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南京河西CBD上班的白領朱先生向記者吐槽,早上和同事一起購買的同款瑞幸咖啡竟然差了6元,并且兩位咖啡搭子從來價格就不同,最可氣的是自己還購買了瑞幸的“咖啡自由卡”,但自己每次都比同事貴個兩三元,后來更離譜一杯貴了六元。
開始還想是不是由于優惠券造成不同,緊接著朱先生請求同事配合自己再買一杯,心想這次應該一樣了吧?不料還是差4元。
朱先生緊接著找了幾個同事,打開手機端的瑞幸小程序,發現每個人的價格都不同。以“大西瓜生椰冷萃”為例,最便宜的10.9元,最貴的16.8元。
記者以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向瑞幸咖啡的店員求證,店員回答:“系統推給每個人的優惠券都不一樣,我們也沒辦法”。
隨后,記者就這一情況電話問詢瑞幸客服,得到的回復也是系統會不定時發放優惠券,當問及為何朱先生沒有收到同樣優惠券的時候,瑞幸答復發放人群不同,每個人是不一樣的。至于購買“咖啡自由卡”后單杯咖啡竟然比不用自由卡反而貴了1-2元的情況,瑞幸客服解釋說是他們的優惠券優惠力度更大。
記者隨機又采訪了一位剛從瑞幸買完咖啡的王女士,王女士介紹:“我很早之前就發現自己點的咖啡價格比別人貴,所以開了兩個號,小號能喝到9.9元的生椰拿鐵,而大號卻要13.9元。”
記者在小紅書搜索“瑞幸殺熟”的關鍵詞,能看到大量網友們的“吐槽”。數百篇筆記,主題基本一樣:大都是瑞幸先低后高,買的多了后單價反而變高。
多數人不是糾結咖啡價格高低,而是瑞幸的做法讓長期客戶有被當韭菜的感覺,這是他們不能理解的。
律師:若非針對新用戶則存在“殺熟”情形
如何維權?
廣東省消委會法律顧問朱永平表示,假如是針對新老用戶,在未變更商品原始標價的情況下給新用戶發放優惠券,使新用戶在最終支付更低價格的情況下消費在法律上可行,不屬于大數據“殺熟”。“假如是非針對新用戶,而是根據不同用戶的消費習慣、消費次數實行價格差異、規則差異,我認為這是屬于‘殺熟’情形。”朱永平如此表示。
廣東的林昭潤律師表示,如經營者價格調整是基于差異性標準或算法,消費者不重新下單不可能獲知有更低的價格,其認為所享受的價格理應與其他任何消費者均一致,價格知情權是存在缺陷的;同時,相同的交易環境及交易條件下,不特定的消費者被經營者差異化定價,也可能侵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朱永平律師表示,“殺熟”行為本質上是經營者濫用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消費者遭遇大數據“殺熟”時,可以與平臺進行協商解決,收集對方進行數據殺熟的證據,如截圖、電話錄音等;也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或者消費者保護協會舉報或反映。
新民晚報(xmwb1929)綜合揚子晚報、廣州日報
編輯:李爭
編審:戴慧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