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最近,高口碑的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再次將張家界景區推上熱搜,讓筆者想到了如何以民間交流提升中韓彼此認知,進而夯實好感度的話題。近年,中韓關系遇冷,特別是兩國的民意認知走低,好感度有所下降引發了很多擔憂。筆者近年來先后五次赴韓學術訪問,從首爾到地方也都感受到了上述變化。
眾所周知,中韓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經貿相濟,歷史上同為儒家文化圈的國家。自1992年建交以來,兩國不僅實現了經貿規模、人文往來的不斷突破,政治互信和民意認知也穩步提升。根據統計,2024年韓國旅客訪華人數突破840萬,創下歷史新高。
然而,近年來,隨著韓國對華貿易赤字增加,雙方產業由互補向競爭演進,民間圍繞文化符號的爭執擴大,特別是由于尹錫悅執政以來,在推行價值觀外交、唯美外交及改善韓日關系的同時,頻頻發表矮化中韓關系的言論。加上一些韓媒動輒對中國事務的負面渲染,韓國社會對華認知趨冷,不僅部分年輕人為主的對華民意變得嚴峻,韓國的一些知華派也感受到寒意不得不刻意躲避。這直接導致近年韓國讀懂中國的聲音越來越弱,公開主張對華友好的人越來越少。
上述背景下,去年以來張家界成為韓國“銀發游”和“家庭旅”的首選地,張家界接待的韓國游客數躍升為中國第一,乃至此次張家界向韓國影視界發出新的邀約,本質上都折射了“國之交在于民相親”的道理。眼下中韓民間往來熱度不減,旅游交流需求不斷上升,渴望來華旅游的韓國年輕人增多等,都為彌合彼此認知分歧,提升好感度創造了新的契機,也傳遞了韓國政局將出現新變化,兩國理應深化旅游、人文等民間交流,以開放、包容、互鑒營造有利于中韓關系行穩致遠的新信號。筆者近年多次赴韓進行學術交流,與韓方民間團體、社會智庫、各類大學等人士接觸,他們普遍期待兩國深化合作,尤其強調應為年輕人交流創造條件。這些例子都說明,要改善中韓民眾之間的好感,不能只盯著問題不放。雙方需要理性看待彼此,找到共同利益,才能真正化解矛盾。
如何在復雜國際變化中確立中韓交流與合作的最佳定位,找到彌合民意溫度差的那把金鑰匙?擴大旅游等民間交流無疑是提升并筑牢民間好感度的壓艙石。
一是,借鑒張家界招攬韓國游客模式,打造更多中韓地方往來特色符號。近年來,張家界成為吸引韓國游客的熱門景區,每4名入境中國的韓國游客中就有1名是奔著張家界來的。“人生必到一次張家界”的廣告詞也在韓國不脛而走,張家界日益成為中國對韓文旅合作和民間交往的風向標。
二是,繼續推動增強旅游便利化,吸引更多青年人通過旅游了解對方。隨著去年11月中國對韓實施旅游免簽,韓國也對中國團體游出臺了新政策,中韓互為熱門旅游目的地趨勢強勁。在新一輪韓國游客來華熱中,年輕人的比重明顯提高,凸顯韓國青年利用旅游體驗中國和進行文化探索的意愿上升。對此,文旅界要推出更多的好舉措,為中韓青年人將新鮮的旅游感受轉化為友好認知、提升為看得見的好感度鋪路搭橋。
三是,中韓官產學研等各界攜手努力,為提升彼此好感度釋放更多利好。中韓友好的未來在年輕人,友好的基礎則在民間。利用中韓關系有序好轉,韓國社會對華認知基礎猶在,民間交流潛力巨大等優勢,兩國政府及有識之士正在合力營造包括旅游、教育、文化、人才等在內的交流氛圍,今后隨著雙方客觀友善的輿論增加,各界釋放更多因勢利導的政策利好,中韓好感度不斷提升的春天一定會來臨。(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專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