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的剁肉聲比鬧鐘更提神。 穿睡衣的大媽和西裝白領擠在同個魚攤前。
這個菜場居然藏著三家網紅鹵味攤! 金寶城東農貿市場早就不是普通買菜地兒。
文靖東路小學的家長每天順手捎帶活蝦。 地鐵12號線金箔路站涌出挎帆布袋的年輕人。 熟食區飄來的烤鴨香讓減肥計劃屢屢破產。
東北口音攤主和本地阿姨用方言砍價成交。 二樓角落那家現磨芝麻糊永遠排著長隊。
下午三點水果攤突然甩賣引發小型騷動。 我個人覺得最魔幻的是海鮮區計價方式。 明蝦按只賣,螃蟹能賒賬,魚鱗免費刮。
后門三輪車拉來的野菜比超市貴三倍。
但老顧客都知道七點后的暗號折扣。
某連鎖超市曾想入駐最終敗給煎餅攤。 這里能找到二十年前消失的手工麥芽糖。 保潔阿姨抱怨菜葉比節假日人潮好打掃。
奇怪的是每個攤位都掛著移動支付二維碼。 生鮮燈照著的豬肉攤開著抖音直播。
00后攤主用化學方程式解釋草莓保鮮。 隔壁文靖路房價漲了菜場租金卻沒變。 晚高峰時出租車司機專程來買山東大蔥。
最里面那家豆腐店堅持用石磨現做。
突然下雨時塑料棚下的交易反而更熱鬧。
退休教師在這里開起有機蔬菜小課堂。 城管來了門口小吃車秒變"顧客行李"。
二十年老攤主說年輕人開始買整只豬蹄。 冷凍區突然停電引發大媽們的搶購狂歡。 我個人最驚訝的是殺魚臺成了社交場所。
離婚調解、相親介紹、保姆雇傭全在這。 收攤后的空地上跳起廣場舞。 這個菜場養活了三代江寧人的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