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 本文摘編自中信出版社書籍
《源代碼》比爾·蓋茨 著
責編| 柒排版| 拾零
第8922篇深度好文:5139字 | 13 分鐘閱讀
他是科技天才,憑借出眾的編程天賦開創了微軟帝國;他是商業巨擘,引領了計算機行業的變革;他是世界首富,累積起令人驚嘆的財富;他還是慈善家,為全球醫療、教育、環境問題慷慨投入 ……
這就是大眾眼中的比爾·蓋茨,彷佛生來就帶有光環,輕易改變世界。
比爾·蓋茨二十歲出頭就進入了公眾視野,但他此前的生活鮮為人知。他的人生真的一帆風順嗎?他是否一直是班上的優等生、家長眼中的好孩子?他是否也有過對未來道路的糾結、對個人處境的迷茫?
比爾·蓋茨自己回憶道:“多年來,我經常被問及成長經歷、我在哈佛大學的時光,以及后來又是如何與他人共同創辦公司的。這些問題讓我意識到,人們或許會對我的人生歷程,以及我成長中的影響因素感興趣。”
于是,他親筆撰寫了一本回憶錄,這也是首部關于他的個人傳記——《源代碼》。翻閱這本書,或許可以帶你了解他的真實成長歷程。
不同于以往的商業發展視角,無光對微軟成就的宏大陳詞,這本書回歸了比爾·蓋茨的最初。展示了那個需要靠幽默搞笑獲得認同的孩子、那個遭遇了好友親人遽然離世的少年、那個廢寢忘食進行編程嘗試的青年,如何成長為今天的比爾·蓋茨。
如果你也好奇這樣一位人物背后的故事,不妨聽聽他的親述。
一、家庭教育:
蓋茨背后的力量
蓋茨出生于氛圍良好的家庭,父母長輩注重對孩子的培養,為蓋茨提供了多種機會與資源。父母的教育熏陶+蓋茨的天賦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蓋茨。
1955年10月28日,比爾·蓋茨出生,在家里的三個孩子中排行老二。還是小嬰兒的時候,蓋茨就有個綽號,叫“樂呵小子”,因為他總是咧著大嘴笑呵呵的,精力過剩,喜歡搖擺晃動。
二年級學年結束后,比爾·蓋茨經歷了第一次盛大假期。
母親為姐弟倆準備了一份旅行日志,供他們記錄所見所聞,力求讓他們借助每天記下的日志條目,學到有關地理學、地質學、經濟學、歷史學和數學方面的知識,并且在好奇地觀察周遭事物的過程中領略專注的藝術。
蓋茨對大多數社交活動都缺乏興趣,母親希望他變得更活絡一些,為他安排了眾多活動。
8歲時,蓋茨加入了幼子童子軍144軍團,每年參與體能訓練。蓋茨的父母還經常在家里舉辦社交聚會和晚宴,為蓋茨與優秀人士接觸的機會,從小培養為人處世之道。
大約9歲的比爾·蓋茨比同齡人更早地迎來了自己的叛逆期,他不聽從父母的管教,與父母時時爆發爭吵。在這一時期,父母選擇了理解和接納他,甚至帶全家去做心理咨詢,幫助解決家庭問題。
1962年,世博會在西雅圖舉辦,比爾·蓋茨的父母帶他去了一次又一次,足跡遍及每一座展館。
這次世博會的技術樂觀主義夢想必定影響了蓋茨。在那個可塑性極強的年紀,他接收到的信息十分明確:我們要探索太空、終結疾病,要讓旅行變得更便捷。
蓋茨的童年家庭氛圍與父母教育方式極大地影響與塑造了他。蓋茨的父親是一名優秀律師,母親則投身于志愿活動,后來成為了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成員。
父母身邊的朋友也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人才。從他們身上,蓋茨耳濡目染了各種法律、商業、經濟等領域的專業知識。
外祖母則像是蓋茨家孩子的第三個家長,接他們放學,為他們買書,從游戲中傳授給蓋茨屢敗屢戰、學會動腦的價值觀。
二、校園風云:
蓋茨如何逆襲領航?
