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鮮 敢
“墨脫戍邊模范營”戍邊官兵踏雪巡邏。 馬 軍攝
“界碑在我面前,人民在我身后,祖國在我心中,責任在我肩上。”祖國邊關的土地上,處處可見戍邊軍人堅實的腳印和無畏的身影。他們以身許國、獻身使命,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英雄贊歌。
邊防工作是治國安邦的大事,關系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對外工作全局,關系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即日起,國防版推出“探訪邊關一線”系列報道,記者實地探訪邊防部隊,聆聽官兵們忠誠履行職責,為祖國站好崗、放好哨、守好邊的故事和心聲。
——編 者
墨脫,藏語意為“隱秘的蓮花”,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這里雪山高聳,林海蒼茫,從海拔150米的河谷到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巨大的海拔高差造就了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既有熱帶雨林,又有高聳雪峰。
雄偉神奇的景觀背后,是復雜惡劣的氣候條件和極為不便的道路交通。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西藏軍區某團邊防營就進駐戍守在這里。1992年,中央軍委授予該營“墨脫戍邊模范營”榮譽稱號。一代代官兵前赴后繼,扎根邊關,守護祖國邊疆安寧。
本報記者兩進墨脫,聆聽這群“最可愛的人”用青春熱血忠誠戍邊的故事。
一段段艱險路,被一雙雙“鐵腳板”踏平
談及墨脫,不得不提到路。
墨脫作為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城,曾被稱為“雪域孤島”。“進墨脫,難!”從“墨脫戍邊模范營”成長起來的干部張文剛感慨。
他2004年入伍,次年6月結束新兵訓練后,第一次走進墨脫。張文剛說:“老虎嘴、多雄拉、螞蟥山……一個個雄奇險峻的地方,我都曾用腳步丈量過。記不清多少次,雙腳磨滿血泡、血泡摞成老繭,甚至腳指甲蓋走掉了,鮮血沁出鞋面。”
2013年10月,墨脫公路終于建成,打通了這片秘境與外界的聯系通道,也結束了全營官兵徒步進墨脫的歷史。
進墨脫的路險,墨脫的巡邏路更險。
清晨,迎著朝陽,記者跟隨該營官兵踏上巡邏路。官兵巡邏的路線,多是人跡罕至之處。走的人少,路線又遠,加之當地雨水豐沛,植被生長極快,許多地方根本沒有路,每一步巡邏路都要一邊開路一邊前行。
喜馬拉雅山脈的天氣復雜多變,剛還是艷陽高照,頃刻間就大雨滂沱。云霧裹住了密林,能見度驟降。“大家跟緊點,抓住前面人的背包繩。”哨長次仁頓珠大聲提醒道。
叢林荊棘,峭壁林立,有些路段坡度在70度以上,只得雙手雙腳找好支撐點,一點點挪動攀行。從低海拔的酷熱難耐到高海拔的嚴寒缺氧,記者一路走一路添加衣物。巡邏隊伍里人均負重20公斤以上,官兵們的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
累到極點,記者忍不住一次次發問:“班長,咱還有多遠到點位?”得到的回答總是:“拐過那個彎兒就快到了。”可眼前依然是懸崖與絕壁,密林和飛瀑。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絕不把領土守小了,絕不把主權守丟了。邊防有我在,請祖國放心!”經過艱難跋涉,終于到了目標點位,巡邏官兵神情堅毅、緊握鋼槍,面向國旗,莊嚴宣誓。
“這還是比較短的巡邏線,我們防區最遠的巡邏點位得走上半個月呢。”下山途中,帶隊巡邏的營長陳顯剛笑著向記者介紹,由于防區海拔高差大,氣候多樣,該營不同點位的官兵穿著也有不同,“山下著短袖,山上戴棉帽。”
“勇敢、堅韌、無畏,是常年行走在墨脫路上的邊防軍人最顯著的性格特征,也是他們內心深處始終不變的價值追求。”該營教導員許偉杰驕傲地說,一段段艱險路,被一雙雙“鐵腳板”踏平,見證著一茬茬戍邊戰士的青春。
信息化管邊控邊裝備,給官兵裝上了“千里眼”
在“墨脫戍邊模范營”某哨點,記者正好遇到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軍區某團參謀海金航,他正與戰友們分享今年參加全國兩會的感悟。
“現在邊防條件越來越好,我們對守邊固防也越來越有信心了。”談起邊防變化,官兵們越聊越興奮。通路、通電、通網……新營房排列整齊,新宿舍陣陣暖意,新鮮餐品豐富健康,巡邏執勤更加智能,逐步改善的駐防條件讓官兵的工作、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軍民開山筑路,連接哨點,暢通巡邏點……邊防路成了墨脫路網建設的重中之重,轄區各單位合力改善部隊道路條件。路,一點點向著邊防線蜿蜒拓展,逐步構建成一張緊密高效的邊防路網。
