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槌響,即是吾鄉。4月26日,原創民族舞劇《英歌》亮相上海文化廣場,以“中華戰舞”為核心,將傳統英歌舞、非遺元素與現代舞臺藝術手法相結合,讓現場觀眾看得熱血沸騰,直呼“上頭”。據演出方統計,《英歌》的觀演群體中,年輕觀眾占比超過80%,他們在線上熱烈討論作品細節,線下把這部舞劇“刷了又刷”。有意思的是,《英歌》還有一批“媽媽粉”,追隨著舞劇巡演的腳步,積攢下厚厚一疊票根。
對非遺題材的回望與探求,是當下文藝創作的熱點之一。從街頭表演到流量網紅,再從綜藝熒屏到舞臺精品,舞劇《英歌》開拓了一條特別的創作路徑。如何在保留英歌舞原始韻味的同時,賦予它新的時代氣息和審美價值?總編導錢鑫、王思思告訴記者,這部舞劇并不是“就非遺演非遺”,許多舞蹈動作呈現的就是潮汕人民的日常生活。“《英歌》將鏗鏘有力的街頭表演搬上舞臺,凝練那一條流淌在中華血脈中的情感紐帶,串聯起個體與集體、過去與當下的深沉共鳴?!?/p>
舞蹈語匯:傳承與革新
伴著激越的鑼鼓,踏著多變的步伐,舞槌上下翻飛,帶來力與美的震撼。集戲劇、舞蹈、武術等元素于一體,盛行在潮汕地區的英歌舞在網絡上非?;鸨?,被許多網友稱為“中華戰舞”。
“舞劇創作歷時三年,如何把英歌舞的‘活態’傳承搬上舞臺,是我們一直思考和努力攻破的課題?!卞X鑫透露,早在2018年創作舞劇《醒·獅》時就融入了英歌舞的元素,2023年又打造了一部25分鐘小舞劇《英歌》來“試水”。在他看來,“網紅屬性”往往是文藝創作的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英歌》吸引了極大關注,觀眾的期待值拉滿;另一方面,不少人對英歌舞的了解都來自于爆款短視頻,進而生成了一種固化印象。要把他們從思維定式里拉出來,引入舞劇構建的藝術世界,進而達成共時、共地、共鳴的沉浸體驗?!?/p>
英歌舞的現實生態是什么模樣?創排期間,主創團隊走訪潮汕鄉鎮村落,邀請普寧英歌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來發、甲子英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林炳光、潮陽英歌鳳崗英歌隊等對演員們進行系統集訓?!拔覀兏闹Р煌挠⒏桕爩W習了將近兩年。老師們都很淳樸,他們不會像學院派老師們那樣用語言精準表達,而是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向你演示。”演員龐冠宇和伙伴們就快板、中板、慢板三種不同流派風格的英歌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在跟他們的接觸中,我對人物的理解慢慢埋下了一顆種子,為在劇中飾演‘父親’提供了方向?!?/p>
“在舞蹈上,我們堅守英歌舞本身的氣質,古樸、神秘、勇猛;在此基礎之上,對演員們的動作進行創新性的編排。”王思思介紹,英歌舞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儺文化說、練武說、勞作說等,因此舞劇的核心道具“英歌槌”亦能一物多用。比如在木雕的段落里,它可以化作匠人手中的刻刀;在“牛肉丸”的舞段中,它就是擊打肉泥的小鐵槌;在耕種的場景里,它又變成了綠油油的秧苗?!霸诖笥⒏璧娜何柚?,演員們擊打紅色鼓槌,契合了舞劇想要表達的傳承千年的民族精神?!?/p>
在傳統文化熱潮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煥發新生。近年來,錢鑫、王思思與廣州歌舞劇院攜手,持續打造講述非遺傳承的舞劇“三部曲”——《醒·獅》《龍·舟》《英歌》,展示了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拔覀儎撟魇褂玫奈璧刚Z匯是生長在中國大地上,經過千年錘煉出來,這是一種能夠讓世界認識中國文化藝術的方式?!卞X鑫認為,舞蹈語匯要根據時代發展進行演變和革新,“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將沉淀了很久的中國舞蹈語匯,進行改造、加工和提煉,使之成為符合當代人審美、符合現代舞臺藝術的呈現?!?/p>
多維敘事:碎片與凝煉
