲丹丹專職負責這套書的出版,我于2018年9月27日將第一批終審修改稿發給了她,至2021年7月15日,已經交送了大部分稿件。她于2022年5月離職,并于10月向出版社交接了工作。
2020年十一期間,我返回哈爾濱,和出版社的領導方聞、林宏海和責編曲丹丹等人就出版事宜進行了深入溝通。
但是,出版環境又變了,宗教類書籍有了“重大選題報批”的規定,給這套書的出版增加了難度,出版工作進展緩慢。鑒于種種原因,我們不得不放棄出版整套書的計劃,轉而以單冊出版,成熟一本出版一本。
2023年2月,疫情剛剛結束,出版社就安排編輯開始了這套書的出版編輯工作。
3月24日,我打電話給社長林宏海,期待他盡量將稿件印出來,2024年3月將舉辦成果發布會。林社告訴我,這套書拖得太久了,他已經是見證這套書的第三任社長了!在他的全力協調下,出版社調動全部編輯開始了這套書的編輯工作。
《金元道教文學史》,吳光正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2年6月版。
大約在5月份,作者就先后收到了清樣,開始校訂工作。我是從8月份開始對清樣作最后的校訂工作,直到2024年3月,將19冊書的清樣全部校訂完畢。
出版社趕在新書發布會舉辦之前出版了13冊書,并制作了6冊樣書(這6冊書還沒有申請到cip)。
會議結束之后,在眾多師友的努力下,這6冊書經過層層審批,終于在2024年申請到cip,《中國宗教文學史》的主體部分終于出版了!
寫到這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在這里,我要再次衷心感謝支持這套書運作、出版的學界、教界、政界、出版界、期刊界、學校、學院、教研室、研究中心的諸位領導、諸位師友!
在整個項目運作、出版過程中,作為首席專家,我感到最難做的事情就是催稿。每個課題組成員都有自己的科研、教學任務,都面臨著各種考核,都肩挑著家庭的重擔,這種大型項目的運作,其進度注定無法整齊劃一。
從2007年策劃這個項目開始,我和朋友們最大的擔心就是這個項目成為“爛尾樓”,直到2016年我邀請20余位漢學家參加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會議時,還有與會專家擔心這個課題能否完成。
《明代道教文學史》,余來明、方憲、白金杰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0年7月版。
感謝課題組諸君的努力,我們不棄不離地走完了這段路程。我們相約,定期舉辦會議,聚聚,聊聊。今生今世,我們不棄不離!
二、《中國宗教文學史》課題組的教學實踐與教學設想
課題組成員在從事《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的同時,不僅各自出版了一系列學術著作,而且還開展了中國宗教文學史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并擬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進一步提升中國宗教文學史的教學水平。
課題組有21位學者先后開設了59門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相關課程。具體課程建設情況,可參見表一。
表一:《中國宗教文學史》課題組的課程建設
姓名
單位
開設課程
課程數量
李小榮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佛教文學專題研究;禪學與詩學研究;佛經原典導讀;宗教文學專題研究;中印文學比較研究;敦煌佛教文獻研究;中國佛教史專題研究(本碩博貫通)
7
趙 益
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
道教文獻研究(碩士課程)
1
高文強
武漢大學文學院
宗教與文藝(本科課程);佛教文化(本科課程);宗教與藝術(碩士課程);
《壇經》與禪宗智慧(碩士課程);佛教經典與中國文論(博士課程)
5
包得義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佛教與中國文化(本科課程)
1
張振謙
暨南大學文學院
唐宋文學與宗教文化(本科課程);哲思與詩意:禪詩鑒賞與創作(本科課程);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本科課程)
3
祁偉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唐宋佛教與文學(碩士課程);唐宋佛教文學(碩士課程)
2
李熙
四川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碩士課程)
1
羅爭鳴
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
中國道教與文學專題(本科課程); 宗教與文學專題(碩士課程);宗教與文學專題(博士課程)
3
張培鋒
南開大學文學院
佛學概論(本科課程);佛學概論(碩士課程);佛教典籍研讀(博士課程)
3
吳光正
武漢大學文學院
中國宗教文學專題(本科課程);古代文學與圖像(本科課程);學術史研究(碩士課程);古代文學與文化專題研究(博士課程);古代文學與藝術專題研究(博士課程);中國古代文體專題研究(博士課程)
