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之后,中國在經濟和科技方面取得了更多的進步,甚至可以和美國掰一掰手腕,不僅如此,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地位也在穩(wěn)步提升,作為亞洲地區(qū)的核心力量也越來越穩(wěn)固。
近期,中國與美國在各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較量,臺海地區(qū)雞犬相聞的軍事演習,以及現在互不相讓的關稅戰(zhàn),甚至是對中東地區(qū)局勢的把控,完全是真實實力的彰顯,所以很多國家都不得不選擇重視中國。
當然也有國家例外,那就是韓國,從文化到制度,韓國似乎一直自視甚高,親自來到中國的韓國教授對此曾直言,放眼整個世界,或許只有韓國瞧不起中國,殊不知中國早已經看不到韓國了。
早年的歷史要素
韓國的這種盲目自信并非一時興起,而是由一定的歷史因素決定的,也就是說,韓國對我國瞧不起是由來已久,只要對雙方歷史進行一定了解就可以知道,這種瞧不起并不是一種自信,反而是自卑的表現,也是對本國歷史的不承認和抹殺。
因為在歷史上中國的影響力很大,尤其是進入封建社會之后,伴隨著不斷發(fā)展進步,已經直接輻射到了周邊的國家和地區(qū),朝鮮半島作為當時我國的鄰居,早從古代開始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簡單來說,無論是經濟制度還是思想文化,韓國都帶有一種明顯的儒家文化色彩,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伴隨著朝鮮戰(zhàn)爭的結束,出現了韓國與朝鮮南北分治的現象,當時的韓國雖然已經獨立,但實際上卻受到了美國的支配和控制,自然站在美國的統一陣營,一直與我國保持敵對關系,此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韓之間真可謂一波三折。
一直到1992年,中國與韓國的關系才出現了明顯改善,但到了近期,這個國家似乎又表現出了十分盲目的自信,自認為脫離朝鮮之后,本國社會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所以就目空一切,尤其瞧不起中國。
畢竟因為歷史的關系,世界上普遍都認為早期韓國各方面的發(fā)展都是由中國帶動,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從中國借鑒而來的,所以在韓國眼中,中國包括一切中國元素都變成了十分敏感的存在。
例如單方面宣布某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是由韓國開始的,像是被我國稱之為至圣先師的孔子,我國的傳統端午節(jié),春節(jié)等。
這些現象多少有些無理取鬧,因為韓國在高調宣布這些東西都屬于自己的同時,又開始消除韓國范圍內的漢化現象。
以文字為例,歷史上的朝鮮半島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只有本民族語言,卻沒有文字的,這十分不利于文化的傳播與保存,一直到公元三世紀左右,因為漢字的傳入,當地居民不得不采用漢字進行書寫,并且通過這種來自中國的字體,才體現了韓國當時社會的階級。
漢字在剛傳入韓國的時候,被視為一種十分高級的字體,并不是所有人全都能有資格學習,只有少數的士大夫階層才能掌握,而底層的人民大都是文盲。
后來又因為漢字與韓語的發(fā)音存在一定差別,所以用本國語言又用漢字的發(fā)音十分不便,在其統治階級的支持之下,韓國最終于1446年才創(chuàng)造了其最早的發(fā)音文字,只可惜就連這種文字,也是在漢字的基礎上調音而來,這才有了如今的基礎韓文。
隨后這種全新的語言文字開始在韓國民間普及,但對于當時的韓國高級官員來說,漢字依然是他們的正統,甚至一直到19世紀末,朝鮮的官方文字依然是漢字,漢語言依然與國語文學并列,直到今天,依然有一部分韓國人認識漢字。
或許是不肯承認這種對外學習的現象,但又無法切斷內在的聯系,所以韓國方面干脆高調宣布,漢字是由韓國興起并發(fā)展的,但很快又把首都漢城改為首爾,這種做法只不過是欲蓋彌彰,一些內在的聯系依然存在,至今韓國的國旗依然是我國的太極圖。
韓國的對抗情緒
韓國之所以后來瞧不起我國,主要是因為受近代發(fā)展影響的科技落后現象,另外還有對歷史的不服氣,因為韓國不肯承認對我國的學習與借鑒,所以早從1948年開始就想盡一切辦法排除國內的中國因素。
例如當時韓國頒布了韓文專用法案,明確規(guī)定禁止公開使用漢字,學校也不再公開授課,這樣的鐵手腕直接導致韓國人民對漢字的認識率急速下降,甚至在學習和研究之中出現了斷層。
其次就是搶注文化遺產,這種操作是其驅漢化的重要活動和表現,甚至倒反天罡,直接認為漢字是韓國人民居住中國后帶給中國的產物,這其實就是一些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既然是從韓國傳出,為何要想盡一切辦法擺脫這種文化符號?
