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車展期間,要票選出鏡率最高的企業,恐怕不是雷總缺席的小米,也不是明星助陣的鴻蒙智行,而是車企身后的幾家幕后巨頭:比如,頻繁出現在各家車企 AI 上車 PPT 上的 DeepSeek;曾一度被車企們調侃為「替寧王打工」、在自家展臺開起「車展」的寧德時代;以及,先后出現在了別克、凱迪拉克、本田、AUDI 的發布會上,一口氣官宣了與七家車企品牌新合作的 Momenta。
它們一個提供了 AI 賦能的底座,一個提供了動力電池的基石,最后一個則提供了數據驅動輔助駕駛落地的閉環,成了智能電動時代不可或缺的「智電三巨頭」。
對于前兩者,大家都已經很熟悉,對于 Momenta 這個自動駕駛界的隱形冠軍在這個時間點選擇站到前臺還是出乎不少人的意料。畢竟,最近一系列新政策剛給輔助駕駛加上了一個緊箍咒,讓車企的輔助駕駛宣傳踩了踩「剎車」。
不過,在 Momenta 這兒一點兒沒感受到輔助駕駛的降溫,連曹旭東自己也在采訪中把這種監管形容為「良幣驅逐劣幣的發展趨勢」,被市場選擇果然底氣十足。那 Momenta 是怎么從自動駕駛的紅海里突圍,成長為巨頭的呢?
從 0~100
車企「頂配三件套」的養成之路
第一次在上海車展見到 Momenta 的身影還要追溯到 2021 年。那一年的車展上,Momenta 并沒有展臺,智己展示了雙方合作的 IM AD 輔助駕駛系統,算是讓 Momenta 以供應商的身份第一次間接出現在了上海車展上。
當時,國內高速領航輔助駕駛(高速 NOA)還在落地前夜,各家車企剛剛搭載激光雷達上車,很多自動駕駛公司還在 L2 or L4 二選一的路線中糾結。不過,當時的 Momenta 早就務實地選擇了 L2+L4 同時做——「一個飛輪的兩條腿」,并在更早的 2020 年就開始用深度學習做自動駕駛的規控。
一年后,智己 L7 開啟交付。在交付之前,Momenta 內部做了一個艱難的抉擇:是上深度學習的規控,還是傳統的基于規則的規控?最終,他們選擇了風險更高、更有挑戰、上限也更高的深度學習路線。后來,這條技術路線有了一個我們熟悉的名字:「端到端」。
因為這個決定,搭載了 Momenta 輔助駕駛解決方案的智己 L7 成了國內高速 NOA 落地的第一梯隊,Momenta 成了眾多自動駕駛公司中率先實現量產交付的一家,邁出了從 0 到 1 的第一步。也正是因為這個決定,當 2024 年初整個行業跟隨特斯拉的腳步轉向「端到端」路線時,Momenta 成為中國第一批量產端到端方案的公司;在 2024 年下半年,各家推出兩段式端到端技術時,Momenta 的一段式端到端方案已經落地量產。
技術路線的前瞻性和落地速度,幫助 Momenta 在 2023 年獲得 10 家車企的量產定點項目,交付 8 款量產車型;到了 2024 年,交付的量產車型擴大到 26 款,累計合作車型超過 130 個,這其中既有智己、騰勢(參數丨圖片)、仰望、昊鉑這樣的自主品牌,也有奔馳、奧迪、通用、豐田、日產這樣的全球化車企,據統計,全球銷量前十主機廠中約 7 家選擇了 Momenta,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大廠收割機」。
合作滾雪球般增長最直接的數據證明就是:從 2022 年中旬交付第一款車,到第一個 10 萬臺車交付,Momenta 用了 2 年;第二個 10 萬臺車交付,只用了 6 個月;正在進行中第三個 10 萬臺交付呢?——根據 Momenta 的估計,可能只需要 3 個月。
做智能駕駛巨頭,需要哪些護城河?
