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的上海,被割裂成不同世界。
有人在徹夜狂歡、有人在報復性熬夜。
但也有人,已經在冷風中為生活奔忙。
看到一段視頻。
凌晨3點50,上海松江區新橋鎮零工驛站前,已經出現了第一位農民工。
接下來短短一小時,這里涌入了幾百名務工者。
他們沒有學歷,沒有背景,干的主要是綠化、園林、建筑等苦活累活。
很多人就組團租住在附近,每天凌晨守在這里,等待一個零工機會。
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已經五六十歲,白發蒼蒼。
在很多人眼中,應該頤養天年的年紀,但因上有老下有小,他們不得不出來“找錢”。
如果運氣好,他們能接到一些零工。
有幾天、十幾天、一個月的,每天十幾個小時,能賺200多塊。
但這活也要“搶”,因為人多活少。
很多時候都是干一天,要閑著五六天,所以每次有老板過來,他們都會一窩蜂的涌過去。
追著車子跑過幾條街,用最卑微的語氣推銷自己:“老板,我有力氣,讓我試試!”
與此同時,城市的另一頭,有人還沒下班。
另一個博主,拍下了凌晨兩點后的上海。
凌晨02:47分,陸家嘴的大樓仍舊燈火通明,高級打工人還在電腦前改方案、做報表。
凌晨03:16分,精疲力盡的打工人拖著沉重的步伐打車回家,短暫休息后又要迎接新一天的挑戰。
凌晨03:52分,還有外賣小哥在送餐,只為了多賺那幾塊錢。
凌晨四點半,外灘的施工隊結束了通宵作業,安全帽下是布滿血絲的雙眼。
5點半,首班地鐵載著睡眼惺忪的通勤族,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奔波。
有人說,上海是座永不眠的城市。
可在這繁華背后,藏著多少人的咬牙堅持?
這一幕幕,心酸又現實。
這世界就是這樣:白天黑夜,永遠都有人在上班。
從底層勞工到金融精英,從白發老人到初出茅廬的學生,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賽道上拼命奔跑。
就像那位在寒風中等待零工的大叔說的:“累是累了點,但只要有活干,心里就踏實。”
看到這些不知為何,突然之間開解了。
我們總抱怨工作辛苦,抱怨加班熬夜,抱怨領導難纏。
可當看到凌晨街頭那些為了生活拼盡全力的身影,突然明白:
原來不是工作選擇了我們,而是我們需要這份工作來對抗生活的不確定性。
正如老話說的:“手里有活,心里不慌?!?/p>
對普通人而言,比起上班的苦,沒有工作的焦慮與迷茫才是真正的災難。
01
前幾天刷到濟南招聘會的視頻。
很殘忍很現實。
博主是山東財經大學的一名研究生,她本以為以自己的學歷,怎么都能在招聘會上挑挑揀揀,可去了現場被狠狠上了一課。
在這里,本科生泛濫到根本沒什么機會。
一所普通中學招聘老師,已經卷到了博士后。
口腔醫院,也是要求博士后。
好的工作,基本學歷要求都卷到了碩博。
就算有放寬到碩士的,也有一大堆博士拿著簡歷,在向下內卷。
再看看私企,工資普遍在四五千左右。
但要么是一個人干幾個人的活,要么只有單休,要么只交五險沒有一金,就連那四五千的工資,有的還需要達成業績才能拿到。
博主和朋友,手持碩士、應屆畢業生雙重保險,轉了一圈只投出了兩三份簡歷。
可是有一家公司,只招8個人,卻收到了800份簡歷。
這懸殊的數字,剖開了就業市場血淋淋的真相。
如今的職場上,學歷早已通脹,內卷之下,公司壓價越來越低,大家都在向下內卷,爭破頭去搶一個低階崗位。
我的同事每天在工位上抱怨加班到深夜,吐槽老板畫餅,可當她動了裸辭的念頭,刷完招聘網站卻默默收起了辭職信。
她擔心辭職后,找不到下一份工作了。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985畢業生去送外賣,復旦研究生去擺攤、阿里辭職后找不到工作……這些例子所處可見。
只有辭職過的人才懂:當房貸、車貸、生活費壓在肩頭,失業帶來的焦慮遠比工作的疲憊更令人窒息。
或許那時才理解那句:成年的安全感,是工作給的。
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工作早已不只是一份糊口的營生,更是我們抵御生活風險的盾牌。
對于大多數普通人而言,當下最好的選擇就是抓緊手里的工作,老老實實上班。
至少一份穩定的工作,在這個動蕩的環境里,還能支撐起生活的穩定。
02
很多人都有一個執念:我想找份好工作。
但什么是好工作呢?