不僅如此,連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中醫(yī)藥都成為韓國的申遺目標,連中國的渾天儀也被印在了韓國的鈔票上,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例如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寫下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在韓國人眼里都成了韓國籍,連漢服也在其申遺的范圍內。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韓國民族的排他性,其不肯承認歷史,尤其是那段成為我國附屬國的歷史,所以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對各種文化層面的搶注,其實就是情緒宣泄的表現。
近代以來,韓國民族屢次受到日本侵略,美蘇冷戰(zhàn)的夾縫之中又難求生存,這對于韓國人民來說是一種羞辱,也正是這種屈辱才帶給了韓國民族性的沖動,伴隨西方價值觀的涌入,才有了如今這樣帶有矛盾性質的表現。
一直到上個世紀后半期,韓國經濟開始發(fā)力,一舉進入了中等發(fā)達國家行列,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韓國的自我意識再度高漲,一種唯我獨尊的情緒開始出現,這種情緒會導致極端的文化心態(tài),以至于將更多的他國文化據為己有。
在這種情況下,一種盲目且不符合常理的自信油然而生,直到有一位韓國教授親身來到中國,目睹了中國近些年的變化與發(fā)展,對其造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也徹底改變了其以往成就的觀點,再結合當今的局勢分析,這位韓國教授終于有了全新的認識。
世界上只有韓國一個國家瞧不起中國,而對于中國來說,根本就看不到韓國這樣的存在。
中韓科技的發(fā)展
早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就進入了迅猛發(fā)展的全新階段,最顯著的一個特征就是結構性轉變,從高能耗,高資源消耗逐漸轉變?yōu)楣?jié)能,節(jié)省資源和高附加值的結構類型。
對于韓國而言,勞動力密集型產業(yè)正在逐步消失,但是改變產業(yè)結構的新技術還尚未成型,其實大多數的亞洲工業(yè)化國家都是如此,新興技術力量的競爭是必然趨勢。
而我國在這一時期早已經制定了長遠的科技發(fā)展目標,例如在各個精確科技領域創(chuàng)新政策的實施,以及多方面工業(yè)化的追趕超越,大致創(chuàng)造了80萬個全新的工作崗位,隨著各方面的迭代和升級,韓國的趕超已經成了必然的趨勢。
相比之下,中國政府也開始增加對科技研發(fā)方面的經費投入,比例上也逐漸與韓國接近。
除此之外,更加需要引起韓國重視的是強大的軍事實力,對于韓國來說,無論是可以輕易到達太平洋的航母艦隊集群,還是可以實現14000km超遠距離精確打擊的東風導彈,都足以被稱之為心腹大患。
因為就目前韓國的軍事實力而言,根本無法攔截這種最先進的軍事打擊,其所能依靠的,只是美軍所部署的一些防御性措施,可無論是薩德系統,還是帶有打擊能力的提風導彈系統,根本對中國難以構成任何威脅。
盡管近期韓國一直在與美國的合作之中尋求自己的軍事自主權,但起步的時間太晚,如果在中美大國博弈,關稅戰(zhàn)互不相讓的世界大環(huán)境下,韓國依然瞧不起中國,那就有些太過自欺欺人了。
當前的韓國對于中國而言已經完全無足輕重,在與美國處于對峙局面的狀態(tài)下,韓國根本就不值一提,甚至說中國根本就不在乎,一旦局面有什么突發(fā)性變化,韓國也只會被順手收拾,根本無傷大雅。
參考文獻
[1]崔惠玲,樸壯彬.韓國語言政策的演變及價值取向研究[J].韓國研究論叢,2022,(02):151-159+209.
[2]崔道偉.透視韓國“去漢化”現象[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12(09):137-139.
[3]趙婭麗.中等強國身份定位與外交政策的關系研究[D].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2024.DOI:10.27303/d.cnki.gshgs.2024.00002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