如今的汽車行業在輔助駕駛的選擇上通常有兩條路:要么選擇自研,打造差異化體驗;要么選擇第三方方案,迅速補齊輔助駕駛應用的短板。看似是兩條路,但他們對于輔助駕駛方案的需求殊途同歸:都需要技術的先進性提升競爭力;都需要可靠、迅速的落地能力來保證量產;也都希望既能通過平臺化技術降低成本,又能在不同車型、序列產品中做出差異化工程。
技術的先進性、可靠迅速的交付能力、兼顧成本和差異化,可以說是當下輔助駕駛領域的護城河。
在技術方面,作為國內第一批量產端到端方案的公司,Momenta 算是輔助駕駛領域的引領者。在早期,Momenta 就提出了一個飛輪兩條腿的戰略,輔助駕駛能夠輸出源源不斷的數據流,自動駕駛 Robotaxi 能夠反饋給量產產品技術流,兩者基于統一的傳感器平臺相互協同,形成高效打通。
因此,今年下半年將推出基于強化學習的一段式端到端 Momenta R6 飛輪大模型,相比與目前行業常見的兩段式端到端,一段式端到端中間沒有人為定義的數據接口,傳感器數據的信息量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能最大程度的發揮 AI 的能力做出決策;這套飛輪大模型能夠在模擬的環境里探索新的駕駛行為,從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中吸取經驗,自我快速的成長,讓駕駛在安全、安心的能力上,有機會超過人甚至大幅度超過人。
與此同時,Momenta 今年還將推出行業內首個前裝量產的 Robotaxi 方案,通過復用量產傳感器和計算單元來降低單車成本,通過無圖實現全國不同道路環境的適配。
智能輔助駕駛+Robotaxi 這兩條腿,還在飛轉,而且不只在國內轉,隨著全球化戰略推進,這套解決方案還成功落地到歐洲、澳新、中東、日本等市場,做到「全球都能開」。
除了技術外,合資品牌和跨國車企在選擇供應商時,最看重的因素就是技術成熟、品質可靠,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又快又穩」。
為了兼顧上車速度和對交付穩定性的要求,Momenta 專門設計了「三大法寶」:
Momenta Framework:一個確保 L2 和 L4 產品在底層算法框架上保持一致的工具;
Momenta Adaptor:一個針對不同主機廠需求而設計的適配工具;
Momenta Box:一套基于多個量產項目總結出來的開發套件,旨在解決軟件需要在不穩定硬件上運行并及時交付的問題。
這套法寶能快速交付不同客戶的不同車型時,既能保證交付的穩定性,也能滿足差異化需求。比如,只需要 3~6 個月,Momenta 就能完成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實現規模化量產的輔助駕駛方案的新車型適配。
最后
還記得 2022 年前鋰電價格巔峰時,在一次行業論壇上,各家車企掌門人與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開起了一場關于動力電池「吐槽大會」。那時候我們就在感嘆:放在十幾年前,怎么敢想象一家國內供應商會成為成為整個行業的焦點,站到動力電池世界的舞臺中央呢?
當時針對寧德時代的這句感嘆,如今同樣適用于 Momenta 身上。
當電動化的上半場競爭趨于成熟后,智能化的下半場才剛剛開始。這一次,中國的供應商又一次站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這次 Momenta 帶來的不僅是更快、更強、更本土化的「中國方案」,也是幫助車企大廠們走向世界、全球都能開的「全球方案」。或者說,在智能電動時代,以寧德時代 x DeepSeek x Momenta 為代表的中國方案就是世界選擇。
之前,曹旭東在采訪中被問到自動駕駛的未來時曾說過這樣一組數據:自動駕駛的實現,必須要攻克數百萬個長尾問題,且要積累至少 1000 億公里的數據。隨著 Momenta 手握全球 Top10 車企中 7 家的「選票」、朋友圈越擴越大,這個目標也在逐漸接近了。
不要忘記關注「極客汽車」的微信視頻號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