學生時代的比爾·蓋茨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甚至讓他的父母、老師頗為憂心。他不斷探索,一次次試探自己的定位,最終明確了自己的方向。
小學時,蓋茨第一次發覺了自己的數學天賦。對他來說,數學很簡單,甚至很有趣。各類復雜問題,都有答案可尋,只要他動腦尋找答案,就有可能找到。
伴隨自信而來的還有一種感覺:蓋茨認為隔在大人與他之間的智力屏障已經徹底崩塌。
生活上,他不再愿意聽父母的話,時時爆發爭吵;學習上,對于他覺得“無趣”的科目,幾乎一點兒都不努力。
父母帶蓋茨看了心理醫生,在其開導下,蓋茨發現與其浪費精力跟父母對著干,不如更多地專注于獲取那些將來踏入社會時能用得上的技能。
讀五年級時,蓋茨轉到了勞雷爾赫斯特小學。來到新環境感到迷茫不安的蓋茨,希望通過幽默確認自己的定位,這一定位也貫穿了他未來很長一段的學生生活。
他假裝不在乎學業;當他認真投入地做某件事情時,會把努力藏在幽默背后。因此,蓋茨的成績好壞參半,他的態度也依科目而定,時好時壞。
1967年,蓋茨來到了湖濱中學。升入八年級后,蓋茨注意到肯特·埃文斯,他們很快就成了至交好友。
比爾·蓋茨是那種不管玩什么游戲都想贏的孩子,然而除了獲勝,他并未思考過人生的長期方向。肯特想得更遠,他的雄心壯志也激發了蓋茨的遠大抱負。
1969年,蓋茨作為數學成績突出的低年級學生,也被允許參加了四州聯考數學競賽。他的表現十分優異,分數幾乎高過了學校數學隊的所有人。
有生以來第一次,蓋茨打算全身心地投入學業,轉變自己“搞笑大王”的定位。
1973年,蓋茨升入了哈佛大學。起初,他就像進入糖果店的孩子,只覺目眩神迷;之后,卻逐漸變得迷茫。
在哈佛大學,每個人高中時都是班級里的尖子生,每個人都奮力要成為最優秀的學生。蓋茨意識到盡管自己有點兒天賦,但有人遠比他厲害。
這一事實迫使蓋茨重新思考對自己的定位,“我能干點兒什么呢?”他逐漸接受以計算機為職業的這個想法,決定從數學轉向計算機專業。
三、愛好培養:
代碼世界的逐夢起點
從八年級第一次接觸計算機起,比爾·蓋茨迷上了編程,迷上了數字的秩序與規則,還結識了同好好友。對編程的愛好與追求成為他未來事業的核心驅動力。
比爾·蓋茨八年級時,湖濱中學接入了一臺計算機。學生們借助學校的終端機就能編寫自己的計算機程序。比爾·蓋茨很快迷上了編程。
以此為起點,他編寫出了自己的第一個計算機程序——一個井字棋游戲。在計算機房,蓋茨還結識了正讀高中二年級的保羅、里克,四人成為了有著共同愛好的好友。
當時計算機的使用費用高昂,湖濱中學難以負擔起蓋茨他們不斷累積的上機費。1968年,計算中心公司創立,蓋茨為其取了個綽號——“C的立方”。
聯合創始人(也是湖濱中學的一位家長)提出,如果蓋茨他們能去公司幫忙,就能無償使用其新型計算機。
那段時間,蓋茨在“C的立方”往往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他甚至在晚上偷偷離家去使用計算機,只為了在機會消失前盡可能地多攫取一些。這段免費上機的時間,塑造了蓋茨未來幾十年的工作風格。
“C的立方”倒閉后,1970年,校方聯系上了信息科學公司。信息科學公司的一個客戶希望將公司的薪酬管理系統自動化,請蓋茨四人為其編寫這個程序。
蓋茨他們晝夜不停地工作,經過9個月的努力,終于完成了這項被稱為“PAYROL”薪酬管理系統。這是蓋茨完成的第一個軟件產品,這證明了“我們可以創造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蓋茨上高中時,湖濱中學決定與附近的一所女校合并,整合兩所學校的課程安排成為了棘手的任務。蓋茨和肯特決定介入,試圖編寫一個排課程序。
5月,肯特登山意外去世。蓋茨希望用編程扛過這悲痛的階段,完成兩人最后的工作。他對保羅說:“我需要幫助,你想跟我一起做這個項目嗎?”
在暑假的一個月里,他和保羅就住在計算機房,連軸轉地工作。最后,排課程序完成了,新學期它運行得十分順暢,隨后幾年一直被湖濱中學使用。
四、創業探索:
蓋茨怎樣步步“棋”贏?
