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鎮上的青石板路被細雨洗得發亮,兩旁桃李爭艷,楊柳垂絲,一灣春水映著白墻黛瓦,恍若畫中。
鎮中百姓素愛風雅,此時正三三兩兩聚在茶樓廊下,聽那賣花姑娘哼著小調叫賣:“牡丹紅,芍藥俏,買一束贈君郎,莫負好春光!”
每逢此時,鎮里的文人雅士總要聚一聚,或吟詩作對,或撫琴作畫,用筆墨留住這大好春光。
這不沐家大小姐沐晴川廣發詩帖,邀全鎮雅士共赴“西園詩會”。
沐家是鎮上百年望族,祖上出過翰林學士,家學淵源深厚。沐晴川自幼耳濡目染,不僅工詩詞,更兼通琴棋書畫,是鎮上公認的才女。
沐晴川生得眉眼含情,笑起來時臉頰上兩個淺淺的梨渦,說起話來輕聲細語,像春日里的黃鶯啼鳴。
如此才貌雙全的女子,不知有多少男兒為之魂牽夢繞,也難怪不少書生們偷偷讀著她作的《海棠春》。
沐晴川為了這場詩會,可沒少費心思。到了詩會那日,湖心亭熱鬧非凡。老學究們拄著拐杖,搖著折扇;年輕書生們穿著嶄新的長衫,手里攥著自己得意的詩作。
“沐小姐來了!”不知誰喊了一聲。
只見沐晴川蓮步輕移,裙裾掃過青磚,驚起一串檐角銅鈴。她站在亭中,目光掃過眾人,滿座文士不自覺地屏息——這般才貌,莫說青石鎮,便是府城也尋不出第二個。
沐晴川淺笑道:“今日以詩會友,承蒙各位賞臉。我先出上聯,諸君可對下聯,還望大家不吝賜教。”
她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東坡坐賞西江月。”
這七字看似平易,細究卻暗藏機鋒:東坡既指蘇軾別號,又可解作東面山坡;西江月既是詞牌名,也能理解成西邊江上的月亮。更妙的是"東""西"方位相對,要在這雙重雙關中找到工對,可不容易。
不少人為了在才女面前露個臉,開始紛紛說出自己的下聯。有人對“南園靜看北窗云” ,有人對”東籬閑觀北海潮“,“北苑醉吟北斗星”,有人將把方位對成了季節,說出"春燕斜穿秋千架",還有人對"北郭臥聽南山鐘"……
七嘴八舌的下聯很多,終是少了幾分韻味,抑或是失了詞牌典故,意境差強人意,都不讓沐晴川滿意。
眼看著許久仍沒有令人滿意的下聯,大家都有些著急了。
就在這時,坐在角落的一位書生緩緩起身。他身著素色長衫,腰間只系著一根簡單的青布絳,面容清秀,眼神卻透著自信。
書生朝沐晴川深深一揖:“在下不才,有一下聯。“
沐晴川心頭微動,這書生她識得,是常在鎮東書肆抄書的柳姓寒士,據說為省燈油錢,總在檐下借著落日余暉讀書,便讓他但說無妨。
落落大方的書生指著遠處暮靄中的山影說出了“山谷醉吟水調歌”的下聯。
“這‘山谷’,是黃庭堅黃魯直,他號山谷道人;又可解作山間谷地。‘水調歌’是《水調歌頭》這一詞牌名,也能理解為在水邊吟唱歌曲。
山水皆是自然景致,坐賞對醉吟,月與歌,一動一靜,前者閑適,后者疏狂,意境絕佳。
下聯完美呼應了上聯的雙關之妙,而且對仗工整,意境更是悠遠,讓沐晴川眼前一亮,頰邊飛起兩朵紅云,低頭輕聲道:“公子高才。”
詩會結束后,沐晴川找到了書生討教對聯技巧,詩詞歌賦,從從李杜詩篇談到蘇辛詞章,從王維的山水詩聊到李清照的婉約詞,直到月亮爬上柳梢頭,仍意猶未盡……
這一場詩會,因著一副對聯,不僅讓眾人見識了詩詞對聯的精妙,更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話。
祖宗傳下來的對聯的魅力,一字一句里,藏著多少故事和緣分啊!
才女的上聯,屏幕前的你會怎么對呢?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