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軍隊是指依靠無人作戰系統來完成作戰任務的軍隊,它是現代軍事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發展現狀
1、美國
美國陸軍是美軍中較早使用無人系統的軍種,在伊拉克戰場的后續地面維持作戰中,其無人系統達 4000 多個(套)。2023 年 12 月,美國陸軍建成兩個機器人自主系統排,并在作戰實驗中展示了較好的城市進攻能力,如機器人率先攻入目標建筑物,通過煙霧發生器制造煙幕掩護,無人機釋放干擾信號,同時借助單兵通信網絡將建筑物內部圖像傳給地面機器人,地面機器人據此避開敵方火力,進入建筑物尋殲敵軍。
2、俄羅斯
2024 年秋季,俄國防部開始將非正式的無人機部隊和其他專業人士重組為統一的技戰術營。2024 年 12 月,俄國防部長宣布俄羅斯將建立專門的無人機部隊。俄軍計劃在第 7 獨立無人機偵察打擊團內組建 102 個下屬單位,其中 41 個為打擊單位,61 個為偵察單位。
3、中國
我軍陸軍各部隊將便攜式無人裝備攻防演練融入日常訓練,瞄準“無人化+智能化”,研究新的訓法、戰法。2025 年 4 月,第 82 集團軍某旅組織多兵種綜合演練,設置無人偵察、火力打擊、通信保障等內容,偵察分隊利用無人機、無人偵察車勘查路線、機器狗破除障礙,攻擊分隊隨即前出搶占陣地,向敵縱深發起沖擊。
4、其他國家
如波蘭新組建的無人機部隊從 2025 年 1 月 1 日開始正式運行,旨在構建多域融合的無人作戰體系。烏克蘭在 2024 年 2 月成立了國家無人系統部隊,其在戰場上逐步部署更多作戰機器人并最終將更多自主系統帶入戰場,2024 年 12 月,烏部隊僅使用無人地面戰車和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成功對俄軍陣地發起攻擊。
二、無人系統的技術特點
1、智能化與自主化
無人作戰平臺嵌入智能模塊或智能體后,能夠自主機動進入戰場,并根據戰場態勢變化完成偵察、判斷、決策和打擊,實現“發現即打擊”的殺傷鏈快速閉合。例如未來的高級無人機,可在復雜戰場環境中自主識別目標、規劃攻擊路徑并發起攻擊。
2、集群化與協同化
小型無人系統成本低、攜帶方便、使用靈活,可實現班組化、單兵化常態運用,從根本上改變攻防作戰樣式。同時,無人作戰力量的規模化運用將成為常態,類似無人機“蜂群”的無人系統集群化使用,可把數量優勢轉化為作戰效能,還可與有人作戰力量進行有機混合編組,組成一體化的戰術作戰群,協同完成不同類型的攻防作戰任務。
3、多樣化與多功能化
無人裝備涵蓋了空中、地面、水面、水下等多種平臺,功能也日益豐富,如偵察、打擊、通信保障、運輸補給、電子戰、目標引導等,能夠滿足不同作戰任務和戰場環境的需求。
三、應用優勢
1、減少人員傷亡
在危險地域執行任務,如排雷、偵察敵方火力點、攻擊敵縱深目標等,無人作戰系統可代替有人作戰人員進入,降低人員傷亡風險。例如在俄烏沖突中,烏克蘭使用無人地面戰車和無人機對俄軍陣地發起攻擊,減少了己方作戰人員的傷亡。
2、提升作戰效能
無人作戰系統具備快速機動、精確打擊、持續作戰等能力,可提高作戰效率和效果。如無人機可憑借其優秀的續航與高精度偵察能力,實現對目標的實時監控,為火力打擊提供更準確的目標信息,提升偵察預警能力和打擊精度。
3、改變作戰樣式
其廣泛應用促使作戰模式從傳統的有人作戰向有人/無人協同作戰轉變,衍生出諸如“蜂群戰術”“swarm 戰術”等新型作戰概念,豐富了作戰手段和戰術選擇。
四、面臨的挑戰
1、技術方面
盡管無人作戰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一些技術瓶頸,如無人系統的自主決策能力、復雜環境感知與適應能力、網絡安全防護能力等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以確保其在戰場上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2、法律與倫理方面
無人作戰系統的使用引發了一系列法律和倫理問題,如其自主作戰可能導致的責任歸屬不明確、對平民傷亡的風險增加、可能違反國際人道法等,這些問題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探討和制定相應的規則和準則。