從交通流量計數器創業項目,到為首臺個人計算機編寫BASIC解釋器,再到對發電業務計算機化,最后創立微軟、逐漸壯大。
蓋茨在創業過程中把握機遇、調整方向,孤注一擲地投入到當時甚至根本沒有的行業——軟件——中來。
在當時,主要使用計數箱來收集交通流量數據,依靠人工將其輸入計算機。
英特爾8008芯片誕生后,蓋茨他們發現,可以用一臺基于8008芯片的計算機來替代手動清點和數據輸入工作;只需要使用磁帶讀取裝置及軟件,這臺機器便能將穿孔轉化為可處理的數字化數據。
這就是蓋茨他們的交通流量計數器創業項目“Traf-O-Data”。在這一創業過程中,蓋茨也逐漸看到了制造硬件的風險和難點。
20世紀70年代,英特爾開發出8008芯片,將計算機大多數的計算裝置——“電腦”——集成到了一個硅芯片上。
英特爾的微處理器產生了巨大影響,將會推動數字革命,為我們帶來個人計算機和智能手機。微處理器的發明成為蓋茨職業生涯中意義最重大的事件,沒有它,微軟公司不會存在。
蓋茨17歲時,邦納維爾電力管理局正在對其發電業務進行計算機化改造。因為預算超支和工期延誤,他們在全美四處招募會用PDP–10的專業人士,輾轉找到了蓋茨。在這期間,從一些頂尖程序員身上,蓋茨不僅學到了如何編寫更好的代碼,還習得了關于自我認知的重要一課。
1974年,蓋茨和保羅的創業方向轉移到了軟件上。在這個領域,他們有優勢,甚至可以引領方向。
1975年1月號的《大眾電子》報道了首臺個人計算機,即微型儀器和遙測系統公司(MITS)推出的牛郎星8800計算機。
蓋茨與保羅發現了機會,在有限的幾周時間內瘋狂編寫代碼,趕在他人前面為牛郎星計算機設計了一款專用的BASIC解釋器,并成功向MITS展示。
第一臺個人計算機編寫的第一個程序就此誕生了。
蓋茨和保羅認為需要給他們的合伙公司起個名字。之前,他們一直自稱為Traf-O-Data公司。保羅想出了一個新點子:既然我們為“微”型計算機編寫“軟”件,何不將這兩個詞合起來呢?于是他們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微軟。
在微軟創立初期,蓋茨他們組建起了一支最強戰隊:保羅負責收集最新的技術新聞和數據,并將其處理消化為有益于微-軟發展壯大的點子;里克負責全力以赴地攻關具體任務,有條不紊地搞定每一步;蓋茨則是那個規劃戰略和前景的人。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軟件應當是免費的。但是,蓋茨和保羅堅信,隨著個人計算機變得越來越便宜、走入大小企業和千家萬戶,對高質量軟件近乎無窮無盡的需求將隨之產生。
有朝一日,如果一切如他們所愿,微軟將成為一家“軟件工廠”,提供多種多樣的產品。
那時候,如果有人問蓋茨他們的目標是什么,他或許會詳盡描述這個軟件工廠的愿景,也可能只是簡單地說上一句:我們希望讓自己的軟件運行于全球每一臺個人計算機上。
1978年微軟早期員工集體照(蓋茨位于第一排左1)
微軟對MITS公司依賴嚴重,將BASIC獨家授權給MITS,意味著每次為這個源代碼找到一家新客戶,合同都必須經過它的審批,收益也需要平分。
1976年,兩家公司的矛盾日益凸顯,微軟希望逐漸擺脫對MITS的依賴。
1977年,微軟與MITS的糾紛被移交仲裁,仲裁員解除了MITS對8080 BASIC的獨占授權,明確指出微軟享有源代碼的所有權。
1977年,蓋茨給哈佛大學寫了一封信,說明了微軟的創辦以及自己休學的請求,希望能全身心投入到微軟的創業中。
年底,康懋達PET、蘋果II和睿俠TRS-80開始進入學校、辦公室和家庭,幾年內,用戶便多達數十萬人。
被稱為“1977年三巨頭”的這三款計算機將個人計算機革命引入了主流社會,在“三巨頭”的每一臺計算機上,都安裝著一版微軟根據其制造商的要求度身定制的BASIC。
微軟不再依賴MITS,也民主決定將公司搬至西雅圖,開啟騰飛發展的階段。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