“開篇的那段潮語說唱響起,我的眼淚就掉下來了!聽到鄉音,讓我想起了父母?!睆纳穷^來滬工作多年,張女士心中有著割舍不斷的鄉情,尤其對貫穿全劇的僑批印象深刻。在閩南方言中,僑批有“信”的含義,是海外華人華僑寄給家鄉眷屬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看到劇中染紅的僑批時,會想起曾在家鄉看到過的褪色批封。它不僅是家族敘事,更是一部鐫刻在骨血里的精神族譜?!?/p>
潮汕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帮L俗是有形的,其背后體現的是,這方水土這方人的精神氣質?!卞X鑫表示,“我們不僅要開掘傳統文化的外部形態,也要開掘當地人骨子里的特點,即抓住作品演繹的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具備什么品質精神和風骨靈魂。”于是,《英歌》確定了創作方向,凝練呈現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捌筮^海的潮汕人,不管漂泊得多遠,心中始終懷著對家鄉深深的眷戀。這種對家的向往,對國之熱愛,在無數日夜支撐起游子們的精神世界,是他們勇敢面對生活,勇往直前的精神信念?!?/p>
《英歌》講述當代青年陳心遠的一場奇幻之旅,在漫天硝煙中,他明了父親懷抱的家國大義,幫助母親了卻心愿。劇中父親陳文耀、母親林巧兒,是無數中國人的縮影,展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民族氣概?!啊队⒏琛匪茉炝艘粋€英雄的世界,他們穿著鎧甲,戴著翎子,佩著靠旗,在家國危亡之際挺身而出。當他們褪去臉譜、鎧甲后,都是一個個生活在我們身邊普通的凡人?!卞X鑫說。
三江出海,一紙歸潮。《英歌》以三封僑批作為線索,配合潮語朗誦,串聯起“入境”“抉擇”“歸潮”三個主題。在戲劇結構上,這部舞劇并沒有遵循傳統的線性敘事,而是通過演員肢體構成多維度、多場景敘事?!拔枧_上,我們采用了三重門的裝置,它們既是時空之門,又是家門,更是心門?!蓖跛妓急硎荆跋M^眾在觀劇過程中能夠將這些記憶碎片、情感碎片、敘事碎片以及藝術表達碎片,一片一片地拼成自己理解的樣子。”
非遺元素:守正與活化
藍麒麟凌空起舞、“出花園”翩若驚鴻、“鐵枝木偶”騰挪翻飛……在“中華戰舞”鏗鏘剛直的身姿步法中,觀眾與非遺一同“入夢”。在小紅書平臺上,《英歌》中的民俗文化元素成為劇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出花園”的坎肩化用潮州剪紙、珠繡;眾神服飾引入潮劇的盔帽和大靠,還有嵌瓷、潮繡的影子;“鐵枝木偶”舞段配樂是潮州音樂《畫眉跳架》……
民俗文化元素與現代舞臺藝術融合創新,展現了豐富多面的中華文化。“在舞臺上呈現的東西,曾經真實地存在過,許多非遺傳承今天仍浸潤著潮汕人的日常生活?!彼囆g總監史前進說,《英歌》將現代和過去乃至未來打通,“在了解嶺南文化、中華文化的淵源之后,讓我們更加厚積薄發、珍惜當下,堅持把我們的文化根脈和民族精神傳承好、發揚好。”
“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狈b設計陽東霖介紹,通過傳統元素意象化、風格化的處理,結合現代設計語匯,以特殊的裝飾線條、均衡布局的色塊、變異概括的圖案來重新構建一套屬于舞劇《英歌》獨有的中式美學,“描繪一幅熱血英雄群像?!贝送猓魳反罅坎捎贸鄙谴箬尮?、二弦等樂器;潮汕木雕的精美花紋、油紙燈籠的竹編骨架等,被轉化為動態影像,成為舞臺視覺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的舞臺設計、藝術創作和情感表達,使傳統民間藝術在舞臺上得以重新定義和升華。
“走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你都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這種依戀和情感,是融入到骨血當中的。”深厚的親情與強烈的文化認同交織出的信念,是錢鑫與王思思,以及眾多《英歌》主創人員藝術創作的源泉與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