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五一”假期,廣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考古專家李國比平常更加繁忙。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廣都博物館預計將迎來上萬名市民游客。”李國介紹,廣都博物館開館僅一年左右,截至目前,接待游客超40萬人次,而以廣都博物館為引領的博物館小鎮——黃水鎮文旅融合項目,2024年接待游客量已達500多萬人次,為當地旅游經濟帶來了約8000萬元的收入。
今年1月,在2024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實事總結推進會上,李國作為文化行業代表提出建議,加強對牧馬山漢唐遺址等歷史文化遺產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保護和創新利用。很快,他的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積極響應。
4月26日,李國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的采訪時介紹稱:“‘五一’即將來臨,讓我感到寬心的是,雙流區牧馬山漢唐遺址和廣都博物館之間的線路已提前優化,道路更暢通,設施設備也更齊全,不僅極大地緩解了博物館的人流壓力,也將讓市民的體驗感變得更好。”
他表示,廣都博物館的故事,是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在文化領域推進的一個生動縮影,為市民創造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今年3月下旬,廣都博物館周圍的花海與漢唐風格博物館交相輝映 攝影 王效
幸福工程再升級:
漢唐遺址新步道背后的城市溫度
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官網發布《2025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春季)精品景點線路推介》,雙流廣都博物館入選。這座漢唐風宮殿式的博物館堪稱成都獨一份的“長在花海里的歷史寶盒”。
資料顯示,2022年,成都市雙流區廣都博物館正式設立。作為雙流區古蜀文化重要歷史脈絡的展示窗口和城市文化名片,博物館建筑面積9037平方米,規劃三層,由上至下分別承載文物修復、保管與研究,游客接待、臨展與研學,以及文物陳列、展覽展示三大功能,是廣都文化和雙流歷史的重要展示空間,一座踐行新文旅發展理念的現代博物館。
▲廣都博物館展品
據李國介紹,他參與文化工作已有二十余年。作為一名考古專家,他參與了廣都博物館的籌備、建設、展陳,和對公眾開放等工作。
“早在開館前夕,群眾和專家學者都給予了我們很好的意見建議。我們也將市民故事搬進博物館,通過他們的故事和場鎮的變遷來展示成都的發展變化,展現城市幾十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國介紹,在廣都博物館的留言墻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市民游客寫下了對城市、對國家的摯愛,這些都切實體現了博物館對提升居民文化素養和社會凝聚力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在今年1月舉行的2024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實事總結推進會上,李國作為文化領域代表,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其中,他提出可以借鑒浙江烏鎮文旅融合發展建設模式,加強對成都蒲江飛仙閣、牧馬山漢唐遺址等歷史文化遺產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保護和創新利用,以本土文化的樸素內涵打造旅游業態,反哺當地發展。
▲李國在為學生們講解
李國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會后僅幾天,自己的建議就得到了文旅局和社會工作部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響應。相關部門不僅與他進行溝通,還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計劃。例如,雙流區投入資金對牧馬山九道拐區域的漢唐遺址進行保護和開發,增補了步道,實現了博物館與遺址的無縫對接,極大地緩解了博物館的人流壓力,也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此外,成都還在該區域增設便民設施,如手機充電站、免費飲用水供應點,以及供老人休息的場所,提升了參觀的服務質量。”李國認為,這些快速響應,不僅向游客展現了一個城市的溫度,還增強了居民們的幸福感和認同感。
除了牧馬山漢唐遺址,針對蒲江飛仙閣的修繕保護,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也介紹,目前前期的修繕保護已接近完成,下一步部門還將繼續制定飛仙閣片區的文旅發展規劃,推動當地文旅融合更好地發展。
▲廣都博物館展品
博物館變身社區“會客廳”
讓文化火起來,讓居民樂起來
在李國的講述中,成都在推進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過程中,文化建設方面幾乎是潤物細無聲。
“幸福工程將文體活動列為重點領域,全年舉辦‘雙年展’‘漢字中國’特展等文化惠民活動,并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免費開放;幸福工程重點推進的‘15分鐘社區幸福生活圈’建設中,強調將公共服務設施嵌入社區;此外,幸福工程還強調智慧韌性城市的建設,以及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民生項目。”李國認為,2024年成都“十大幸福工程”的推進,為文博和文旅事業注入了多維度的發展機遇與動力,這些變化既體現在政策支持、項目落地等宏觀層面,也滲透到市民和游客的日常體驗中。
▲廣都博物館展品圖據文旅雙流
李國介紹,目前廣都博物館正在巧妙地運用全息投影、自動幕墻等現代科技手段,將歷史文物與現代展示技術相結合,讓古老的巴蜀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這種創新的展示方式,讓觀眾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在他們心中構建起歷史與現實的紐帶,增強文化認同感。
李國對于博物館的日常運營,特別提到了一個細節:“博物館周邊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已經將逛館融入日常生活。”
他說:“每天都有老人在博物館外的長椅上休息,或是在館內反復參觀展覽。博物館正在成為周圍社區的一部分。”他非常希望看到這種現象,因為廣都博物館不應該只是偶爾參觀的地方,更應該成為社區凝聚力的紐帶,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真正讓博物館的文化傳承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實現。
據悉,目前博物館正在通過舉辦親子活動、社區展覽等形式,將學校、家庭、社區緊密結合在一起,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例如,博物館與周邊學校合作,開展“文物觀察與講解”互動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
▲廣都博物館附近的花海梯田 圖據文旅雙流
對于未來,廣都博物館將繼續探索文化傳承與幸福生活的融合之路。“未來,廣都博物館將加大與周邊文化機構的合作力度,比如與四川博物院、金沙博物館等開展深度合作,引入更多優質展覽資源。此外,博物館會繼續探索創新展示方式,如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舉辦線上展覽,讓更多市民能夠隨時隨地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魅力。”李國說,“我們希望通過博物館作為載體,讓文化真正火起來、居民樂起來,讓居民幸福生活再‘加碼’。”
紅星新聞記者 昌娟 部分圖據受訪者提供
編輯 于曼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