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建強
世界讀書日剛過去。
天大的笑話是讀書還要設定日子。
設定了讀書日,這個讀書,就是外在的、假意的,虛情的。
其實,什么都不必說,讀書,就是一個國家的隱蔽國力。
國力如何,不看GDP,就看讀書。
所以,你去看日本。
全民讀書的一個結果,就是國力的強盛。這樣的國家,人們愿意住下來。
心的再造,唯有讀書
所以,福澤諭吉在《勸學篇》中早就說過:
一個國家擁有文明的外表,并非難事,用錢就可以買到。
但是,一個國家還必須要有一種無形的東西,這就是“文明的精神”。
這種“文明的精神”如何養成?
答案只有一個:讀書、讀書再讀書。然后潛移默化地觀念再造。
能這樣謝罪,也是讀書的一個結果
短視頻做得再多、刷得再多,也與國力增強無關。正如有人所說:刷完100條知識類短視頻,感覺自己博古通今,但真要討論時,腦袋里只剩下滿滿的漿糊,根本無法系
這樣看,內容的同質化和信息的碎片化,使得短視頻刷得越多,知道的越多,但懂得越少。或者說離文明倒反越遠。因為刷了短視頻,就會模仿短視頻,也學會了整天罵罵咧咧,沒有好心情。
這樣看,有刷100條短視頻的時間,真不如好好地看一本書。
不過,人的讀書史,似乎并不漫長。照德國作家施皮南在《書情書》里的說法,第一本書的印刷出版,距今只有500年。在這之前都是難有讀書流量的手抄本。
而500年后的今天,人們已不再讀書。數字時代的到來,作為文字的外在形式,書籍不再獨一無二。人們驚訝這一天來得太快。但人們忘記了還有比這更快的。固定電話被智能手機替代,只用了短短的140年。
然而,問題的復雜性恐怕就在于??略缇驼f過,人是18世紀的一個發明。也就是說將人分類,創生出“人種”這個概念的,是在地理知識大為豐富的那個年代。
人種的內核是文明與非文明,文明與非文明的內核是知的表象化的覆蓋度。將一口痰徑直從車窗口飛出,這是非文明。將一口痰吐在紙中包起來,下車扔進垃圾箱,這是文明。而讀書的內在邏輯恰恰與文明搭載。
人的自尊,又使得人本身并不愿意詆毀自己的文明程度。有國王愿意穿著內褲去見他的臣民的嗎?應該說沒有。所以人們又忌諱直言自己不讀書。反之,人們還堅信,即便知識變得唾手可得的今天,要想打破令人不安的老調重彈的敘事構造,還是要靠書寫文字的人、做書的人以及讀書的人。
糕點能做得這樣精美,與什么有關?
確實,沒有比讀書這個概念更為模糊不清的了,但確實也沒有比讀書這個自帶的意義更令人神往的了。
可不,日本女權主義研究者上野千鶴子說:“讀小說就像是一種預習。生活中真的發生什么的時候,大家就會說:‘啊,這不是我之前在書中讀到過的嗎?’對于新世代的女性來說,讀書的意義便在于此?!?/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