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四月,春和景明。從空中俯瞰平遠,一幅別具特色的田園鄉村畫卷展現在眼前。
群山連綿,黛瓦白墻的客家民居置于山下,向河岸兩處延伸;民居旁的農田綠意盎然,農作物茁壯成長,村民忙碌的身影穿插其中,描繪出一幅動人的春耕春種畫卷。
南臺山下,人們忙碌的身影和遠處連片的房屋交織在一起。通訊員 袁志鵬 供圖
裝飾一片民居,打造一處風景,這是平遠創新城鄉融合示范路徑,打造三省交界美麗邊城的生動實踐。
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以來,平遠縣聚焦縣域發展、城鎮提能、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四大工作任務,持續深化運用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五動工作法”,推動全域農房風貌從存量整治向清零質變、局部試點向全域覆蓋、基礎達標向品質精品梯次躍升。
民房靚了,村莊美了,鄉村發展的動力更足了,干群正攜手書寫“百千萬工程”平遠答卷。
拆出新空間
黨員帶頭推動人居環境整治
仁居鎮鄒坊村變了。
“鄉村風貌越來越好,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好。”這是仁居鎮鄒坊村村民劉文明的切身感受。“看看,以前老屋附近雜草叢生,老屋舊舍也很多;現在,雜草變成了花朵,老房經過重新裝修后變得煥然一新,生活在好的環境里很是舒適。”他一邊滑動著手機,一邊向筆者解釋。
漫步在鄒坊村內,變化看得見。村道由水泥路變成了柏油路,道路兩旁按距離放置了分類垃圾桶,許多民房都換上了新裝,和美鄉村面貌盡收眼底。
變化不止一處。俯瞰平遠,一座座村莊正實現美麗蝶變,成為平遠縣推進“百千萬工程”的生動注腳。
平遠縣政府工作報告顯示,目前,平遠第一、二批典型鎮基本完成“七個一”建設,首批典型鎮村均達到驗收標準,第一、二批典型村累計完成存量農房風貌改造462棟、危舊建筑拆除2.69萬平方米、“三線”整治45.9公里,3條示范路段建設穩步推進,擬培育典型村初見成效。
平遠將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與產業社區建設一體化推進。圖為G206道路兩旁的煙葉種植地。 通訊員 袁志鵬 供圖
新階段,新要求。2025年是“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年。重要節點,平遠如何再突破?將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作為省際交界處攻堅的重點,促進全域農房風貌從存量整治向清零質變、局部試點向全域覆蓋、基礎達標向品質精品梯次躍升,這是平遠的答案。
摸清現狀,才能靶向發力。“經過前期摸排,全縣仍有‘赤膊房’存量超6000棟,‘三清三拆三整治’存量超3萬平方米,任務仍較重。”平遠縣“百千萬工程”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美麗鄉村建設,“拆”是基礎。拆掉影響村容村貌的破敗建筑,才能為新農村建設騰出更多空間。
“綜合來看,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主要集中在三大堵點:祖屋產權糾紛多、困難戶資金籌措難、‘先建后改’觀望情緒濃。”平遠縣“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怎么拆?難點在于充分動員群眾參與。“轉換村民思想,讓‘要我改’變成‘我要改’,是工作難點。”仁居鎮鄒坊村黨支部書記凌志濤說。
針對群眾顧慮,平遠縣堅持做到“兩精”,即清拆標準精細化、清拆政策精準化,緊緊圍繞“達不到安全居住等級、達不到環保排污治理等級”兩大標準,明確“三拆除”的界定標準。
此外,平遠縣還按照“一村一策、一房一案”原則,針對不同民居采取不同辦法,有的放矢。
這樣一來,“拆什么、怎么拆”便一目了然,讓群眾心里有了底。
同時,平遠縣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和村民理事會的表率作用,帶頭清拆、帶頭配合,帶頭整治自家門前環境,并帶動家人、身邊村民積極參與環境整治。
自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以來,差干鎮湖洋村原村委會主任謝國豪入戶做群眾工作的腳步便未停歇,這位老黨員依然熱衷于村里的公益事業。“我們都是鄉村的主人翁,只有人人參與鄉村建設,鄉村環境才會越變越好。”謝國豪說。
改出新面貌
持續打造人居環境提升樣板
漫步在差干鎮湖洋村,新景色展現在眼前。
黑色的柏油路向村內延伸,一排排、一棟棟灰瓦白墻的精致小樓交錯掩映,文化活動中心、“耕讀園”小廣場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客韻鄉村”呼之欲出。
“趁著‘百千萬工程’東風,我們一邊調動村民改造民居的熱情,一邊提升鄉村的公共環境。你看,公共空間環境都變好了,大家改造自家房屋的熱情也會變高。”湖洋村黨支部書記謝水生講述著工作思路。
鄉村要美,關鍵在于“改”。平遠縣通過政策引導,改出鄉村新面貌。
經過外立面改造的農房煥然一新。通訊員 袁志鵬 供圖
