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芷瀟
來源 | 看電視
4月26日,2025首都視聽節目春交會圓滿落下帷幕。
期間,多場重磅論壇,分別聚焦劇集創新發展、微短劇創作和視聽科技前沿趨勢等話題,展開思想碰撞和深入研討。從傳統長劇到新銳短劇,從現實主義到古裝落地,大會從視聽產業面臨的現狀論起,凝聚共識,厘清因果,將諸多痛點和難題說了個透徹。
面臨根本性挑戰,長劇應如何擺脫生存尷尬?適逢從野蠻生長到有序傳承的發展轉角,當代短劇應通過何種路徑轉化民間文藝資源?家庭場域下,短劇入駐大屏實現了怎樣的用戶回流?這場啟迪未來的春日盛會,釋放出了新的行業流向與市場信號。
從時間成本到內容深度:
長短劇如何破局共生?
站在受眾注意力搶奪的十字路口,長短劇的關系討論始終是當下視聽產業的熱門話題。
在4月25日上午舉行的“劇勢煥新,共生共長”劇集發展論壇上,李京盛率先以“2025:長短之變”為題發表演講,為“長短之辯”定調,即“長劇之短”與“短劇之長”共生共融,互助互補。
其中,長劇因制作時間長、資金投入大、觀看成本高而患有過時、高風險、高棄劇率的特征;與之相對應的,短劇的短周期、低成本和碎片化,則恰好留存著內容保鮮度,以敏銳、迅疾、即食之姿補足長劇之短板。兩相競逐之下,長劇陷入市銷失衡的危機。
這并不是簡單的劇集長短之過。潛藏在形式差異之下的,是長劇在內容創作手法和審美把控上的“短板”。內容注水、審美疲勞、敘事拖沓等顯著問題,給了微短劇乘勢而起的時機,并開始撼動著長期以來被長劇統治的市場格局。但是長、短劇之間的競爭并非通過彼此之間的生死殺伐來一決雌雄。
一方面,長劇在多年發展歷程中積累的文化力量和文化資本,依然難以在一朝一夕間被短劇所企及和替代。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厚重而豐富的內容承載力,以及社會、人生、價值等等深度的思考力和表現力,涵養起了穩定而廣泛的受眾根基。
正如杜浩在《短劇2.0時代的內容躍遷與爆款法則》主題論壇中指出的,“豎屏可以被允許角色用嘴或者OS直接將自己的人物動機講出來,但是在橫屏形式上來說,這個方式相對比較暴力”。
簡單直給的金句式表達,雖迎合了短視頻時代的切片傳播特征,卻對于習慣于循序漸進、細描留白的長劇觀眾來說,始終存在著一些審美隔閡。包括豎屏短劇在情節設置上的奇觀和極致性,使內容更貼近情緒價值和即時滿足的打造。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與社會浮躁心態和不穩定情緒的一種簡單的迎合和發泄。
正因如此,長劇和短劇看似陷入“非此即彼”的競爭困局,實則卻更多對應著觀眾不同的適用情景,不同的硬件偏好,以及不同內容類型題材的適配性,兩種藝術形態有各自的生產空間和傳播渠道。
另一方面,由于短劇依然存在內容膚淺流俗、審美格調簡陋、題材趣味邊緣化、藝術性缺失等弊端,目前尚且難以支撐迅猛的增長趨勢,以及在短時間內實現獨霸市場的野心?!伴L、短之間既可以是形態上的互補互通,也是彼此之間取長補短、揚長避短,互動互學的過程?!边@或許才是讓影視產業走出當下困境,擺脫生存尷尬實現新突破的生機所在。
就一季度播出狀況來看,長短劇共生共長的未來發展路徑樂觀。1到4月份長劇播出收視穩健,作品質量雙升,年代劇諸如《六姊妹》和《北上》,懸疑劇包括《黃雀》《沙塵暴》等等,都顯示出長劇顯示出較為穩定的市場優勢。同時微短劇的創作播出數量也在直線上升不斷刷新著觀眾對微短劇的慣性認知。
從敵對競爭到接納包容,從受眾爭奪到良性共生,長與短的辯證關系,將在2025年實現更健康充分的融合發展,在優勢汲取下完成生存挑戰的新質破局。
從大屏生態看長短互融:
重新喚回的家庭視聽場域
當長短劇的關系不再受限于單純的二元對立,二者對內容供給的豐富賦能,正在喚回曾一度流失的家庭場域。
目前,智能大屏在中國家庭覆蓋率已超90%。短劇由小屏向大屏形態的延伸,無疑為衛視內容注入了新的力量。但問題在于,線性播出中短劇模式是否適合于大屏用戶欣賞?
