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的粵北小城平遠,黛山碧水間處處涌動著振興活力。隨著廣東省“百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地處粵閩贛三省交界的梅州市平遠縣,正以農房風貌提升為突破口,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
無人機俯瞰下的平遠鄉村,青瓦白墻的客家民居錯落有致,與層疊梯田、蜿蜒村道相映成趣。曾經裸露的紅磚“赤膊房”被傳統客家元素裝點一新,雜亂鐵皮棚變身“四小園”,柏油路串起山水田園。數據顯示,平遠縣已完成農房風貌提升2285棟,拆除危舊建筑4.13萬平方米,整治“三線”209.32公里,種植綠化15.2萬株,3條示范路段建設成效顯著。
“我們通過‘五動工作法’推動農房管控迭代升級。”平遠縣“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謝紅燕介紹,該縣建立“縣統籌、鎮主責、村實施”三級聯動機制,將存量整治向全域覆蓋推進,實現從基礎達標到品質精品的跨越式提升。
仁居鎮鄒坊村整潔干凈的道路串起一棟棟鄉間民居。
在仁居鎮鄒坊村,村民劉文明滑動手機相冊對比今昔:曾經雜草叢生的老屋,如今變身花徑通幽的客韻庭院;斑駁的水泥路升級為柏油路,分類垃圾箱有序排列。“環境好了,連城里親戚都羨慕我們的‘山居生活’。”這位老農的笑臉印證著環境蝶變帶來的獲得感。
為破解祖屋產權糾紛、困難戶資金籌措、“先建后改”觀望情緒三大堵點,平遠打出組合拳。 “轉換村民思想,讓‘要我改’變成‘我要改’,是工作難點。”仁居鎮鄒坊村黨支部書記凌志濤說。
針對群眾顧慮,平遠縣堅持做到“兩精”,即清拆標準精細化、清拆政策精準化,緊緊圍繞“達不到安全居住等級、達不到環保排污治理等級”兩大標準,明確“三拆除”的界定標準。
此外,平遠縣還按照“一村一策、一房一案”原則,針對不同民居采取不同辦法。同時,平遠縣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和村民理事會的表率作用,帶頭配合清拆,帶頭整治自家門前環境,并帶動家人、身邊村民積極參與環境整治。
自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以來,差干鎮湖洋村原村委會主任謝國豪入戶做群眾工作的腳步便未停歇。“我們都是鄉村的主人翁,只有人人參與鄉村建設,鄉村環境才會越變越好。”謝國豪說。
差干鎮湖洋村的蛻變最具說服力。行走村中,新鋪的柏油路蜿蜒入畫,灰瓦白墻的民居錯落有致,“耕讀園”文化廣場與智慧停車場相得益彰。“趁著‘百千萬工程’東風,我們一邊調動村民改造民居的熱情,一邊提升鄉村的公共環境。你看,公共空間環境都變好了,大家改造自家房屋的熱情也會變高。”湖洋村黨支部書記謝水生講述著工作思路。
近年來,平遠縣圍繞《梅州市省際交界處建設工作指引》《梅州市省際交界處技術工作指引》要求,大力推進6鎮13村“亮化、美化、潔化、序化”四大行動,以石正鎮、八尺鎮(入省門戶)、差干鎮湍溪村為先行重要節點,率先開展農房風貌提升工作,打造集聚平遠客家特色農房風貌的入省融灣門戶精品點、精品線、精品區。
“今年,我們將持續改善差干鎮的基礎設施,謀劃一批項目,讓群眾持續享受人居環境優化帶來的紅利。”差干鎮鎮干部陳俊雄介紹,“接下來,我們將對圩鎮中心的公共空間進行再優化、再布局,規劃一批停車位,解決圩鎮重要節點停車難問題;同時,將全力推進省際交界處道路‘單改雙’‘白改黑’,今年將改造差干鎮到福建民主鄉、下壩鄉等3條道路,并打造門戶節點,進一步提升省際交界處風貌。”??
來源:梅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