6
李舜臣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佛經導讀(博士課程);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博士課程);佛教文學文獻學(博士課程)
3
王彥明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儒釋道與中國文學(碩士課程)
1
蔣艷萍
廣州大學文學院
道教文化與文學(本科課程)
1
郭健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宗教文獻與古代文學(碩士課程)
1
孫宇男
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佛教與中國文學(本科課程)
1
宋莉華
上海師范大學文學院
傳教士漢文小說專題研究(碩士課程)
1
劉麗霞
濟南大學文學院
傳教士漢學研究(碩士課程)
1
榮光啟
武漢大學文學院
基督教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本科課程);基督教與文化(本科課程)
2
額爾敦白音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院
蒙古族歷代文論研究(博士課程);印藏詩論及蒙古族詩學(博士課程);蒙古族佛教文學研究(博士課程);蒙古族歷代文論(碩士課程);藏語及佛教文獻(碩士課程);蒙古族佛教文學史(碩士課程);蒙藏文化關系(本科課程);蒙古族佛教文學(本科課程)
8
樹林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院
蒙古族藏文文學創作研究(博士課程);蒙古族歷代文論(碩士課程);印藏詩學(碩士課程);蒙古族佛教文學(碩士課程);蒙古佛教史與佛教文獻(碩士課程);蒙古族藏文文論與藏文文學研究(碩士課程)
6
馬梅萍
蘭州大學文學院
中國現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本科課程);多民族文學研究(碩士課程)
2
從上表可知,課題組成員開設的課程,其層級包括本科課程、碩士課程和博士課程,其內容涵蓋了宗教文獻、宗教文化、宗教文學、宗教詩學、宗教圖像,17家開課單位涵蓋了除東北地區的985、211高校和雙非高校,應該可以揭示國內高校中國宗教文學史相關課程建設的基本風貌。
《一本書學會佛教常識》
課題組成員的教學也獲得了學生和教學管理部門的認可。如羅爭鳴的《中國道教與文學專題》曾獲華東師范大學最受歡迎課程獎,其本人還被評為“本科生優秀指導老師”;吳光正、魯小俊曾被武漢大學學生評為“最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李小榮領銜組建的福建省高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創新團隊“傳統宗教與中國文學研究創新團隊”(2018-2023)結項優秀,目前正在主持福建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團隊“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研究博導團隊”;高文強主講的“佛教文化”課程獲得國家級本科一流課程。
課題組在開展教學的同時,也紛紛啟動了中國宗教文學史相關的教材、教學參考書的編寫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課題組成員編撰有如下教材:
《一本書學會佛教常識》(張培鋒)、《佛語禪心》(張培鋒)、《心悟妙識:〈壇經〉導引》(高文強)、《中國道教與文學十五講》(羅爭鳴)、《西游記十二講》(吳光正)。
這些教材在社會上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如張培鋒編寫的《一本書學會佛教常識》作為“佛學概論”課的輔助教材,由中華書局出版 ,已重印 16 次,發行量已達 3 萬多冊。
課題組成員還編撰、編譯了一批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如吳光正和課題組成員先后出版了《百年中國佛道文學研究史論》(專著)、《中國宗教文學研究述評》(主編)、《異質文化的碰撞——二十世紀“佛教與古代文學”論叢》(主編)、《想象力的世界——二十世紀“道教與古代文學”論叢》(主編)、《中國佛教文學學術檔案》(編撰)、《中國道教文學學術檔案》(編撰)、《海外中國道教文學研究譯文選》(主編)。
《異質文化的碰撞:二十世紀“佛教與古代文學”論叢》
此外,吳光正還主持了“中國宗教文學的文化觀照”叢書的編譯工作。這套書包括:管佩達(Beata Grant)《重游廬山——蘇軾生命與寫作中的佛學》、磯部彰《〈西游記〉資料研究》、砂山稔《赤壁與碧城:唐宋時期的文人與道教》、夏維明(Meir Shahar)《濟顛——中國宗教與通俗文學》、《歐美學者論中國道教文學》、《歐美學者論中國佛教文學》、《國際視野下的〈西游記〉》等,即將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
