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時,家住天臺縣平橋鎮花墅村的龐敏芳和往常一樣,吃過早飯就騎電瓶車出門上班了。依次穿過陽光大道、友誼路和藍天大橋,僅15分鐘便到達就職的浙江大自然戶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在以前,可沒那么快速度。”龐敏芳說,原先要先從鎮里過,走東林大橋再繞一段路,時間多一倍不止。藍天大橋建好后,方便多了。
更喜人的是,她如今除了每月5000元的工資外,還能拿到村里片區共富項目的分紅,“生活有滋有味,一點不比城里差。”
這也是近年來平橋鎮群眾感同身受的平橋新變。過去幾年,平橋鎮立足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一體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轉變為一個更加“立體”的現代新城鎮。“今年,我鎮將堅持以‘千萬工程’為牽引,謀深做實強鎮、興村、富民文章,打造城鄉融合標桿。”平橋鎮黨委書記金仁善表示。
從“基礎聯通”到“服務共享”
今年元旦,藍天大道(始豐路—友誼路)市政道路工程建成通車。平橋鎮東西向通行時間縮短40%以上,道路沿線分布的工業園區、電商物流中心及多個農業基地,物流效率顯著提升。
“以前大貨車進園區要繞行村道,現在直接走藍天大道,運輸成本降了15%。”園區某企業負責人說。
斷頭路、老化路、瓶頸路是區域實現內部融通、外部連接的“宿敵”。對此,平橋鎮啟動了一輪鎮域路網大提升。例如,配合做好甬金衢上高速等大交通項目,加快推進平橋至高鐵站快速路項目前期……優先“拿下”臨近更高能級交通線路的路段。
另一方面,鎮區雨污分流、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均實現全覆蓋,環衛基礎設備建設更新力度持續加大,讓平橋鎮的基礎設施保障完成了一輪升級迭代。
基礎設施是城鄉融合的“筋骨”,公共服務則是滋養發展的“血脈”。近年來,平橋鎮重點抓好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建成投用平橋中學綜合樓、認知障礙照護專區、“和合·老人·家”綜合體(前山店)等一批項目,建成房地產小區7個,完成新改建老年食堂、助餐點8家。居民群眾盼望已久的醫共體平橋分中心目前已順利結頂,平橋鎮中學改擴建工程正緊鑼密鼓地推進。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共富”
踏入位于平橋鎮花墅村的工業園區,三棟嶄新的現代化工業廠房令人眼前一亮。其中一棟廠房外墻,已貼上“天臺宏輝過濾科技有限公司”的名稱和標識。
花墅村黨總支書記、花市片區黨建聯盟負責人龐正元介紹,該公司租賃的是首棟建成廠房,由花墅村爭取財政獎補資金400萬元,村集體出資300萬元,村民入股150萬元合資建成。去年6月,宏輝入駐廠房前,一次性與花墅村簽訂了為期12年的合同,第一年租金71萬元,此后每3年租金上漲5%,入股村民每人每年保底可分到500元。其余兩棟廠房則由花墅村、花西村、上石壁村共同推進運行。
那么,花墅村有自留地,且單獨投資廠房就能獲得不少收益了,為何還要聯合其他兩個村?
龐正元解釋:“建設廠房需要不少資金投入,若聯合其他薄弱村,又可以獲得相應的財政獎補資金。比如另外2棟廠房屬于三個村聯合推進的共富聯合體項目,根據2023年省里出臺的相關文件,這個項目成功爭取財政獎補資金1200萬元,建成投用后,預計每年共收益凈租金為110萬元,三村按持股比例分成,在增加租金收益的同時,資產也會實現大幅增值。總之,光靠‘單打獨斗’難成氣候,抱團才能把產業做大。”
從單點突破到全域聯動,從資源分散到系統集成,放眼平橋鎮,一個個村集體正通過“組團出道”的方式形成有機聯系、協同發展的整體格局,釋放出鄉村振興發展的乘數效應——
屯橋村“紅濾輝映”共富工坊串聯周邊6個村,組成龍官片區,由屯橋村黨總支牽頭整合片區剩余勞動力清單和工坊產能清單,通過租賃給專業經紀人用于代加工濾布下游產業鏈產品,村集體租賃收入每年增收4.5萬元。田中央村與金壁村、青山村與始豐村均通過飛地抱團養殖項目,與當地專業公司合作,建設養雞舍,收取租金。
從“點上示范”到“全域和美”
坐在溪畔的露天座位,手捧一杯現磨咖啡,聽流水潺潺,看綠影扶疏,寧靜與詩意完美交融……在平橋鎮濕溪村團圓山自然村,一座由集裝箱改造的“川間咖啡”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在小紅書上搜索‘天臺旅游’的類似話題,川間咖啡的帖子數僅次于國清寺。”平橋鎮副鎮長許林超說。
包含團圓山在內,平橋濕地景區近幾年通過原風貌恢復、植被修復等措施,將自然生態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蹚出了一條“美麗經濟”新路子。
在平橋鎮,這樣的典型案例并非個例。
被稱為“明清建筑博物館”的張思村在修繕和改造古民居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閑置資源,落成天臺海洋生物博物館、天臺大農場體驗館等新業態,推進民宿、農家樂等標準化培育;
知名畫家王德惠的故里峇溪村,陸續建成峇溪谷樂園、環溪游步道、峇溪風情水上餐廳、云澗露營基地等項目,昔日的荒灘地變成共享紅利的“金銀灘”;
紫凝山紫霄村張家井自然村作為易筋經風情小鎮所在地,依托《易筋經》文化,打造“游、學、養、練”一體的旅游模式,游客可在此學習傳統武術功法,感受道家養生智慧;
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平橋鎮著手典型村培育,將“一溪清水”“座座青山”融入城鎮,推動鄉村從“一處美”向“全域美”、從“外在美”向“內在美”、從“生態美”向“生活美”跨越,促進鎮村面貌實現根本性轉變,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和美畫卷徐徐展開。
作者:龐曉棟 周紅霞
編輯:王瀟瑩
一審:符薇薇
二審:柳祥寶
三審:黃元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