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Skin
審校|Ziv
【馬桶為什么會叫“馬桶”,和馬有什么關系嗎?】這其實是《萬物》雜志的小讀者向我們編輯部提出的一個問題。小讀者們的好奇心往往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這個問題之后,編輯老師們也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好奇。
“馬桶”在如今泛指盛接排泄物的廁所用具,而在此之前,人們早已發展出了集中排便的場所。在我國,人們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廁所”位于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可以從圖中看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圓坑,其實就是人們集中排便的場所。
圖中的圓形坑其實就是人們排便的場所。在此時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不能隨地大小便。|圖源網絡
而后來,這些廁所也不斷發展,比如坑填滿了之后就要“隸人涅廁”(仆人將滿了的坑填上,再挖掘新坑),有些逐漸變得私密,有些甚至有了功能性,比如和豬圈連在了一起,被稱為“溷”;或者配備了洗漱功能。
我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用糞便豢養產肉動物的歷史。|Wiki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世說新語》中,就提到西晉時期大臣石崇的故事:“石崇廁常有十余婢侍列,皆麗服藻飾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屬,無不畢備。又與新衣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廁,王大將軍往,脫故衣,著新衣,神色傲然?!焙唵蝸碚f就是上完廁所需要噴香水,還要沐浴更衣。
而在此之前,文字資料中已經出現了“虎子”,也就是尿壺,形似老虎。它的文字資料最早記載于漢代的《史記·萬石列傳》。人們發現,“虎子”早在春秋晚期就已經出現了,而到了漢代和六朝,虎子的制造變得越來越精細。
“虎子”其實就是形似老虎的尿壺。|wiki
之所以叫“虎子”,在《西京雜記》中有大致這樣一個故事:將軍李廣一箭射死了一只老虎,為了表達對它的厭惡,于是鑄了一個老虎銅像作為盛接尿溺的容器。
虎子在唐代文獻中也曾被稱為“獸子”。而到了宋代,虎子則忽然變成了“馬子”,有人猜測,這是因為唐朝唐高祖的父親叫做李虎,為避名諱而改為“馬子”,不過也有學者認為“虎子”和“馬子”不同,“馬子”指的是女性使用的溺器。
如果你在接下來的小長假中有參觀博物館的計劃,其實我國的一些博物館中就有館藏的“虎子”,比如國家博物館中的青釉虎子、遼寧省博物館的青銅虎子、南京市博物館的青瓷虎子……
國家博物館的藏品青釉虎子。
而古代的馬桶真的是“桶”,除了陶瓷和金屬的,也有木制的,為防止滲漏還要涂漆。此時的馬桶已經可以坐著上了,便凳上會開一個圓口,上完之后還會蓋上蓋子來擋住臭氣。
在古代歐洲,古羅馬人已經開始用下水道系統將排泄物排入河流,,后來生活在城堡中的皇室貴族,則會在“壁櫥”中上廁所。排泄物會直接沖壁櫥開口的洞流入護城河,它們也會使用夜壺,由仆人負責從高處傾倒。
城堡中的廁所現在看起來十分“簡易”。|worldhistory
16世紀,抽水馬桶終于被發明了出來,在18世紀開始被大規模生產,抽水馬桶也出現了數次技術創新,馬桶仍在不斷進化,比如節水馬桶、飛機上的無水馬桶、包含各種功能的智能馬桶……
如今高鐵和飛機上都會使用這種無水馬桶,它又是什么原理呢?|Wiki
排泄,可是事關健康的大事,【把科學帶回家】和《萬物》雜志中就曾寫過許多篇和“廁所”有關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妨和我們一起來大開眼界吧!
關于小讀者的:馬桶為什么叫馬桶?這個問題,編輯就在4月《萬物》雜志的【趣問萬物】欄目中刊登了出來并給出了解答。
4月《萬物》雜志還有一篇《飛機廁所不用水》,介紹了如今飛機廁所中使用的真空技術。
2023年4月的《玩轉智慧之家》中,我們介紹了如今我們家中衛生間相關的各種科學和技術。
2022年9月的《古堡之謎》中,我們還為你介紹過城堡中的懸空的廁所,會直接將排泄物排入護城河。
2022年5月的《古羅馬技術遺產》中,介紹了世界上最早的下水道系統。
而在【把科學帶回家】中,也有許多和廁所相關的精彩文章:
智能馬桶大烏龍:
科技馬桶:
古代廁所:
上廁所科學:
如果你想看到更多,可以直接在公眾號回復“馬桶”、“廁所”,或在后臺進行搜索!
不知道今天的推文有沒有讓你漲知識呢?你還想看到哪些專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希望你排便順利!
本期《萬物》的其他文章也同樣精彩。翻開封面文章《遺忘的用處》,你會了解到,“遺忘”其實是我們大腦的一個重要能力,更了解遺忘,你也就將學會記住更重要的事呢?
《恐鶴時代》則會為你介紹一種恐怖的大鳥,南美洲大陸的霸主。這種巨型鳥類生活了6000萬年,在人類之前就已經崛起了。
還有一篇精彩的《末日重建企劃》,是一份寫給世界末日幸存者的重建文明指南,只要按照文中的5個步驟,你就能盡快從末日中重整旗鼓。快來學習一下,以備不時之需吧!
還有《動物眼中的世界》、《尋找地外生命印記》和《失敗博物館》等精彩的文章!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
2025年《萬物》雜志
現在訂閱全年雜志, 可免費獲贈
萬物全年音頻節目
萬小物印章盲盒???
還有更多好禮等你開啟!
參考資料:
[1]https://www.chinanews.com.cn/m/cul/2015/04-29/7242211.shtml
[2]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99%8E%E5%AD%90_(%E5%99%A8%E7%89%A9)
[3]https://www.chnmuseum.cn/zp/zpml/kgfjp/202203/t20220307_254180.shtml
[4]http://paper.people.com.cn/zgcsb/html/2018-07/16/content_1868229.htm#:~:text=%E6%8D%AE%E8%80%83%E5%8F%A4%E5%8F%91%E7%8E%B0%EF%BC%8C%E6%88%91%E5%9B%BD%E6%9C%80%E6%97%A9,%E5%86%8D%E6%8C%96%E4%B8%AA%E6%96%B0%E5%9D%91%E3%80%82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