平遠縣明確外立面改造的獎勵標準。“總的來說,分為瓦面和墻體,均以總價的40%給予獎補,其中瓦面改造每棟最高不超過2萬元、外墻改造每棟最高不超過1萬元。”平遠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只要群眾按照要求進行改造,驗收合格后便會馬上發放補貼。
此外,平遠縣充分引導群眾利用“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空閑土地、村頭巷尾和房前屋后的空閑土地,因地制宜打造生態景觀,盤活農村閑置土地,刷新鄉村“顏值”。
步入湖洋村村民謝亮春的家中,文藝與綠意并存。樓外,精美的瓷磚、琉璃瓦的屋頂讓民房看起來樸素而不失典雅;樓內,木質家具、陶瓷器、書籍、綠植、鮮花裝扮居室,老人與小孩圍坐在茶桌前,飲茶聊天,好不快活。
“聽到有支持改造的政策,我便跟書記報了名,參與村子房屋外立面改造,一來讓房子變得更美觀,親朋好友到訪更有面子,二來家里人住得也舒適。”謝亮春說。
政策的支持進一步點燃村民參與房屋外立面改造的熱情,一場美麗鄉村蝶變正在平遠上演。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通過基礎設施資金傾斜帶動提升,完成道路“單改雙”“白改黑”18.7公里、“四小園”建設89個、農房風貌提升236棟、危舊房清拆142棟、“三線”整治42.1公里。
此外,平遠縣圍繞《梅州市省際交界處建設工作指引》《梅州市省際交界處技術工作指引》要求,大力推進6鎮13村“亮化、美化、潔化、序化”四大行動,以石正鎮、八尺鎮(入省門戶)、差干鎮湍溪村為先行重要節點,率先開展農房風貌提升工作,打造集聚平遠客家特色農房風貌的入省融灣門戶精品點、精品線、精品區。
“今年,我們將持續改善差干鎮的基礎設施,謀劃一批項目,讓全鎮百姓持續享受人居環境優化帶來的紅利。”差干鎮黨委副書記陳俊雄介紹,“接下來,我們將對圩鎮中心的公共空間進行再優化、再布局,規劃一批停車位,解決圩鎮重要節點停車難問題;同時,將全力推進省際交界處道路‘單改雙’‘白改黑’,今年將改造差干鎮到福建民主鄉、下壩鄉等3條道路,并打造門戶節點,進一步提升省際交界處風貌。”
整出新氣象
一體化推進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工作
人居環境的持續升級,提升了群眾的生活幸福感。
平遠縣結合當前避險搬遷、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產業導入等工作,一體化推進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工作,讓村民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天氣晴好,走進石正鎮南臺村,忙碌的場景映入眼簾。
稻田里,村民頭戴竹編斗笠、卷起褲腿、穿著雨靴、手拿秧苗站在鏡面般的水田中,慢慢挪步于一塊塊已耕好待種、準備就緒的水田地塊里,嫻熟仔細地拋撒著秧苗,一株株秧苗便穩穩地立在田中。
近處,村民在忙碌;遠處,整齊而又不失特色的房屋錯落有致。
整治前,南臺村土地雜亂無章,大大小小的田埂將稻田隔成幾十塊,田內的農作物也五花八門;整治后,土地變得平曠了,農作物種植也更有規模了。“目前,全鎮已流轉了1668畝土地,計劃打造石正千畝優質水稻種植基地。”石正鎮副鎮長黃業介紹。
小田改大田,改出土地新面貌。平遠縣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努力破解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土地資源低效化等難題,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去年5月以來,為解決復耕地塊返荒、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渠道狹窄等問題,石正鎮推進“社村”合作模式,構建了“供銷社+村集體+運營公司+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挖掘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新增長點。
“按照‘規模連片、整村推進’思路,流轉農戶的撂荒土地,由梅州市平遠縣供銷遠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作為運營公司,充當‘管家’,與農戶簽訂流轉土地的農業生產托管合同和訂單農業合同。”平遠縣供銷社相關負責人林敏說。
農業服務公司提供專業化托管,因戶施策實施“全托管”“半托管”,解決農村無人種地的問題;而公司使用的植保無人機、水肥一體化滴灌、噴灌等科技手段,也能進一步提升耕作效率。
如此一來,不僅將田地流轉起來,解決撂荒問題,還能為村民和村集體增加收入。
“社村”合作共建項目,全力推進農用地整理工作落地見效。通過盤活村民閑置土地,既解決了土地撂荒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為村民帶來一定勞務收入,同時也探索出了一條新型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確保17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預計可為村集體創造280多萬元經營性收入。
