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水平挺高,混的卻不好,大概率人品不錯!”
這些天,網絡上這樣一個段子,吸引了我的注意。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一個歷史人物角色——《三國演義》中的劉備。
劉備,是我的同姓本家。
在《三國演義》小說中,劉備一直到年近半百的年紀,事業上依舊沒有多么耀眼的成就,兵不滿三千、將不過關張趙,所擁有的地盤,也不過是小沛、新野這類小城池。和袁紹、袁術、曹操、孫權的家大業大相比,劉備妥妥的只能算是個體戶。
當然了,劉備原本創業起點就低,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值得一提的是,劉備在前半生的經歷中,是有多次機會可以擴充地盤、做大做強的。比如陶謙多次想把徐州送給他。
但是,努力經營“仁義之君”人設的劉備,最終是放棄了這些機會。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劉備還多次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那些幾乎令劉備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日子里,他就是這樣一步步熬出來的。
所以,劉備落了這樣的下場:口碑很好、做事也很努力、志向也很遠大,但偏偏事業經營得最差。
按照當時世俗的觀點,什么叫混得好呢?
那就是必須掌控足夠多的資源,而且還能以此控制相當多的人向自己低頭認大哥——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出人頭地”、“名利雙收”。
尤其是身逢亂世,想要把足夠多的資源掌握到自己手中,只有靠搶、奪,并且把有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對手,一個個解決掉。
也因此,一直將成為“仁義之君”,作為自己人生奮斗目標的劉備,在和其他諸侯、豪杰的爭奪之中,自然會落下風。
想要當“仁義之君”,就不能騙、不能搶,更不能趁人之危,巧取豪奪。
一味地謙讓、講仁義,手里卻沒有城池、沒有糧食,又怎么能養活一大批愿意跟著自己干大事的人。
曹操從來就沒打算當什么“仁義之君”,但是曹操非常明白一個現實道理:只有手里有本錢,才能有地盤、有人口。
所以他可以內心毫無波瀾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搶地盤、還是搶祿位,還是鏟除競爭對手。
頗為諷刺的是,世人都罵曹操為“曹賊”,可是這樣一個被世人咒罵的曹操,卻在后來掌握了最多的資源。
甚至他被罵得越狠,追隨他的人也就越多。
那么,劉備為什么在后來事業開始有了起色,而且越做越大呢?
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水平的謀士諸葛亮和龐統的加盟。
臥龍、鳳雛的到來,給劉備解決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在不損劉備“仁義之君”、“漢室貴胄”人設的同時,不惜一切代價,幫劉備搶地盤、圈人口。
如果進行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劉備在沒有得到諸葛亮相助之前,做事是全靠自己的直覺,而他產生直覺的基礎,就是先維護自己的人設。
所以,那時候劉備的一切行為,都是直來直去、簡單粗暴,謀略含量很低,更多只是憑一時意氣,押上全部本錢,去做不違背自己人設的事情。
這樣操作的結果,就是劉備白白蹉跎了時光,沒落下什么實惠。
劉備之前的謀士孫乾之流,要么不懂劉備的小心思,要么就算看明白他的心思,也拿不出好的發展思路。
就算有發展思路,他們也沒有足夠多的智慧,去平衡里面的微妙關系。
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后,非常懂得平衡這其中的微妙。
這就是一般謀士和頂級謀士之間的差距。
劉備的人設要維護,但是荊州、益州這些物產豐饒的地盤,該霸占還得霸占,一點也不能含糊。
至于吃相難不難看的問題,諸葛亮自會幫他處理好的。
(本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