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趙云生,62歲,來自一個不大的小縣城。
中師畢業后,我在縣里的中學教了二十多年書,直到五十歲那年辦理了提前退休。
退休金不高不低,夠我一個人生活。
離婚已經整整二十年了,這些年,我一個人住在單位分的一套老小區里,日子平淡,但也不算孤苦。
我跟前妻陳紅是在1985年結的婚,那個年代,講究門當戶對。
她是城里人,家里有點關系,進了供銷社做會計。
我呢,土生土長的農村娃,靠著中師文憑改變了命運,也算是她家勉強能接受的女婿。
我們有一個兒子,叫趙子昂,今年剛滿30歲。
離婚那年,趙子昂剛10歲,判給了他媽。
那時候我沒搶撫養權——不是不想要,是知道自己一個男人,既沒時間也沒那個能力照顧孩子,再說,陳紅當時說得好聽,會讓孩子常來看看我。
我信了她的嘴,卻沒想到,那一別,就是20年。
這20年里,我的生活簡單如一張白紙。每天早起遛彎,看書種花,偶爾跟老同事下盤象棋。可有時候,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也會想,那個曾經叫我“爸爸”的男孩,現在長成了什么模樣?
直到前幾天,我接到了趙子昂的電話,說想請我吃頓飯,說是“家里人聚一聚”。
我沒答應。
掛了電話沒多久,前妻陳紅打過來,語氣不善:“你兒子要結婚了,50萬的結婚錢你是不是該出點?”那一刻,我心里五味雜陳——我到底是個父親,還是個提款機?
02
我和陳紅的婚姻,說不上多恩愛,但也算過得去,直到兒子8歲那年,我發現她跟單位一個男同事走得太近。
起初我不信,一個女人有個朋友也正常,可后來,她常常晚歸,連趙子昂感冒了都不管不問,還總跟我吵架,動不動就說我“沒出息”“配不上她”。
有一次她徹夜未歸,我急得滿街找人,結果第二天她回來說:“你管我干嘛?我們早就沒感情了。”我心一涼,那年我們離了婚。
法院判決是她帶著孩子,但我每月要給300塊撫養費。那時候300塊對我來說不少,是我工資的四分之一。我沒說不行,按時打卡,雷打不動。
可從那以后,趙子昂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每次我去供銷社找他,陳紅都說他“在補課”“出去玩了”“不在家”,時間一長,我也就不去了。兒子成了她的工具,徹底從我的生活里消失了。
我聽說后來她改嫁了,嫁了個做建材生意的男人,家里條件不錯。趙子昂也換了姓,隨了繼父的姓,叫劉子昂。我聽了心里不是滋味,但想想,孩子在那邊過得好就行了,不認我也沒啥。
我一個人過了這些年,沒再娶。不是沒人介紹,是我心里放不下那口氣。別人問起,我就說:“孩子大了,自己日子過得去就行。”可誰知道,我的心里其實空了一塊。
直到前幾天,那個電話突然打來。我聽到一個成熟男人的聲音:“爸,我是子昂,我想請你吃頓飯,我們全家都會來。”我一時愣住了,想說“你什么時候又叫我爸了?”可終究只是說了句:“我這幾天不方便。”
掛掉電話后,我坐在沙發上,盯著窗外的老槐樹出了神。二十年沒聯系,我在他心里算什么?現在突然出現,是為了親情,還是為了錢?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陳紅的電話就打來了,一張嘴就是:“你兒子要結婚,50萬起步,你是親爸,不能一分不出吧?”我苦笑:“我這點退休金,能出啥?當初你說會讓他常來看我,這二十年呢?你讓我當個提款機?”
她冷哼:“你別說得那么委屈,他要是不認你,還會打電話給你吃飯?你不出錢行啊,那你別怪他以后不跟你來往。”
我突然明白了,這頓飯,是給錢的前奏,是道德綁架的開場白。
我沒有當場拒絕,我只是說:“讓我考慮考慮。”
接下來的幾天,我一個人翻出了家里所有的積蓄,退休金卡里不到10萬,平時省吃儉用攢了點,零零總總也就15萬多點。
別說50萬,連首付款都湊不出來。
我想起那年兒子發燒,我騎著自行車送他去醫院的樣子,他那時候雖然小,但信任地靠在我懷里,喊我“爸爸”,喊得那么響。
我也想幫他,可我幫得了嗎?
后來我托人打聽,趙子昂這幾年混得不錯,在市里一家互聯網公司做中層,年薪二三十萬。他女朋友家條件一般,婚房要男方出,女方出車。所以陳紅這才急了,才想到我這個“親爸”。
但我又想,真要講親情,這二十年呢?他畢業、工作、戀愛,我一個都沒參與。我沒資格當他爸了。
那天晚上,他又打來電話,說定好飯局,問我去不去。我說:“子昂,你現在也三十了,應該理解我為什么不想去。你找我,是因為你媽讓你找的吧?”
他沉默了一會兒,說:“我媽是提了,但我也想見見你。”
我心里一軟:“你要是真心想見我,咱們倆單獨見,我請你吃。”
他頓了頓,說:“我這邊不好安排,還是改天吧。”
從那天起,他再沒打過電話。
我知道,我又一次被排除在他們的“家庭”之外。
03
后來,街坊鄰居都在談論趙家兒子結婚的事,說婚禮辦得可體面了,新房是市里的精裝修,婚車一溜排了十幾輛。有人問我:“趙老師,你兒子結婚你去了不?”
我笑了笑,說:“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意,我不愛湊熱鬧。”
其實我知道,我不去,他也沒空留個座位。
我沒有去那頓飯,也沒有出那50萬。不是我小氣,是我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 親情不是金錢的籌碼,更不是二十年冷漠之后的一句“爸”就能換回來的。
我站在窗前,看著對面樓上掛著的紅燈籠,忽然有一種釋然的感覺。人到晚年,不圖熱鬧,只求一份心安。我給自己泡了杯茶,坐下來看那本翻了多年的《論語》,心里念著一句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可惜,他走的時候,沒告訴我方向。
但我祝他幸福,真心的。只是這份祝福,不夾雜任何金錢,也不需要任何回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