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號乘組人員確定了,依然是第二批航天員帶2個第三批航天員,現在就還有8位第三批航天員沒有執行過任務了。
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我們的航天員在軌時長不斷刷新紀錄,那我們可以看到,楊利偉在最后一位。但是他對中國航天的貢獻卻是無可取代的。
那么網友就問了,楊利偉能不能再次飛天了,畢竟楊利偉多次表達了自己想要再次飛天的想法。
說一個結論,可能性不大,但并非不可能,現在首批航天員基本上已經退出第一線了,老帶新的重任現在給了第二批航天員,他們也是未來中國登月的主力。
楊利偉之所以沒有再次飛天,并不是因為身體原因,楊2003年10月15日,他搭乘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用21小時23分鐘的飛行,為中國叩開了載人航天的大門。那次任務中,他經歷了驚心動魄的26秒低頻共振,五臟六腑仿佛被撕裂的痛苦,卻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挺了過來。但是這并沒有對他的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楊利偉早在神舟7號時,就可以再次飛天,但是他放棄了,作為中國首個飛天的航天員,楊利偉明白,他最重要的任務并不是作為一個航天員繼續沖刺,而是要把自己的體驗反饋給航天科學家,然后托舉更多的航天員上天。
所以,在楊利偉的協助下,神舟六號比神舟五號有了180多項改進,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楊利偉都是在負責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用自己的經驗指導和幫助隊友。同時,楊利偉一直都在訓練,即使作為備份的備份,航天員需要接受的訓練,楊利偉都堅持完成。
從神舟十七號開始,隨著空間站進入了運用階段,第一批航天員退出一線,楊利偉上天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盡管楊利偉的飛天可能性在短期內看似渺茫,但深入分析航天事業的技術發展與人才戰略,仍能發現未來的一線曙光。首先,國際航天史上不乏高齡宇航員的案例。例如,美國宇航員約翰·格倫77歲時參與航天飛機任務,研究老年人生理在太空環境的變化;日本航天員毛利衛58歲執行任務時,專門開展衰老相關實驗。
這一案例為中國航天提供了參考:隨著飛船技術的升級,航天員的身體負荷可能進一步降低。例如,神舟十八號已采用鋰離子電池替代傳統鎘鎳電池,減重50公斤并提升能源效率;未來批次的神舟飛船還將大幅提升上下行載荷能力,優化艙內環境控制系統,甚至可能引入更智能化的輔助設備,為航天員提供更舒適、安全的工作條件。
這些實踐表明,高齡航天員的參與不僅能拓展人類對長期太空飛行影響的理解,更能為未來普通人——尤其是中老年群體——的太空旅行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當前,中國商業航天正加速布局亞軌道旅行,計劃2025年以200萬-300萬元票價提供短暫失重體驗369。若未來要實現更長時間的軌道級旅游,必須攻克微重力環境下心血管功能衰退、肌肉萎縮、骨質流失等老年易感問題。此時,擁有豐富經驗且生理指標穩定的資深航天員執行任務,可系統性收集高齡人群在軌數據,驗證防護措施的有效性。
例如,楊利偉若參與任務,其身體指標監測結果可直接用于優化商業太空旅行的健康管理方案。
此外,中國航天員訓練體系也在不斷革新。例如,第四批航天員已于2023年8月啟動訓練,其培養方向不僅涵蓋空間站任務,更瞄準未來的載人登月計劃,而登月任務對航天員的經驗與決策能力要求更高,這或許為楊利偉這類兼具飛行經驗與管理能力的“老將”提供了新的舞臺。
因此,從這些因素來看,楊利偉就還有上天的可能性,畢竟作為中國的航天英雄,楊利偉如果能夠再次上天,恰恰也是中國航天精神的最好呈現,那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作為 “中國太空第一人”,他的形象已深度融入國家航天敘事。若其再次飛天,將成為中國航天從 “追趕者” 向 “引領者” 轉型的標志性事件,對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國際影響力具有重大價值。這種文化象征意義在登月任務中尤為重要 —— 正如尼爾?阿姆斯特朗的 “一小步” 成為人類文明的里程碑,楊利偉的 “再出發” 可能賦予中國航天更深遠的歷史意義。
當然,楊利偉的價值,早已超越了一次太空飛行。他是中國航天精神的活化身,是無數青年投身航天事業的啟蒙者,更是中國航天不斷發展的見證者。
當然,這個是我們的一個美好希望,中國三任航天員大隊隊長,費俊龍景海鵬都實現了自己的入駐空間站之夢,楊利偉內心也是肯定非常希望可以入駐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我們也衷心希望楊利偉可以圓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