這幾年,不少人將目光投向自媒體博主、網紅。
覺得他們光鮮亮麗,背著相機周游世界,隨手拍個視頻就能日進斗金,賺著普通人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財富。
可聚光燈之外的真實,遠比鏡頭里的精彩要殘酷得多。
我有位做短視頻博主的朋友,每天僅睡四五個小時,其余時間全撲在工作上。
從策劃選題、撰寫腳本、設計分鏡,到拍攝、剪輯、后期制作,每一個環節都要親力親為。
一段看似簡單的vlog,她要反復拍攝數十個角度,為了找到新穎的創意,常常熬到深夜刷爆各類平臺找靈感。
而即便作品做到極致,發布后可能依舊石沉大海,播放量寥寥無幾,努力也全是白費。
廣告合作看似輕松,實則要面對甲方的嚴苛要求,反復修改方案,還要擔心數據不達標影響口碑。
網紅行業的殘酷在于,它太過依賴運氣,即便拼盡全力,也未必能收獲相應回報。
人們只看到頭部網紅的風光,卻忽略了千千萬萬默默耕耘卻難有起色的從業者,他們才是人間真實。
除了網紅,老師也常被視作“好工作”。
可三尺講臺背后,是備課到深夜的疲憊,是批改作業到眼花的辛勞,是處理學生矛盾的焦頭爛額,是應對家長溝通的小心翼翼。
更不用說課后的教研培訓、職稱評審,都像一座座大山壓在肩頭。
還有不少人認為,考上公務員就能過上喝茶看報的清閑日子。
但如今基層公務員的工作狀態,遠非想象中那般輕松。
他們不僅要應對繁雜的報表、材料,還要直面群眾訴求,處理各種突發狀況。“5+2”“白加黑”成了工作常態,績效考核、晉升壓力也如影隨形。
其實,每份職業都是一座圍城。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
我們總覺得別處的工作更美好,殊不知每份職業都裹著蜜糖的砒霜。
這世上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的工作。
沒有一份工作不委屈,沒有一處人事不復雜。
高薪體面的表象下,每個人也都有難以言說的壓力;光鮮亮麗的背后,藏著的全是不為人知的辛酸。
03
我曾在知乎上刷到一個熱帖,滿屏皆是對工作的抱怨。
但有一位博主的回答,像根細針扎進了我的心里。
他來自西南山區的小村子,家境貧寒,媽媽生下他后便離開了,后來父親又因一場車禍沒了一條腿。
老房子漏雨的屋檐下,父親拄著拐杖編竹筐換錢,他只能輟學開始打工。
送外賣時曾被狗追著跑過三條街;在流水線上夜班時,熬得雙眼通紅;后來因為一句“上不封頂”他開始做銷售。
做銷售的日子,他活成了24小時待命的陀螺。
大年初三接到客戶電話,頂著寒風騎車半小時去簽合同;
高燒39度還守在手機前回復消息,生怕錯過訂單。
最瘋狂的暑期促銷季,他和團隊在辦公室打地鋪,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啃兩口泡面。
最可惡的是,辛苦談成的訂單,老板總能以各種理由克扣提成。
可即便如此,他還是說自己很感謝工作。
他寫道:“有人問我恨不恨工作?”
“怎么會恨呢?至少靠著這些工作,我把老家的土坯房翻修成磚瓦房,給父親裝上了假肢,現在還能握著父親的手說‘別怕,有我在’。”
這句話讓無數人破防。
成年人的堅強,都是被生活逼出來的。而工作,就是普通人的鎧甲。
我很喜歡一句話:“你可以討厭工作,但你要好好上班?!?/p>
這話聽起來殘酷,卻道盡了普通人的生存真相。
我們不是沒有夢想,只是比起詩和遠方,更怕父母生病時拿不出醫藥費,怕孩子眼巴巴望著櫥窗里的玩具卻只能說“我們不買”。
說到底,工作本身不快樂,但它是普通人對抗命運的武器。
那些在職場咽下的委屈,那些加不完的班,何嘗不是在為家人筑起一道擋風的墻?
只要握緊手中的工作,就握住了改變生活的底氣。
04
在川渝的市井街巷里,老一輩總把“工作”喚作“活路”。
短短二字,道盡了生存的真相:有了這份營生,就有了活下去的奔頭。
你是否聽過山城碼頭的號子?
那些赤膊的纖夫在激流中嘶吼,肩上是磨出血痕的麻繩。
他們拼盡全力拽緊的,何止是纜繩,更是全家老小的活路。
如今的職場雖沒了洶涌江水,卻同樣藏著暗礁。
有人抱怨996像套在脖頸的枷鎖,有人嫌棄薪資微薄如同雞肋。
可真要松開手,才驚覺自己攥著的哪里是枷鎖,分明是在風雨里安身立命的救命索。
這兩年的就業市場,像極了暴雨后的石板路。
表面看著濕漉漉一片,真正能踩穩的落腳處少之又少。
當你想要辭職時,想想招聘網站上石沉大海的海量簡歷。
就應該明白:手里這份讓你抱怨的工作,或許正被成百上千人眼紅著。
老一輩常說:寧守三分薄田,不貪無根之財。
這話放在當下便是:守好手里的飯碗,哪怕它是粗瓷瓦罐,也比空手挨餓強。
這個世界上最踏實的安全感,就藏在你每月準時到賬的工資條里,藏在那些咬牙堅持的日子里。
點個贊吧,守住這份“活路”,才是給生活最體面的回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