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能否超過中國制造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中國民眾普遍認為不大可能,但中國業界卻認為大有可能。
印度制造已經有了由中國企業送去的穩定電力系統、先進的煉鋼高爐、完善的智能手機生產線、接近完善的汽車生產線、全球單系列產能最大的煤制化肥項目等一系列基礎設施,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制造業基礎。
甚至于,與當年一窮二白、篳路藍縷的中國制造相比,有中國企業相助,印度制造有著更加有力的產業底蘊。
比如現在,印度制造即將擁有一個完備的家電生產系統。
這是印度又一次對中國企業的精準狩獵,被狩獵的目標,正是正冀望在印度紅火發展的海爾電器。
綜合各方面信息來看,海爾電器印度公司的50%以上股份將被印度的主要家族辦公室購買得到。
這個可生產冰箱、洗衣機、電視、空調、熱水器、微波爐、廚房電器等家用電器的企業可能將以約10億美元的價格本地化,成為印度巨頭家族的又一顆新明珠。
而據公開消息顯示,2024年海爾電器印度公司的收入首次超過10億美元,按照其發展計劃,2027年收入將達20億美元,以3年時間收入翻番。
然而,如果本地化被順利執行,2025年該公司的10億美元收入和2027年的20億美元收入都將屬于印度。
而印度付出的代價,只有10億美元左右。
此舉是印度對在印中企的慣常做法,已經有了非常完整的流水線操作:中國企業在印簽下大單,獲得印度高層的擁抱,中企墊資或自資建設生產線,項目投產實現印度市場銷售,成為印度市場的頭部企業——然后就是被罰沒高額收入,被責令必須本地化,剝離50%以上股份給予印度巨頭——印度完成某個細分行業的產業升級。
印度屢試不爽,中企樂此不疲。
按照國際經濟學者給印度業界出的主意,印度就該如此步步蠶食中國制造的市場份額和生產能力,從低端且供應鏈復雜度低的細分行業入手(比如家電等),逐步向供應鏈復雜度高的細分行業攀爬(比如新能源汽車等)。
這樣做的好處是操作難度更低且利潤穩定,有心操作的印度企業可以逐步完成升級且減輕輿論壓力,甚至不易引起中國企業的反感或反抗,甘愿為印度制造的能級躍升排憂解惑,直到中國制造被印度制造完美復刻。
要知道,目前讓印度沾沾自喜的蘋果產業鏈,就是訂單從中國遷移而來,而印度手機制造的基礎,正是由中國企業打下的,但這也只是印度的面子工程,果鏈的附加值基本被美中日韓四國牢牢掌握。
再結合當下的全球經濟形勢,有一個問題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答案:
當全球最大的工業制造中心(中國)正被全球最大消費中心(美國)所針對性制裁,那么印度應當如何把握此次機會?
而答案就是,把在印中企的50%甚至更多股份變成印度企業所有,對還沒有到印建廠的中國企業拋幾個媚眼再伸出橄欖枝:來吧,這里沒有對美高關稅,這里,一切都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