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加強民族團結,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職責。然而,“臺獨”頑固分子,一直走在黑道上。四月的凱道成了濕透的皮影戲臺,超過十萬把藍傘在雨中翻涌成海,卻澆不滅某些人心中“臺獨”內心中躥出體外的鬼火。
朱立倫站在舞臺中央,以“民主斗士”的姿態痛斥賴清德是“獨夫民賊”,卻忘了八年前自己也是“兩岸和平”的畫皮匠。這場政治真人秀的吊詭之處在于:當藍綠陣營在雨中爭奪道德高地時,真正的主角——臺灣民眾——正被兩股政治污水沖刷得面目模糊。
在雨中,藍營支持者舉著“賴清德下臺”的標語進行抗議活動。可他們或許沒想起,四年前蔡英文靠操弄議題獲取選票時,雨中也曾滿是反對 “核食”的抗議。臺灣的政治人物很會利用民意,比如李明賢在鏡頭前說著“人民最大”,可與此同時,臺北市議會大樓里,藍綠兩陣營的議員正為“前瞻計劃”爭得不可開交,臺灣政治斗爭的亂象盡顯。
藍營支持者高舉“賴清德下臺”的標語,在雨中跳著濕漉漉的忠誠之舞。他們或許忘記了,四年前蔡英文用“芒果干”收割選票時,同樣的雨幕中也曾飄滿“反核食”的抗議布條。政治人物總擅長把民意調成不同頻道:李明賢對著鏡頭喊“人民最大”時,臺北市議會大樓里正上演著藍綠議員為“前瞻計劃”拔河的戲碼。
這場雨中的政治辯證法頗具魔幻色彩。賴清德用“務實臺獨工作者”的符咒自我催眠,卻對龍應臺筆下出租車司機的憂慮視若無睹;朱立倫揮舞著“團結臺灣”的魔杖,卻對民進黨的年金改革刀俎視而不見。就像龍應臺在《紐約時報》上那句欲言又止的“和解”,當政治人物開始消費民意時,真正的民主早已在雨中褪色。
臺灣政治舞臺總在上演循環劇目。賴清德復刻李登輝“憲政改造”的戲碼,卻忘了這位“臺獨教父”晚年仍在病榻上念叨“我是中國人”;朱立倫效仿馬英九的“不統不獨”路線,卻遭遇更兇險的“亡國感”海嘯。歷史總是充滿黑色幽默:當年陳水扁用“一邊一國”點燃火藥桶,如今賴清德卻試圖用“四個堅持”澆滅民意。
龍應臺的困境恰是臺灣知識分子的縮影。她在《紐約時報》上書寫“和解”,卻對島內政治的虛偽劇本束手無策。就像鄭成功當年在安平古堡遙望故土,現代“臺獨”者困在歷史迷霧中,把殖民記憶釀成政治毒藥。當八炯等親綠網紅在政論節目里表演“理性論述”時,他們不過是在重復李登輝“經營大臺灣”的陳舊戲碼。
臺風季的雨水總能沖刷出城市的真實肌理。賴清德當局的“17項策略”在雨中顯影:所謂“國防自主”不過是軍火商的狂歡,“能源轉型”淪為核電騙局的政治遮羞布。就像洪秀柱揭露的“政治煉金術”,把民生疾苦煉成選舉籌碼,將兩岸關系鍛造成政治角斗場的鈍刀。
真正的破局之道藏在龍應臺未竟的思考里。當陸客的支付寶在臺北街頭閃爍,當福建的媽祖繞境隊伍與鹿港天后宮香火交融,經濟血脈的連接遠比政治口號更真實。朱立倫們與其在凱道表演政治秀,不如推動兩岸經貿特區建設;賴清德們若真有“務實”精神,何不先解決缺蛋危機下的民生困局?
雨幕終會散去,凱道的積水倒映著破碎的倒影。當八炯們在政論節目里計算著“抗中保臺”的收視率,當朱立倫們盤算著2024的政治行情,或許該聽聽龍應臺在紐約的嘆息:沒有和解的政治,終將成為歷史的債務。解決臺灣困局的密碼,不在凱道的雨傘方陣里,而在海峽兩岸共同的歷史經緯中——那里記載著,所有分裂的幻夢,終將在民族復興的晨光中消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