據呂海媛介紹,2025年第一季度有超50部短劇上了大屏,整體量級是顛覆性的,成長比例相當快,其中湖南衛視今年第一季度短劇在整體劇集占比達到43%, 于2024年試水期有著顯著增長,幾大頭部衛視對短劇內容的搶注趨勢顯著,這種選擇不無原因。
從受眾分布上看,短劇App用戶的結構更傾向于個體需求的滿足,主要為36歲以上的男性。大屏生態用戶則體現了家庭代際特征,表現為合家歡場景,年齡結構相對均衡,且兩頭特別突出,即18歲以下以及50歲以上,這是小屏側目前無法覆蓋的用戶群體。從這一點上看,長短內容共融對于受眾圈層的覆蓋更加全面。
與此同時,反映在電視直播側,視短化傾向愈發明顯。直播中線性播出往往以欄目板塊作為播出結構,且大部分欄目基本在30分鐘以上,而自2024年播出以來,整個短劇播出是以多集集中播放,湊成一個節目板塊的模式,向更短、更精簡去靠攏。
“從收視曲線上看,短劇能夠流暢性地承接長劇收視曲線中增值的部分,并且目前短劇播出依然依賴于長劇長尾用戶忠誠的留存。”數據顯示,傳統長劇依然是用戶收視的基礎,盡管短劇對于大屏生態的流量增值效果尚且未定,但至少從播出效果看,短劇內容可以接住并且順暢地將大部分收視保留下來。
關于這部分精品化短劇內容,演講進行了特征總結,共包括以下三點。
首先是短劇IP與文旅、現實議題的深度融合。為了適配客廳追劇的需求,文旅和現實議題的發展多元化有深厚的用戶根基,能夠收獲較好的播放效果。其次,大屏短劇的演員陣容加速升咖,熟臉演員、知名演員在大屏直播側曝光量大幅增加,更符合國民化傳播需求。最后,高口碑作品在大屏側播出表現突出,對長劇內容承接力強。
從正在復蘇和加速布局的大屏生態中我們看到,衛視彰顯出了全面擁抱短劇的態度,盡管在內容比例和結構趨勢上仍然存在振蕩,但一個長短融合的穩定模式正在探索成形,這或許也印證了長短劇有效提升大屏表現力和競爭力未來潛力。
從現實主義到落地古裝:
讓故事創作更輕盈
除了長短之爭和內容布局,回歸內容創作本身依然是本屆春交會的重要研討話題。
4月25日下午,大會開展了“《六姊妹》——以女性成長重塑年代劇基因”和“《國色芳華》——傳統文化IP的年輕化突圍”兩場主創對談會,分別從現實主義和古裝劇兩大類型進行了內容創作經驗分享。
其中,李京盛提到,“用個體命運來反映時代變遷,個體命運見證時代發展,這個創作理念基本上被我們目前作為年代劇、現實題材劇創作所公認的一個遵循理念,但是不能把這句話當作一個口訣?!?/p>
個體和集體、人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密織,需要通過豐富且嚴謹的細節進行反應呈現。這不僅需要創作者具有豐厚的歷史積淀,更需要在有限篇幅中設置多組具有典型性的對照樣本,用恰如其分的體量投射不同個體的成長命運。
另外,關于女性敘事,李湛提到,“女性題材不代表單純的大女主,而是要從女性視角看待現實問題,譬如‘我’大于‘我們’。”
無論是《六姊妹》中小六對于自身處境的反叛和突圍,還是《國色芳華》中何惟芳多次身陷險境的勇猛自救,都意在向觀眾展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女性敘事——不披著等待營救的虛假外殼,不竭力吶喊著自立口號,而是從現實境遇出發,暗合與時代呼應的情緒共知。這或許是影視作品從懸浮到落地,從復刻到映射的價值所在。
另一邊,“短劇+非遺”專題對短劇內容的創作同樣給出了新解法。4月26日“進階的短劇”論壇上的主題演講,從民間文藝資源的活化運用出發,進行了對當代短劇創作的賦能思考。
“諺語中的處世哲學,歌謠里的市井風情,故事中的奇幻想象,均可轉化為短劇的臺詞靈感,場景原型和文化符號。”在中國民間故事收錄的生活歌和風物歌中,承載著跌宕起伏的情節原型,百味雜陳的歷史記憶,與現代巨作創作高度契合,也讓故事講述更加輕盈。
通過挖掘非遺資源庫記憶背后的生命史詩,一種更鮮活的人物故事正在娓娓道來。它既不完全催生于想象建構的虛擬宇宙,也不是對經典歷史人物的生涯重現,而是用市井胡的煙火氣、老百姓的人情冷暖,支撐起小而美的小容量巨作。
正如紅果短劇樂力所提到的,目前短劇對熱門題材的追逐和同質化翻拍現象泛濫,而這種以民間文藝為素材的創作路徑,恰好可以消解短劇創作團隊對好故事的高強度需求,以差異化內容完成向精向優的探索。
綜上來看,2025年春交會破譯著迷失與焦慮,也探討著希望與新生。當變化已至,未來已來,創作者唯一能掌握的確定性,就是觀眾對于優質文藝作品的永恒渴望,是人類對于精神產品的不變剛需。我們始終期待著好內容的降臨。
主編:羅姣姣???????
文:張芷瀟
排版:張芷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