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的勞動關系架構中,工會作為工人權益的代表者,本應是守護工人利益的堅固堡壘,可現實中卻常給人一種“存在感”稀薄,難以充分為工人伸張正義的印象,這一現象值得深入剖析。
從工會的定位與職能來看,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其基本職責。《工會的基本職責》一書中便著重強調,工會要成為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切實保護、調動和發揮廣大職工的積極性。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諸多因素導致工會難以充分履職。
工會干部身份與利益的制約是關鍵問題。在不少企業,尤其是非公有制企業里,工會干部與企業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工會干部是企業經營者的近親屬,或是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 ,這就使得他們在面對職工權益受侵害時,陷入兩難境地。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他們往往選擇沉默或妥協,難以堅定地站在職工一方。例如,當企業出現非法解除勞動合同、無故拖欠職工工資等情況時,這些工會干部可能因忌憚企業管理層,不敢旗幟鮮明地為職工發聲,使得工會在關鍵時候缺位,無法發揮應有的維權作用。
經濟上對企業的依賴也削弱了工會的獨立性。據相關數據顯示,工會60%的經費來自企業撥款 ,這種經濟依附關系讓工會在行使職能時有所顧慮。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在經費來源受制于企業的情況下,工會在處理勞動糾紛、與企業進行談判時,很難做到毫無保留地為職工爭取權益,擔心過度維權會影響到工會自身的經費支持,進而限制了其維權行動的力度和范圍。
工會組織結構與工作效率也影響著其維權效果。部分工會組織結構復雜,決策過程繁瑣,面對瞬息萬變的勞動關系和突發的職工權益受損事件,難以迅速做出反應并采取有效措施。在一些勞動爭議案件中,繁瑣的內部流程使得工會的介入滯后,錯過了最佳的維權時機,讓職工對工會的信任大打折扣。
在新就業形態不斷涌現的當下,工會的覆蓋范圍存在明顯不足。像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大量自由職業者,他們工作靈活分散,工會覆蓋率不到15% 。這意味著相當一部分勞動者在權益受到侵害時,無法及時獲得工會的支持與幫助。當這些新業態從業者遭遇平臺不合理規則、拖欠報酬等問題時,由于缺乏工會的組織和協調,他們往往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只能依靠個人力量艱難維權。
盡管存在上述困境,但也不能對工會的作用全盤否定。近年來,全國總工會及各地工會積極作為,通過一系列舉措展現了為職工維權的決心和成效。全國總工會發布職工法律援助十大典型案例,涉及追討欠薪、工亡賠償、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等多方面,彰顯了工會在解決職工“急難愁盼”問題上的努力 。在一些地區,工會通過與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門建立協作聯動機制,為職工提供更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承德市總工會聯合多部門為91名職工追討回173萬余元工資欠款 ;上海市總工會快速響應,幫助601名職工解決因超市關閉引發的勞動糾紛,在不到20天內讓550余名職工拿到勞動報酬及經濟補償 。這些案例表明,只要工會突破自身局限,積極行動,就能在維護職工權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要改變工會難以伸張正義的現狀,需從多方面著手。應完善工會干部選拔任用機制,避免工會干部與企業管理層存在利益關聯,確保其能真正代表職工利益;在經費來源上,探索多元化渠道,減少對企業的依賴,增強工會的獨立性;優化工會組織結構,簡化決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使其能更迅速地應對職工權益問題;加大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工會組建力度,擴大工會覆蓋范圍,讓更多勞動者能享受到工會的服務與保護。只有這樣,工會才能重拾工人信任,真正成為工人權益的堅實捍衛者,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發揮更大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