“過去往山上運輸物資,可費勁了。”戍邊13年的老兵史建紅說,由于地形限制,該營不少哨點都設在危峰峻壑之間。以前物資運補全靠人背馬馱,“跟螞蟻搬家似的,不僅人容易受傷,運到的物資量還非常小。”
“起飛!”只見一架掛載“包裹”的無人機垂直升空,進入預設航線后往大山深處飛去,20分鐘后精準抵達目標點位。
“空中快線,方便高效!”史建紅豎起大拇指。得益于無人機“航線”的開通,燃料、生鮮副食等補給物資可以高效便捷送抵哨點。如遇突發情況,還能將急需藥品器材快速送達。
不僅如此,無人機還在偵察領域得到運用。只見帶隊干部吳正濤操作著手中的遙控器,屏幕上實時傳回邊境線高清畫面。“過去我們巡邏要翻山越嶺走一整天,現在無人機20分鐘就能完成該區域偵察。”目前,“墨脫戍邊模范營”多個邊境哨所實現了“空中巡邏”。
“衛星導航指引巡邏,巡邏信息可實時傳回指揮中心,緊急情況還可實現語音連線。”吳正濤說,隨著現代化、信息化建設提速,制約邊防發展的瓶頸被一一突破。
“隨著無人機、邊防巡邏車等裝備配發一線,高原邊防管控已經呈現出‘空地一體’全域管控模式,人防、物防、技防‘三結合’的智能化管控體系基本形成。”在巡邏路上,史建紅和戰友們體會到科技賦能帶來的變化。即便徒步巡邏路還需要穿密林、越險山,有了無人機提前偵察,能夠讓巡邏隊伍避免往年常見的險情。
一條條延伸到邊防一線的公路,讓蜿蜒山路變成坦途;信息化管邊控邊裝備陸續配發邊防一線,更是給官兵裝上了“千里眼”。
從“雪域孤島”到“鋼鐵前哨”,新時代邊防官兵守護祖國山河的初心依舊沒變,信念越筑越牢。
不論新兵老兵、干部群眾,大家都像兄弟姐妹一樣
第一所學校、第一所醫院、第一座鐵索橋……在“墨脫戍邊模范營”軍史館墻壁上,醒目地列出該營在墨脫建設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多個“第一”。
該營進駐墨脫之初,當地沒有一所學校,百姓患病無處就醫。官兵們邊建營房邊抓教育,一位位“兵老師”走進課堂,一位位“門巴(藏語意為‘醫生’)”深入村落,幫助墨脫教育、醫療事業從零起步。
“我是周老師的學生。”在墨脫采訪多日,多位采訪對象這樣告訴記者。他們口中的“周老師”,名叫周國仁,從軍24年,也戍守墨脫24年。
來到墨脫后,周國仁發現駐地學校急缺教師。“白天教書,晚上備課,訓練還不能落下。”此后十八載,周國仁成了背崩鄉小學的“兵老師”。
“我也是周老師的學生。”甘登鄉格林村村委會主任多杰平措驕傲地說。無論是護邊巡邏,還是組織村民開展農業生產,多杰平措常常身穿迷彩服、胸佩黨員徽章。
受到周國仁和當地駐軍的影響,多杰平措從小對軍旅生活充滿向往。他2008年入伍,退役后回到格林村,加入民兵隊伍,繼續服務軍地建設。“每逢節日慰問、歡送退伍老兵等活動,我們村民都會和部隊官兵一起過。”多杰平措說,不論新兵老兵、干部群眾,大家都像兄弟姐妹一樣。
隨著辦學掃盲范圍從城鎮拓展到鄉村,“墨脫戍邊模范營”還幫助地方辦起文化夜校、希望小學。據統計,部隊官兵所教的當地學生有200多人考上大學,不少學生畢業后返回墨脫,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穩邊固邊興邊的主力軍。
當年,在墨脫,你會發現極具特色的一幕:教室里,給孩子們授課的,是軍人;操場上,帶著孩子們運動的,是軍人;放學路上,護佑孩子們平安回家的,還是軍人。
隨著墨脫教育事業發展,“兵老師”不再需要教授主干課程,但由“墨脫戍邊模范營”官兵擔任“國防副校長”的做法一直延續至今。
2018年,一級上士曹世學接棒來到背崩鄉小學,利用業余時間給孩子們上國防教育課,并擔任“國防副校長”。“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國防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要精心準備好每一節課,將更多的國防知識傳播給孩子們。”曹世學說。
“阿媽給你帶了花,你在天堂里看一下。”今年清明節前夕,65歲的門巴族阿媽嘎瑪措姆再次背上背簍,走進墨脫縣背崩鄉烈士陵園。她輕撫著墓碑,呢喃著21年來不變的承諾。
20多年前,年輕的陜西籍戰士饒平是“墨脫戍邊模范營”的一位班長,駐守期間,饒平和戰友們經常幫助當地老百姓修房子、干農活、修電器。看到部隊補充生活物資不易,嘎瑪措姆時不時把家里種植的蔬果送給部隊官兵改善伙食。一來二往,饒平成為嘎瑪措姆家的常客,結下了深厚情誼。
2004年7月,饒平和戰友們例行巡邏時突遇泥石流,不幸犧牲。得知噩耗的嘎瑪措姆常常以淚洗面。“饒平是我優秀、善良的孩子,更是一名英雄。”嘎瑪措姆說。
如今,白發爬滿了嘎瑪措姆的雙鬢,但她依然堅持每年為饒平掃墓。在墓碑前,她總愛把家鄉的變化一五一十地講給饒平聽。
長久以來,“墨脫戍邊模范營”官兵與全縣各族群眾結下了深厚情誼。“部隊積極支援地方建設發展,我們也主動配合部隊巡邏執勤、基礎建設等活動。”林芝市委常委、墨脫縣委書記符永波說,“軍愛民,民擁軍,墨脫軍民魚水一家親,同心共筑邊防線。”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7日 06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