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上海車展的新能源浪潮中,上汽大眾以一款反套路的全尺寸增程式 SUV 概念車 ID.ERA,完成了對合資品牌新能源轉型的重新定義 —— 當新勢力沉迷于參數軍備競賽時,這位擁有 40 年合資底蘊的德系豪門,正以全球智慧 + 中國速度的融合哲學,為增程式賽道注入德系精工的硬核基因。
一、設計破局
ID.ERA 的首發亮相,首先打破了外界對德系設計 = 機械直男的刻板印象。其高辨識設計語言將德系包豪斯極簡主義與東方美學的留白哲學完美融合:貫穿式星環燈帶不再是單純的科技符號,而是通過 1.8 米超寬光帶與車身曲面的黃金比例切割,在夜晚形成流動的視覺符號;力量感十足的輪拱與短前懸設計,既保留了大眾品牌標志性的肌肉線條,又通過 0.28Cd 超低風阻系數的空氣動力學優化,實現美學與效能的統一。這種不炫技卻顯高級的設計哲學,恰是對當下新能源市場過度設計亂象的溫柔反叛。
更值得關注的是車身結構的功能集成化創新:激光雷達與 A 柱的無縫嵌入、隱藏式充電口與腰線的自然銜接,甚至后排隱私玻璃與車身同色的一體化處理,處處體現著德系工程師對形式追隨功能的極致追求。正如發布會現場的設計總監所言:真正的未來感,不是堆砌科技配置,而是讓科技自然融入車身血脈。這種將高情感融入工業設計的思考,讓 ID.ERA 在概念車的前瞻性與量產車的實用性之間找到了黃金平衡點。
二、技術破壁
在增程式技術被貼上國產專屬標簽的當下,ID.ERA 的動力系統堪稱反認知存在:搭載的 EA211 1.5T EVO II 發動機,以 VTG 可變截面渦輪與深度米勒循環技術,實現全速域高效發電—— 當多數增程式車型依賴高轉速補能時,這款節能王發動機能在 1200-3500 轉的常用區間保持最佳熱效率,配合 35kWh 寧德時代電池組,實現 CLTC 純電續航 350 公里、綜合續航超 1000 公里的雙千突破。這種不以犧牲燃油經濟性換取動力的技術路徑,延續了大眾在燃油車領域的效能主義傳統,更填補了增程式市場高速能耗偏高的痛點。
底盤調校層面,ID.ERA 展現了德系豪門的深厚功底:雙叉臂前懸 + 五連桿后懸的豪華配置,搭配同級別罕見的主動后輪轉向技術,讓 2.2 米車寬的全尺寸 SUV 實現 11.2 米最小轉彎半徑,城市穿行靈活度堪比緊湊級車型。對比新勢力普遍采用的軟腳蝦懸掛調校,這種高速穩如磐石、彎道精準如刃的操控質感,正是上汽大眾對增程式≠犧牲駕駛樂趣的有力反駁。正如試駕過工程樣車的媒體所言:ID.ERA 重新定義了增程式 SUV 的操控上限。
三、智能破界
進入 ID.ERA 的座艙,撲面而來的不是堆砌的屏幕,而是Smart Surface無縫交互的未來感 ——15.6 英寸 2.5K 懸浮中控屏與儀表臺、車門飾板形成連續曲面,物理按鍵被精簡至 3 個,卻通過壓感反饋技術實現盲操精度的保留。更具突破性的是情感計算引擎的應用:通過 8 顆高精度攝像頭與毫米波雷達,系統能實時識別駕駛員疲勞程度、乘客肢體語言,甚至根據天氣變化自動調節香氛濃度。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智能體驗,與新勢力為智能而智能的功能堆砌形成鮮明對比。
在智駕系統方面,ID.ERA 選擇了無圖化全場景覆蓋的技術路線,依托 Mobileye EyeQ6 芯片與本土團隊開發的融合算法,實現高速領航、城市路口自動通過等功能,且支持動態算力分配—— 擁堵路況下算力聚焦于周邊車輛監測,高速場景則優先處理導航規劃。這種場景導向的智駕開發邏輯,比單純追求激光雷達數量更顯務實,也更貼合中國復雜路況的實際需求。
結語
從燃油車王者到增程式破局者,ID.ERA 的全球首秀,遠不止是一款概念車的發布,而是上汽大眾向行業宣告: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轉型,從來不是技術拿來主義,而是全球標準與本土創新的化學反應。
上汽大眾用高智感、高情感、高辨識的三品哲學,構建了增程式 SUV 的全新價值坐標系 —— 這里有德系百年造車底蘊的技術兜底,有中國供應鏈生態的效率賦能,更有對用戶真實需求的深度解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