此外,平遠積極探索深化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集中規劃建設“1+4+2”安居小區(“1”即縣城安居小區;“4”即東石鎮、仁居鎮、差干鎮、石正鎮安居小區;“2”即熱拓、長田圩鎮存量商品房),出臺宅基地農戶資格權跨村實現實施意見、異地搬遷優遷快聚共富安居方案等系列文件,配套地票管理、房票安置實施方案,優化就業、就醫、就學服務,全力安置“6·16”特大暴雨災害全倒戶、自然災害避險搬遷戶等,讓新住戶在新區安居樂業。
>>>相關
邊際糾紛有人理 跨省矛盾不出村
平遠縣地處粵閩贛三省交界,流動人口多,矛盾糾紛錯綜復雜,土地承包、勞動合同等法律問題更為普遍,社會治理任務較繁重。如何做好省際邊界地區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平遠縣因地制宜,充分發揮駐村律師顧問、邊際糾紛調解工作室力量,多元調解止紛爭,把矛盾糾紛化解在一線。
如今,平遠縣與省外接壤的8個鎮均成立了邊際糾紛調解工作室,這些調解室讓邊界矛盾糾紛有了新“娘家”,實現跨省矛盾不出村、就地化解。
有事找“娘家”矛盾化解不出村
平遠縣地處粵閩贛三省交界,邊際鎮之間距離不過十余公里,部分鄉鎮出省比到縣城更方便。其中,八尺鎮地處粵贛兩省交界,邊際村之間群眾聯系密切,僅排下村就有30余家贛商在此流轉承包土地發展臍橙種養等產業。
省際的密切交流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隨著當地經濟發展,流動人口眾多,土地承包、勞動合同等法律問題愈加突出,群眾對法律服務的專業性需求更高。
為了實現跨省矛盾糾紛不出村,2019年1月,平遠率先在八尺鎮排下村成立全市首個邊際糾紛調解工作室。在八尺司法所所長林敏看來,在排下村設立邊際糾紛調解工作室具有示范帶動作用,“從此,邊界矛盾糾紛有了新‘娘家’”。
此前,江西省尋烏縣村民鐘某在八尺鎮南塘村肖某某承包的工程工地作業時,發生意外不幸身故。平遠縣邊際糾紛調解工作室調解員接到通知后,第一時間趕往現場了解詳情。據悉,死者鐘某與承包方肖某某未簽訂勞務合同,死者家屬與肖某某在責任分擔方面存在分歧,雙方提出的賠償金額差距較大,且雙方態度較為強硬,調解一度陷入僵局。
調解員從事故當日開始,多次從法律法規、倫理道德和地方風俗等方面對雙方進行解釋勸導,列舉相關案例和法律賠償標準,以法釋案、以情動人、以理服眾,直至第二天下午,雙方終于簽訂了調解協議,由肖某某支付死亡賠償金、贍養費、生活費等給死者家屬。
這是邊際糾紛調解工作室發揮作用的一個縮影。參照金字塔結構,工作室組成了邊際糾紛聯合調解隊伍,其中由排下村黨支部書記為塔尖,統籌邊際糾紛的受理、分派、調處、回訪等工作;八尺鎮司法所干部、村(居)法律顧問為第二層,為聯調提供法律支撐和其他調解工作等。調解工作室定期開展案情研討會,研究、分析邊界地區矛盾糾紛的規律特點,針對不同季節、不同區域的矛盾糾紛,與邊界地區加強聯合排查,并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匯總和分析報告。跨省雙邊做到同部署、同調度、同開展、同預警,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
截至目前,平遠縣與省外接壤的8個鎮均成立了邊際糾紛調解工作室。
強化普法宣傳提高群眾法律意識
“黃律師給村民開展法治講座,常常通過案件分析法,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明白大道理。”在差干鎮湖洋村,剛剛聽完法治講座的村干部謝建中忍不住感慨,這種講座群眾愿意聽、聽得懂、記得住,效果較好。
“這樣的普法宣傳,駐村律師每月都會開展一次。他們會通過身邊的案例,分析其中的違法犯罪行為以及避免方法等,取得良好的普法效果。”據謝建中介紹,除了普及法律知識,駐村律師還會定期在村(居)開展“接待日”活動,為村(居)開展“法治體檢”,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法治宣傳、糾紛調解等法律服務。此外,律師還會認真審查村規民約、經濟合同,引導群眾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行使權利、表達訴求,及時有效地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不斷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
為了推進法治鄉村建設,近年來,平遠縣還全面組織實施“法律明白人”“學法用法示范戶”培養工程,同時不斷搭建完善村級理事會、法治教育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平臺,充分發揮律師、“法律明白人”、“學法用法示范戶”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基層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濃厚氛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法治鄉村建設提供有效法治保障。
來源 南方日報 南方+
記者 梁時禹
通訊員 謝紅燕 吳輝燕 袁志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