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兵
圖一
圖為“星火歸聚:現代版畫會與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展廳一景。 廣州美術學院供圖
美術創作如何凝聚民族精神力量?近期,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一場小而美的展覽——“星火歸聚:現代版畫會與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通過一件件作品與文獻,緩緩拉開抗戰美術的序幕,帶領觀眾回到新興木刻運動蓬勃興起的年代。
90年前,1935年5月,電影《風云兒女》在上海首映,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年底,青年版畫家李樺的木刻作品《怒吼吧!中國》(見圖一)問世,并于次年參加由廣州現代版畫會主持的“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先后在多地巡展。兩個形式迥異的藝術作品,傳達著一個共同的時代呼聲,那就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在聆聽和齊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之際,重溫《怒吼吧!中國》這幅經典木刻,格外有意義。因為通過它,我們同樣能聽到歷史深處的回響。
在這幅高20厘米、寬約15厘米的木刻里,李樺用粗壯飽滿的陽刻線條,有力刻畫出一位被縛男子的剛烈掙扎。作品構圖簡練,造型鮮明,氣勢奪人。左下角鋒利的匕首,在態勢上成為被縛者緊繃的手掌的延伸,同時也激發我們作為觀看者的一個強烈愿望,那就是希望被蒙住雙眼的他,能一舉抓到這個武器,我們甚至想要直接告訴他,匕首近在咫尺!
這幅木刻的藝術效果之一,就是把“觀看”或者說“視覺”這個經驗問題化了。準確地說,視線被切斷了,聲音取而代之。從被縛者那大張的口中,我們能夠想象甚至聽到他憤怒的吼聲,體認、感受他激烈的情緒。聲音,成為這幅木刻所要刻畫和傳達的對象。以視覺藝術語言表現非視覺元素,恰是這件作品的創作難度和成功之所在。
在這個意義上,李樺的這幅代表作和20世紀初以德國為中心的表現主義藝術有著深厚的血緣關系。在世界各地的藝術青年中激起巨大回響的表現主義運動,是對狂放不羈、赤誠剛烈的現代創造主體的肯定,其精神訴求和吶喊姿態,給眾多藝術形式——從木刻到電影,從文學到戲劇再到音樂,帶來了嶄新的能量和面貌。正是在表現主義風格的木刻里,魯迅有感于一種“力之美”和新的藝術理念,進而呼吁藝術家們要以刀代筆,在木板上直抒胸臆,橫掃追求精致小巧的頹唐之風,為現代中國創造新的大眾藝術。
《怒吼吧!中國》所體現的表現主義美學,其所包含的由“看”向“聽”再向“喊”的觀念遞進,也清晰地反映在這幅作品的標題上。這里被要求放聲怒吼的,顯然不是畫面上已經在大聲疾呼的男子,而恰恰是畫前的觀眾;渾身赤裸、雙眼被蒙的受難者,也并不能被徑直看成是“中國”的具體形象或再現,而是借以喚起民族自覺、自尊、自立的藝術造型和象征。“中國”在這里并不是寫實意義上的呈現,而是一個需要被喚醒,需要以自己的聲音和行動來確認集體存在、展現新面貌的命運共同體。
自20世紀初,“喚醒中國”作為一個激動人心的主題和愿景,就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們。上世紀20年代初給這個主題命名的是鐵捷克,一位曾在中國教書、游歷的蘇聯劇作家。他創作的話劇《怒吼吧,中國!》于1926年在莫斯科首演,隨后在全球多地演出。有感于這部劇作的巨大沖擊力,劇作家田漢當時就提出中國人不僅要自己來演《怒吼吧,中國!》,更要創造出自己的“叫喊的藝術”!
在一個更寬廣的歷史背景里,木刻《怒吼吧!中國》高度概括了一個大的時代變遷,即五四時期充滿焦灼和惶惑的個人“吶喊”,到20世紀30年代成為日益高漲的民族“怒吼”。伴隨或者說推動著這個時代變遷的,是新的聲音經驗與聽覺想象,是新的大眾文化。于上世紀30年代迅速興起、具有強大政治動員力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便是這種新的大眾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而當時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最受歡迎的一首歌曲,就是1935年隨著電影而誕生并廣泛傳播的《義勇軍進行曲》。
《怒吼吧!中國》不僅表現、記錄、奏響歷史強音,更要求我們從靜態的觀看者轉為積極的發聲者、呼喊者。從文學到繪畫,從日報到期刊,從留聲機到無線電,現代的傳播媒介和技術塑造了現代中國人視覺和聽覺的環境及經驗。“怒吼吧!中國”,作為反侵略反壓迫的集中表達,也作為一個集合多種媒體的文化事件,將不斷回蕩在我們耳畔,成為穿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7日 08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