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系列科學史著作與科學家傳記新書出版。這些書,以跨越時空的視角回到歷史現場,讓我們看到這些醉心于科學的執燈者們以畢生骨血作燃料,在永恒的黑暗中鑿出光的甬道,他們也以自己的堅持完成對彼時時代的注解,也燭照著當代,給后來者無限的精神力量;視角轉換至當下,一批科學家不斷向包括珠峰在內的雪山、包括馬里亞納海溝在內的深海深淵等極端環境進軍,只為探索人類的極限,帶回第一手的科研材料;研究者們去向荒原深谷,也去向我們習焉不察的鄉村平原,以長期的田野調查告訴讀者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農業與農田上,正在發生怎樣的變革……
書寫科學發展的壯麗史詩
《中外著名科學家傳記》是大象出版社與《自然辯證法通訊》編輯部策劃推出的科普圖書。這套厚厚的作品中收錄的是《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創刊40年來《人物評傳》專欄的內容。里面記錄了230余位對人類科學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中外科學家,他們來自數學、物理學、化學、遺傳學、天文學、博物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領域,構建起一部全景展現人類科學發展的壯麗史詩。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書打破了以西方為中心的科學史書寫傳統,呈現不同文明、性別和文化背景下的科學貢獻。
其中有許多亞洲科學家,例如印度最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拉曼、日本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湯川秀樹以及巴基斯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薩拉姆等,這些證明了非歐美國家的科學家也可以為現代科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叢書中還專門收錄了一些女科學家的傳記。例如從實驗中發現核裂變,從而為原子彈的制造創造了前提條件的德國女物理學家邁特納;驗證了李政道、楊振寧宇稱不守恒理論的杰出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曾經遭受歧視的女數學家愛米·諾特;命運多舛的女生物學家富蘭克林;等等。
以科學精神結合人文溫度,傳記的可讀性不僅僅在于其聚焦于科學成就,更因為其挖掘了科學家的動人故事。例如,王淦昌放棄個人榮譽投身核研究、吳健雄以實驗嚴謹性捍衛真理等故事,展現了科學家在“求真”與“致用”之間的倫理選擇。
《中外著名科學家傳記》活動現場
近日為《中外著名科學家傳記》舉辦的研討會上,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副會長楊平認為,該書是一部極簡世界科學史,深入挖掘了科學家的思維方法和精神世界;中國科協原書記沈愛民用“有靈魂”概括該書的特色,認為其展現了科學家的精神世界和科研工作中鮮為人知的一面。
在研討會中,大家也就“科學家傳記的編撰創作和科普出版”這一話題給出建議,科普時報社社長尹傳紅建議圖書在現有基礎上可進一步擴充內容,增補標志性科學家的評傳,并加強對跨學科科學家的收錄和介紹;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社長宋強認為,應突出科普讀物的科學性與準確性,開發系列衍生讀物,創新傳播形式,通過短視頻等新媒體方式呈現科學故事,提升對青少年讀者的吸引力。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章梅芳則呼吁關注科學人文學者及女科學家的獨特貢獻,以多元視角呈現科學文化的豐富性。
再讀王承書,看到超越時代的女性價值
時代風潮下,越來越多的女性故事被看見、被講述。
最近一本聚焦于“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女功臣”的作品——《鑄就理想豐碑——王承書》被推出,并舉辦了儀式感強烈的新書發布會。
王承書是我國鈾同位素分離理論奠基人,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工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前身華北六〇五研究所研究員。《鑄就理想豐碑——王承書》一書以時間為序,講述了王承書一生中的動人故事,例如1958年,王承書響應錢三強號召,放棄深耕多年的統計物理學領域,轉行投身國內空白的熱核聚變研究。面對46歲轉行、專業定型的挑戰,她僅以“我愿意”三字作答,并在赴蘇聯進修期間,用火車上的七天七夜將關鍵技術資料翻譯成中文,為中國熱核研究奠定基礎。
研討會中,中核集團黨群工作部副主任任小博表示,70年來,以王承書為代表的核科學家,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奠定了我國核事業的根基;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長姜宏民代表王承書生前工作單位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發言,作為王承書先生的衣缽傳人,他分享了王承書嚴謹治學的師者風范,介紹了王承書對理論計算、實驗研究、工程應用等全方面的科研貢獻。
《鑄就理想豐碑——王承書》發布儀式
