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國產替代、國際突圍的組合拳如何打破西方壟斷
波音公司CEO或許沒想到,一句“若不接收飛機就停止為中國制造”的威脅,竟成了中國航空產業騰飛的催化劑。當三架嶄新的波音737MAX在舟山機場調頭返航時,這場看似突發的商業博弈,實則揭開了全球航空產業鏈重構的序幕。
一、波音的“停供”威脅:困獸之斗還是戰略誤判?
面對中國航空公司因關稅問題暫停接機的現實,波音選擇了一條最危險的對抗路徑。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飛機零件加征145%關稅后,中國反制措施直接導致波音飛機進口成本飆升125%。這意味著,航空公司采購一架波音737MAX需多支付數千萬美元,無異于“花冤枉錢”。
波音的強硬底氣,或許源于其在中國市場的歷史地位——國內三大航共運營616架波音飛機,占據民航機隊半壁江山。但這家航空巨頭顯然低估了時代變革的速度:
財務危機:連續六年虧損超2600億元,737MAX訂單取消率高達81%,去年生產的400架飛機中三分之一滯銷;
生產亂象:西雅圖工廠頻繁停工,供應商追債不斷,投資人已在股東大會拍桌抗議;
戰略短視:在自身難保之際,竟試圖用“停供”威脅全球最大增量市場,無異于自殺式博弈。
二、中國亮劍:三記組合拳擊碎波音幻想
面對挑釁,中國反手打出“關稅反擊+國產替代+國際突圍”的組合拳,每一招都直擊波音命門。
第一拳:關稅反制,精準打擊命脈
中國對波音整機加征125%關稅的舉措,堪稱教科書級操作。這不僅讓航空公司采購成本翻倍,更讓波音陷入兩難:繼續交付則虧損擴大,暫停交付則失去市場份額。數據顯示,僅今年就有50架波音飛機可能因關稅問題滯留美國,波音的現金流壓力可想而知。
第二拳:國產替代,C919橫空出世
當波音還在為訂單發愁時,中國商飛已悄然完成歷史性跨越:
國內市場:國航、南航、東航集體簽下100架C919訂單,海航系追加60架,直接填補未來五年運力缺口;
國際認證:C919歐盟適航證獲批在即,新加坡辦事處已開張,東南亞市場爭奪戰一觸即發;
產能爆發:舟山交付中心創下“年改裝20架”的紀錄,生產線已排至2027年,1500架訂單待消化。
更令波音膽寒的是,C919的國產化率持續攀升:從航發CJ-1000即將試飛,到浙江航空復合材料產業園投產,甚至連飛機馬桶蓋都實現自產。波音曾引以為傲的“技術封鎖”,正被中國逐一破解。
第三拳:國際突圍,重構產業版圖
中國航空產業的野心遠不止于國產替代。當馬來西亞航空剛接收30架波音737MAX,轉頭就與中國簽署國產飛機合作備忘錄;當巴西道達爾航空準備成為首個海外C919買家,全球航空市場已悄然生變。數據顯示,未來20年中國將新增7000架客機,市場規模達6.6萬億美元,而C919已從中切走十分之一蛋糕。
三、波音的困境:昔日巨頭如何淪為配角?
波音的“停供”威脅,恰似一個時代的注腳。當它試圖用訂單要挾中國時,卻忘了:
市場邏輯已變:中國不再是單純買家,而是規則制定者。C929寬體機研發加速,未來將直接挑戰波音787市場;
產業鏈重構:從航發到復合材料,中國已建立完整航空工業體系,波音再無“卡脖子”籌碼;
地緣博弈升級:東南亞、拉美市場對中國飛機的認可,標志著全球航空勢力范圍重新劃分。
結語:翅膀硬了的中國航空業,正在改寫天空的規則
當波音還在為50架飛機訂單發愁時,中國商飛已在謀劃年產150架的產能躍升。這場博弈最諷刺的莫過于:波音的威脅,反而成了中國航空產業崛起的最佳廣告。
從關稅戰到適航證,從國產替代到海外賣飛機,中國用行動證明:真正的強者,從不懼怕威脅。或許波音該擔憂的,不是中國何時恢復接機,而是當C929翱翔藍天時,自己是否還能保住“航空霸主”的寶座。畢竟,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沒有永遠的巨頭,只有不斷進化的挑戰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