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善章在侗族木樓建造現場。
圖據南國今報
石善章搭建的1200平方米侗族無釘木樓。
石善章建造的老宅。
石善章是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石善章親手建造木樓。
在中國廣西、貴州、湖南、湖北等省區分布著這樣一個民族——侗族。侗族傳統民居采用穿斗式木構架,不用一釘一鉚,全用榫(sǔn)卯連接,結構嚴密牢固,可以歷經數百年風雨而不朽。如今,即便是在傳統侗寨,這樣的侗族木樓也越來越少了。不過,在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高培村,仍然有一位老人在堅持自己搭建侗族木樓。他就是76歲的石善章。
大火逼出的掌墨師
故事要從半個世紀前說起。1974年,高培侗寨突發大火,火舌舔過家家戶戶的木樓。當時全村只有一位掌墨師(侗族傳統建筑領域中掌控墨線的師傅,是主持建筑全程的“總工程師”),重建速度像蝸牛爬坡。才25歲的石善章看著鄉親們住在漏雨的草棚里,握緊了手里的竹篾刀,心里暗暗著急。
“看到這種情況,我爸就不得不逼著自己學習造房子。”石善章的兒子石懷忠說。“阿爸原本只會編竹筐,為了幫大家蓋房子,他白天蹲在工地偷師,晚上在月光下削木棍練習。”沒有圖紙,沒有師父教,年輕的石善章像解數學題那樣琢磨榫卯結構,從一個榫卯結構小木件怎么做到簡易草棚如何搭,再到一座侗族木樓怎么建造,逐步成長,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才掌握了這門手藝。
在腦袋里“搭積木”
跟著石善章上工地,就像闖進巨型積木王國。
當他聽完要蓋房子的人家的基本要求,比如房屋面積、蓋幾層、層高、幾間房等,大腦里就會生成一個“三維模型”,并不需要落筆畫在紙上。
然后,石善章會把腦子里的構想標記在木頭上,比如需要刨掉的尺寸,洞眼開鑿的位置,立柱、房梁排在哪里,徒弟們看到標記,立刻就會明白這些“木頭密碼”。“每根木頭都會說悄悄話,它們會告訴你該站在哪里。”說著,石善章舉起墨斗輕輕一彈,木料上立刻出現筆直的黑線,比我們用尺子畫的還直!
更神奇的是,你在傳統侗族木樓里找不到一顆鋼釘,所有連接的地方都采用榫卯結構(通過凹凸結合的構件連接方式,是一種不用釘子、膠水,僅靠構件自身形狀和相互咬合實現穩固連接的工藝),卻能經歷百年風雨而屹立不倒。
截至目前,石善章已經搭建了200多棟木樓,全村三分之二的木樓都是他蓋的,而且全都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哦!
將侗族木樓帶出村寨
2023年,石善章家要蓋新房,全家開了家庭會議。
“我們還是喜歡住木樓的感覺,更干燥、舒適,像現在回南天,屋子里也不會潮濕。”石懷忠說,“更重要的是木樓里有火塘,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火塘邊,那種感覺非常好。”
全家人一拍即合,決定再建一座木樓,主持建造的重任,自然落到了石善章的肩上。
這一次,他要建一座3層、1200平方米的雙塔式“木頭城堡”。石懷忠還玩起了新花樣,直播父親建房子給網友看。只見石善章像指揮交響樂似的,用木錘敲出叮叮咚咚的節奏,原木們跳著舞變成飛檐翹角。網友們瘋狂點贊:“這是‘再世魯班’吧!”
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視頻、直播了解到侗族傳統木構建筑。石善章現在可忙啦!這兩年,他帶著工具箱去了廣東的廣州、清遠、河源,山東的青島等地蓋房子,將侗族木樓帶出了村寨。
作為三江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石善章時常感嘆,現在愿意學習傳統技藝的人太少了。如今,他也會走進校園,跟小朋友分享這門非遺技藝。不過,于他而言,最好的傳承方式就是去不同的地方,起更多的木樓,直到自己做不動的時候。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曹菲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