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插混(PHEV)與增程(EREV)看似都是「可油可電」的混合動力,卻走出了完全相反的市場軌跡:
- 插混:在 10-20 萬主流市場風生水起(如比亞迪秦 PLUS DM-i 月銷 4 萬 +),但沖擊 30 萬以上高端市場時屢屢碰壁;
- 增程:靠理想、問界等品牌在 30-50 萬市場站穩腳跟,卻在 10 萬級低端市場難覓蹤跡。這種「冰火兩重天」的背后,藏著技術邏輯與用戶需求的深度博弈。
插混的核心是「發動機 + 電機 + 變速箱」的并聯結構,發動機可直接驅動車輪,典型如比亞迪 DM-i、豐田 THS:
- 優勢:虧電狀態下仍能靠發動機輸出動力,油耗低(秦 PLUS DM-i 虧電油耗 3.8L/100km),適合中小電池(10-20kWh),成本可控;
- 劣勢:發動機介入時不可避免產生震動 / 噪音(尤其急加速),電機功率受限(主流插混電機峰值功率多在 150kW 以下),難以支撐高端用戶對「純電級平順」的需求。高端市場痛點:花 30 萬買插混,卻在高速超車時聽到發動機「嘶吼」,這種「油車殘留感」讓豪華用戶難以接受。
增程本質是「發電機 + 大電池 + 電機」的串聯結構,發動機只發電不驅動,典型如理想、問界:
- 優勢:全程電機驅動,動力平順性媲美純電(理想 L7 零百加速 5.3 秒),可搭載大電池(40-60kWh)實現長純電續航(理想 L8 純電續航達 212km);
- 劣勢:發動機不參與驅動,高速巡航時效率偏低(增程器最佳工況在中低速),且大電池推高成本(僅電池成本就比同級別插混貴 2-3 萬元)。低端市場痛點:10 萬級用戶算得精 —— 為長純電續航多花 3 萬,夠加 10 年油了,性價比不劃算。
- 硬件成本高:為兼顧油電驅動,插混需要多速變速箱(如比亞迪 DM-i 1.5T 專用變速箱)、復雜電控系統,30 萬級插混車型硬件成本比同平臺純電版高 15%;
- 體驗溢價難:即便堆料(如奔馳 GLE 插混版配空氣懸架),用戶仍會對比同價位純電車型(如蔚來 ES6 的換電便利、小鵬 G9 的超充速度),發現插混的「可油可電」在高端場景成了「兩邊都不極致」。案例:大眾途銳插混版(售價 67.98 萬)年銷量不足 5000 輛,僅為同價位理想 L8 的 1/20。
- 電池占比過高:增程車純電續航要實用(至少 100km),需配備 20kWh 以上電池(10 萬級車型電池成本占比超 30%),而插混 100km 續航僅需 12kWh;
- 規模效應缺失:低端市場用戶對價格敏感(10 萬級車型每漲 1000 元銷量掉 2%),增程車即便砍掉所有豪華配置,僅電池 + 增程器成本就難下探到 8 萬元以內。嘗試失敗案例:零跑曾計劃推出 12 萬級增程車型,最終因電池成本超預算 30%,被迫改為插混方案。
1. 高端用戶:為「無短板體驗」買單,拒絕「折中方案」
- 核心訴求:30 萬以上用戶追求「全域完美」—— 城市通勤要純電靜謐,長途自駕要續航無憂,偶爾激烈駕駛要動力澎湃。增程的「純電驅動 + 大電池」恰好滿足:理想 L 系列用戶中,62% 擁有過 BBA 燃油車,他們直言「買增程就是為了告別發動機噪音」。
- 插混短板:即便技術領先如比亞迪 DM-p(零百加速 4.3 秒),高速 120km/h 再加速時,發動機介入的頓挫感仍會讓高端用戶皺眉 —— 他們寧可為純電的續航焦慮妥協,也不愿接受「不純粹」的動力體驗。
- 核心訴求:10 萬級用戶更在意「每公里成本」—— 插混日常純電通勤(50km 續航足夠上下班),虧電油耗比燃油車低 50%,購車成本還比增程低 3 萬 +。五菱星辰插混版用戶調研顯示,78% 車主年均行駛里程<1.5 萬公里,純電續航超過 80km 對他們來說是「無用配置」。
- 增程雞肋:長純電續航帶來的「充電頻率降低」,在 10 萬級用戶眼中不如「購車便宜 3 萬」實在 —— 他們更愿意把省下來的錢用于加油,而非為「偶爾的長途自駕」提前買單。
- 比亞迪、吉利等品牌在 10-20 萬市場建立絕對優勢(插混車型占品牌銷量 60% 以上),但沖擊高端時選擇「插混 + 純電雙路線」:比亞迪仰望 U8 用增程架構(滿足百萬級用戶對平順性的苛求),而騰勢 N7 堅持純電,避免插混在高端市場的「身份尷尬」。
- 理想明確表示「不做 25 萬以下車型」,問界 M5 增程版起售價 25.98 萬,聚焦「6 座 / 7 座 + 長續航」的家庭場景。他們深知:低端市場已有插混牢牢把控,增程若強行下探,只會陷入「成本高 - 配置低 - 口碑差」的惡性循環。
插混與增程的市場分化,本質是「技術特性」與「人性需求」的精準匹配:
- 插混像「實用主義者」:用最小成本解決「省油 + 無續航焦慮」,適合預算有限、追求性價比的用戶;
- 增程像「體驗至上者」:為「純電級享受」買單,哪怕多花成本,也要讓用戶告別發動機的「存在感」。
正如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所言:「不是增程比插混高級,而是不同價格帶的用戶,對『電動車該有的樣子』定義不同。」當車企放下「技術高低」的執念,專注于「用戶真正需要什么」,才能在這場「混動雙雄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