其中的不少著作,本身就是教學訓練的產物,也將為教學訓練提供資糧。
課題組有19位成員先后開展了中國宗教文學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和博士后指導工作。具體的人才培養情況參見表二。
表二:《中國宗教文學史》課題組的人才培養
導師姓名
培養單位
碩士培養
博士培養
博士后指導
劉湘蘭
中山大學文學院
1
李小榮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37
20
趙益
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
1
高文強
武漢大學文學院
42
15
1
張振謙
暨南大學文學院
20
2
1
祁偉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15
李熙
四川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
2
羅爭鳴
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
23
6
1
張培鋒
南開大學文學院
16
14
吳光正
武漢大學文學院
15
6
1
李舜臣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30
13
3
余來明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1
王彥明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1
魯小俊
武漢大學文學院
2
郭健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13
馬梅萍
蘭州大學文學院
10
榮光啟
武漢大學文學院
30
1
額爾敦白音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院
48
11
樹林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院
6
總計
14
310
90
8
從上表可知,來自14家培養單位的19位學者共培養出碩士生310位、博士生90位,共指導博士后8位。
其中,李小榮、高文強、張培鋒、李舜臣、額爾敦白音的貢獻最大。這批碩士、博士、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包括佛教文學、道教文學、基督教文學、伊斯蘭教文學,培養單位也涵蓋了除東北地區的985、211高校以及雙非高校。因此,這份人才培養統計表可以視為中國宗教文學史方向研究生培養的一個縮影。
《明清基督教文學史》,宋莉華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2年6月版。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課題組成員的人才培養不僅涵蓋方內與方外,而且具有國際化趨勢。
宋莉華指導的多名博士生曾赴海外訪學:洪淑倩、姬艷芳、丁大剛、談劍明、丁芝慧分別赴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法國巴黎高等實踐學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訪學或接受聯合培養;羅爭鳴的碩士生吳雨桐、張夢如先后赴東京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榮光啟的碩士生上官語思來自巴西,其碩士學位論文為《冰心的文學創作與基督教》,目前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張振謙已經畢業的碩士中有5名來自境外;高文強的博士生中有1位來自印度;李小榮培養的碩士生中有14位越南比丘和比丘尼,培養的博士生中有6位越南比丘和比丘尼。此外,李小榮還為海峽彼岸培養了1位比丘尼碩士、1位比丘尼博士。
課題組培養的這些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已經成為高校、科研機構、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中小學的骨干力量,不少人已經在相關領域嶄露頭角。
從事科研者,近年來已經有不少人申請到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如,“宗教中國化視域下明代方志仙釋傳記研究”(程瑜瑤)、“全真祖師的宗教敘事研究”(韓占剛)、“元代文人的全真教書寫研究”(左丹丹)、“百城煙水:木陳道忞及其文學世界”(曹磊)、“文化視域下北宋士僧交往詩研究”(崔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珍藏道經敘錄與分類研究”(王盧笛)、“錢謙益佛教文獻與文學研究”(王彥明)、“四高僧與晚明佛教文學的建構”(王彥明)、“憨山德清《夢游集》整理與研究”(王彥明)、“聚云禪派與晚明清初巴蜀佛教文學文獻研究”、(王廷法)、“江西壽昌禪派在東亞的傳播與影響研究”(王廷法)、“歷代《金剛經》傳播與接受研究”(盧翠琬)、“《大般涅槃經》文學研究”(吳章燕)、“元明清蒙古族傳記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樹林)、“蒙古族高僧藏文詩學體系研究”(元成)、“蒙藏格言詩比較研究”(海燕)、“理雅各漢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丁大剛)、“理雅各中國典籍翻譯話語研究”(丁大剛)。