中國傳媒大學教師、本書主創人員代表孫可佳,從女性視角闡述了對王承書先生家國情懷的理解:王承書以纖柔之軀突破核物理領域的性別壁壘,將“科學報國”刻入生命年輪,足以托舉起超越時代的女性價值豐碑。
看到土地流轉當中的堅守與陣痛
《天下良田》是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的重要成果,由作家出版社與河南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該書以豫東平原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切口,通過基層干部群像,展現中原農村十年間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的歷程。
該書的作者柳岸當過鄉長,做了近六年的縣農開辦主任,親自操刀過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是故事的親歷者、當事人。在《天下良田》中,她將政策實踐轉化為文學敘事,既呈現畝產提升等物質變革,也刻畫農民從土地依賴到主動參與鄉村振興的心理嬗變。《天下良田》中的陳姝?是新任農開辦主任,她以智慧和勇氣化解村民矛盾,卻在推動項目過程中面臨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而?村民褐天緣?從抵觸項目的“鬧事者”到主動參與鄉村振興的轉變,象征傳統農人對土地倫理的認知躍升。
小說突破了“糧田”的物理概念,將“良田”拓展為承載糧食生產、社會責任與精神良知的復合載體。通過畝產提升、機耕道建設等物質變革,以及農民心理變化的雙重描寫,揭示了中國農村在政策實踐中的發展邏輯。
發言環節,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劉慶邦認為,《天下良田》很好地處理了實和虛的關系、軟(情感)和硬(主題)的關系、主要人物和人物群像的關系、普通語言和地方方言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陳福民認為,《天下良田》的生命力和現實性是一個特別真實的存在。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河南省評論家協會理事劉宏志認為,《天下良田》切入的角度非常有特點,呈現出中國農村混沌中的發展,它不是脫離生活的高調理想主義的表達,而是在生活現實的泥濘、糾纏中,實實在在寫出了當下中國農村的發展。
書影
無限風光在頂峰
近50年間,登山、探險逐漸成為熱點話題。但或許我們都想知道,在那種極端環境下,我們的身體適應情況、認知變化、視覺變化、聽覺變化、腦電和腦磁變化等到底是怎樣的?身體對高原、低氧、低壓、高輻射的反應是怎樣的?我們人體的極限究竟在哪里?
近日出版的《高深可測 生命可測:華大“登峰者”深度訪談錄》一書,以深度訪談的形式,詳細記錄了科學家群體不斷向包括珠峰在內的雪山、包括馬里亞納海溝在內的深海深淵等極端環境進軍,不斷攀登生命科學高峰的科考、科研乃至心路歷程。
這本書基于華大科學家團隊自2022年啟動的“珠峰行動計劃”,歷時兩年完成。書中系統記錄了在海拔8848米的珠峰峰頂、千米深海等極端環境中的人體生理數據采集與生命科學突破,科學家們試圖通過科學實踐回答“生命如何適應極端環境”這一命題。
書中“登珠峰者說”部分,收錄了曹峻、馬嘯、旦增旺姆、劉歡歡、厲延琳、周千龍等華大登頂珠峰者的訪談錄。他們既是登山者,又是科研數據采集者或被采集者,分工協作,團結互助,克服無數困難,從兩年里適應性訓練爬的6座雪山到珠峰之巔,在高原適應性訓練和攀登過程中,持續監測和采集了從0米到8848.86米不同海拔下核心隊員的生理指標、腦認知、眼動、眼底、運動機能、心肺超聲等多維表型數據,獲得了基因組、蛋白組、代謝組、影像組及細胞組等多組學數據,帶回全球首份來自世界之巔的超聲圖與腦電數據。
科學家的成就與他敢冒險的程度或許可以成正比??茖W成就主要來自創新的發現,而要獲得重要的創新發現,就需要到安全舒適地帶外的未知領域去探索。
書影
構建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的閱讀文化生態
由具體的作品推及到對于閱讀這一話題的討論,近日,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主題閱讀推廣論壇在太原舉行。論壇主題為“以高質量主題出版推動全民閱讀”。
關于閱讀生態,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常勃認為,當下,需要以體系化、機制化、法治化手段,努力構建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的閱讀文化生態。作為出版人,我們肩負內容供給與精神滋養的雙重使命——既要以紙質圖書“鋪就城鄉書香路”,更要用思想價值“浸潤百姓心田間”,尤其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和釋放主題出版呼應國家之需、時代之需的強大思想力和引領力。
本次論壇上,嘉賓們圍繞主題共同分享出版、創作與推廣經驗?!氨憩F時代主題,回應人民關切,又在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上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主題出版內容才有廣泛而持久的生命力?!敝袊骷覅f會副主席閻晶明提到,如今,我們置身于科學技術深度重塑文化形態的時代,更應從文學發展的歷史經驗中尋找信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