3、成本方面
雖然小型無人系統成本相對較低,但一些先進的大型無人作戰平臺和高端技術的研發、生產、維護成本仍然較高,對軍隊的經費投入提出了較大要求。
無人軍隊比有人-無人協同更具挑戰性的原因在于:
一、技術層面
1、高度自主性要求
無人軍隊中的作戰單元需具備完全自主的感知、決策、規劃和行動能力。在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中,要實時準確地感知周圍態勢,做出 optimal 決策并規劃出合理行動路徑,技術難度極高。比如在城市作戰中,無人系統需區分平民與戰斗人員、固定與移動目標等,這對目標識別和態勢感知技術要求極高。
2、系統復雜性與集成性
無人軍隊包含多種類型的無人平臺和系統,如無人機、無人戰車、無人艦艇等,這些系統需深度融合并協同作戰。確保不同系統間的無縫通信、數據共享和協同工作,實現整體作戰效能最大化,面臨諸多技術挑戰,包括通信協議的統一、數據傳輸的穩定性與安全性、系統的兼容性等。
3、可靠性與容錯性
無人軍隊在作戰中出現故障或錯誤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無人系統需具備高度可靠性和容錯性,能自動檢測故障并采取相應措施,確保繼續執行任務或安全返回。如無人機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可能遭受干擾,需具備抗干擾和自我修復能力。
二、指揮控制層面
1、集中式指揮控制難度大
無人軍隊規模龐大、作戰單元眾多且分布廣泛,采用集中式指揮控制方式時,指揮中心需處理海量信息并實時下達指令,對信息處理能力和通信帶寬要求極高,易出現決策延遲和信息過載問題,影響作戰效率。
2、分布式指揮控制的協調性難題
若采用分布式指揮控制架構,各無人作戰單元需具備一定的自主決策和協調能力,如何確保這些單元在分布指揮下保持行動一致性和協同性,避免出現任務沖突或作戰空白,是巨大挑戰。比如多個無人作戰分隊在執行任務時,需協調行動避免相互干擾。
三、戰術層面
1、作戰靈活性受限
無人軍隊的作戰行動主要依據預設程序和算法,雖然能根據戰場態勢進行一定程度的自主調整,但在應對突發情況和復雜戰術變化時,靈活性相對不足。有人-無人協同中,人類可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實時做出靈活判斷和決策,調整作戰部署和戰術方法,如在遭遇意外伏擊或目標突然變化時,人能夠憑借經驗做出創造性決策。
2、任務適應性問題
無人軍隊在執行多樣化任務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同作戰任務對作戰單元的能力和配置要求各異,無人軍隊需具備高度的任務適應性,能夠快速調整自身以滿足不同任務需求。相比之下,有人-無人協同可利用人類的靈活性和創造力,更好地適應各種任務變化。
四、倫理與法律層面
1、責任界定模糊
無人軍隊在作戰中若發生誤傷平民或違反戰爭法規等行為,難以明確責任歸屬。由于作戰決策由無人系統自主做出,確定是由設計者、指揮官還是無人系統本身承擔責任存在困難,這給戰后責任追究和法律審判帶來極大挑戰。
2、作戰授權與限制
無人軍隊的自主作戰權限和范圍界定困難。為避免無人系統濫用武力或造成不可控后果,需對其作戰授權進行嚴格限制,但如何在保證作戰效能的同時合理確定授權范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五、心理與社會層面
1、缺乏戰場情感與心理因素
無人軍隊在作戰中沒有情感和心理因素的影響,這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成為劣勢。在面對復雜戰場環境和激烈戰斗時,人類作戰人員的情感和心理因素可激發勇氣、毅力等,促使做出超越常規的行動。無人軍隊則可能因缺乏這種情感驅動,在應對特殊情況時表現不夠靈活和果斷。
2、社會接受度與信任問題
會公眾對無人軍隊的接受度相對較低,對其安全性、可靠性和作戰行為的可控性存在擔憂。這種社會心理因素可能影響無人軍隊的發展和應用,也給軍事決策者在選擇作戰力量時帶來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