《明代佛教文學史》,李舜臣、王彥明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2年6月版。
這些課題涵蓋了中國宗教文學的各個面相,必將推進我們對于中國宗教文學的認識。他們當中的不少人已經獲得了學術管理機構的獎勵,如李旭獲得了1項省級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曹磊獲得了1項省級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還有一些研究生已經成長為學術機構的主管,如劉奎已經擔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有的已經在權威期刊刊發論文,如丁大剛在《外國語》雜志刊發《理雅各英譯孟子“性善”之變》。
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者也很優秀,如黨曉龍進入福建省民宗廳工作,先后負責佛教和天主教的管理工作,參與中央統戰部招標科研項目“新時代宗教界人才培養使用管理問題研究——以華東地區六省一市為例”,入選“福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干部教育師資庫”,已經成為該單位的骨干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批碩士畢業后進入西部地區的中小學工作,他們所具有的宗教文化、宗教文學素養,必將在教學以及與家長的互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為人才成長、社會和諧作出重要貢獻。
透過《中國宗教文學史》的書寫和教學,我們深切感受到,編撰一套教學型的中國宗教文學史迫在眉睫。
《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索引》,吳光正編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3年10月版。
《中國宗教文學史》屬于學術型的專題文學史,它為教學型的中國宗教文學史書寫提供了學術基礎和書寫經驗,課題組的“中國宗教文學史”教學更是為教學型的《中國宗教文學史》書寫提供了來自教學實踐的經驗和教訓。考慮到現實的需要和現實的許可,我們覺得可以先行編撰《中國佛教文學史》及其配套作品選《歷代佛教文學作品選》、《中國道教文學史》及其配套作品選《歷代道教文學作品選》。
這兩套教材的教學對象為普通高校本科生、佛學院學生、道教學院學生以及佛教居士、道教信徒。它們擬采用紀傳體論述中國佛教文學史、道教文學史上的名家名作、重要文學現象、重要宗教文學理論,揭示中華民族的生命體驗和精神追求,建構中國自己的宗教詩學。它們的論述對象包括漢譯佛經文學和道經文學、道教徒和佛教徒創作的文學、文人創作的宗教文學。
它們也將繼續遵循《中國宗教文學史》的書寫理念,從宗教實踐的角度觀照宗教文學、從教派史的角度觀照宗教文學、從文體學的角度觀照宗教文學,也就是說,教學型的《中國宗教文學史》在遴選論述對象時要兼顧教派和文體,并從宗教實踐的角度展開理論探討。
作為教學型的《中國宗教文學史》,它在梳理中國宗教文學史發展軌跡的同時,將以經典作家作品的分析為重點,既要對中國宗教文學的諸多概念和現象作出準確的定義和判斷,又要用優美的文筆解讀作品,展示文學審美的優勢,在準確傳達宗教文學相關知識的同時,讓讀者獲得心靈的舒展和美的享受。
因此,教學型的中國宗教文學史書寫不僅要求書寫者是專門家,還要求書寫者具有主編意識,有意愿有能力吸納、整合各家各派的觀點,并用優美的文筆呈現出來。
《中國道教文學、中國基督教文學研究索引》,吳光正編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3年12月版。
我們相信,以學術型的《中國宗教文學史》為基礎,吸納海內外的前沿成果,這套教學型的《中國宗教文學史》教材一定能取得成功,為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社會和諧作出貢獻。
注釋:
[1] 《〈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研討會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禪修營會議手冊》,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2012年8月27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