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旅元宇宙項目刮起一股風潮,從上海博物館正在展出的“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體驗”展到此前上海展覽中心的“永恒的巴黎圣母院穿越時空沉浸式VR之旅”再到復星藝術中心此前呈現的“XR沉浸式藝術展‘永恒高迪’”等,文旅元宇宙項目正在引領行業沉浸化、互動化、智能化的發展潮流。
虛擬現實中的場景
泰坦尼克號(RMS Titanic)豪華客輪沉沒事故是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次海難。泰坦尼克號的文物巡展多年前在上海曾引起廣泛關注,如果身臨其境走進泰坦尼克號又是什么樣的感覺?
4月25日,以泰坦尼克號沉船歷史為題材制作的“泰坦尼克號·遺世回響——沉浸式探索體驗”展登陸上海BFC外灘金融中心。作為英國白星航運公司下轄的一艘奧林匹克級郵輪,泰坦尼克號是當時世界上體積最龐大、內部設施最豪華的客運輪船,在1912年4月14日的處女航中便與冰山相撞沉入大西洋底,造成上千人喪生。1985年,其殘骸被再度發現,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影片《泰坦尼克號》創造全球票房記錄,使得“泰坦尼克號”沉沒事故為全世界廣知。
即將出發的泰坦尼克號(圖源:網絡)
“泰坦尼克號·遺世回響——沉浸式探索體驗”展結合了歷史學術考證、虛擬現實重構和數字互動敘事,在30分鐘的空間虛擬現實體驗中,帶觀眾親歷泰坦尼克號的世紀沉浮,走進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體驗展現場
戴上VR頭盔眼鏡,置身虛擬空間,跟隨語音和標識的指示,開啟泰坦尼克號的體驗之旅。
虛擬現實中的場景
抵達海底后,體驗者可用頭頂的探照燈探索環境,透明的水母游來游去,伸手可及。周圍是沉沒百年的沉船遺址,殘骸四散……隨著找回泰坦尼克號官方攝影師威廉·哈貝克拍攝的失落影像,往昔依次復原,如同一幕幕劇集上演。
虛擬現實中的場景
通過影像,所有人穿越到航行中的泰坦尼克號內部,從逼真的三等客艙的旅客和客艙裝潢,到展現工業化時期作為輪船心臟的發動機室,機械聲轟鳴發動機有條不紊地運作;通過樓梯抵達復現的豪華宴會廳,伴隨著小提琴曲,紳士淑女翩然起舞;體驗者甚至可與乘客一同漫步甲板,欣賞遠處落日夕陽……
虛擬現實中的場景
虛擬現實中的場景
夜晚降臨,冰山逐漸逼近,參觀者在駕駛艙見證了冰山撞擊的那一刻……最后帶著揮之不去的淡淡遺憾卸下頭盔,返回現實。
虛擬現實中的場景
“泰坦尼克號·遺世回響”由國內大空間沉浸式互動內容品牌博新全宇宙引進,風靡一時的沉浸式數字體驗“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體驗”即由它們首次引入亞洲,而后移師上博,配合其古埃及文明大展為觀眾呈現虛實結合體驗。
據該品牌市場負責人孫慶捷介紹,他們致力于通過沉浸式多媒體技術將文化、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給觀眾帶來獨特的沉浸式互動體驗。比如“消失的法老”偏向文化,是對文化古跡的重建;另一引進項目“生命的紀元”則展現地球35億年生命演變的宏大歷史,偏向于科普;“泰坦尼克號·遺世回響”則偏向歷史,制作團隊非常嚴謹地遵照歷史事實來重塑敘事。法國ECLIPSO與Small Creative在聯合打造該項目時,所有史實均經過嚴格的交叉驗證,還參考了瑟堡海洋城(Cité de la Mer)以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權威檔案資料。
體驗展現場
近年來興起的VR數字沉浸體驗正成為創造文商體旅融合的新嘗試和都市消費的“引爆點”。“沉浸、逼真,可互動、可分享,通過數字化的還原帶領觀眾抵達平時不易觸達的歷史場景、文化古跡,這些都是它出圈和吸引人的關鍵特點。”孫慶捷說,這符合了觀眾對日常文化消費的價值期待,他們希望花的這30分鐘到45分鐘時間能夠更有獲得感。
比如“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最早在興業太古匯登陸,作為全球首個商業化運營的VR項目因頗受歡迎,多次延展。在上海博物館配合埃及大展同時呈現,也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觀,頻頻突破日參觀客流上限。
不過在當下,這一業態出現的時間還非常短,有品質的產品也屈指可數,其后續市場反響如何仍有待持續觀察。
此次體驗展將持續至10月9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