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社最近報道,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議員亞歷山大·杜賓斯基稱,美國已向烏克蘭發出關于俄烏停火協議以及美烏礦產協議簽署期限的最后通牒,要求烏總統澤連斯基必須在5月1日前同意所提條件。值得注意的是,杜賓斯基被控叛國罪,目前處于審前羈押狀態。
此前,美國《華爾街日報》也曾報道,美國希望基輔方面做出讓步,包括放棄加入北約,以此來解決烏克蘭危機。甚至,華盛頓可能承認克里米亞為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并提議將扎波羅熱核電站控制權移交給美方。杜賓斯基還指出,澤連斯基必須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做出所有決定,并在5月1日前同意俄羅斯的停戰條件,其中一項就是澤連斯基辭職。
特朗普(資料圖)
這道“最后通牒”的出現并非偶然。自特朗普2024年連任以來,美國國內政治壓力劇增。共和黨內部對華強硬派不斷施壓,要求將外交資源向亞太地區傾斜。同時,最新民調顯示,僅有22%的美國人支持繼續援烏,高達78%的民眾主張和平解決俄烏沖突。國會多次推遲對烏軍事援助撥款,白宮急需通過“快速解決沖突”來轉移國內對經濟問題的關注。美國推動的“礦產協議”,更是暴露了其真實意圖。通過控制烏克蘭的鋰、稀土等戰略資源,美國既能削弱俄羅斯的經濟基礎,又能為自身高科技產業提供供應鏈保障,這與特朗普的“交易主義”外交理念高度契合。
對于澤連斯基政府而言,這道“最后通牒”無疑將其推向了兩難的深淵。若屈從美國的要求,烏克蘭可能面臨割讓主權、犧牲國家利益的巨大風險;但如果強硬拒絕,失去美國的核心援助后,烏克蘭前線部隊將陷入彈藥短缺、裝備滯后的困境,在戰場上更加被動挨打。這一事件也徹底撕開了美烏同盟的偽裝,美國所謂的“堅定支持”,始終是以自身利益為首要考量,地緣博弈的邏輯遠遠超過了所謂的盟友情誼。截至目前,美烏雙方都對此事保持沉默。
特朗普(資料圖)
與此同時,美國內部也出現了一些令人關注的事件。4月22日,美聯社等多家媒體報道,美國眾議院的布賴恩訪問烏克蘭時,不僅前往烏軍前線,還使用烏軍大炮朝著俄軍方向開火,并在炮彈上寫下“送給普京,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第一選區”等內容,之后他還在網上公開了相關視頻。這一荒唐舉動引發了美國各界的強烈不滿與抨擊,人們紛紛譴責布賴恩“闖下大禍”,因為作為官方人員,他向“美國并沒有宣戰的國家”開火,極有可能將美國推向與俄發生直接沖突的危險境地。令人意外的是,對于布賴恩的這一行為,白宮與特朗普都沒有做出任何回應,均處于“失聲狀態”。布賴恩與特朗普同為共和黨人,而賓州是美國重要的搖擺州之一,布賴恩此舉很可能是為了“作秀”,以吸引選民支持。
在這樣緊張的局勢下,俄烏雙方的態度也出現了一些變化。普京在4月22日首次表示,俄方對任何和平倡議都持開放態度,并期待烏方也采取同樣的立場,這意味著普京愿意與烏克蘭進行雙邊會談。這是俄烏沖突發生三年多以來,普京首次釋放出這樣的信號。過去,俄烏會談大多是在第三方的斡旋和主持下進行,雙邊會談極為罕見。如果俄烏進行雙邊會談且不帶美國參與,白宮將面臨“無法上桌”的局面,這對于一直想在俄烏沖突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美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澤連斯基(資料圖)
澤連斯基也在4月22日表示,烏克蘭愿意以“任何形式”與俄羅斯進行談判,但提出了兩個前提條件:一是俄烏雙方在前線停止戰斗;二是烏克蘭“永遠不會承認被占領土屬于俄羅斯”。這表明烏克蘭雖然松口愿意談判,但在領土問題上的態度依舊強硬。此外,澤連斯基透露,烏克蘭代表團將于4月23日在倫敦與英國、法國和美國代表展開工作,推動實現“無條件停火”,并在此基礎上尋求真正和持久的和平。澤連斯基試圖通過此舉,借助美英法等國的力量向俄羅斯施壓,從而增加自己在談判中的底氣和籌碼。
然而,從美歐政府當前發布的消息來看,烏克蘭的前景并不樂觀。美國提出的停火提案,也讓俄羅斯難以接受。在提案中,美國提出在烏克蘭部署以英法為主的歐洲維和部隊,以及一支非北約軍事力量,負責監督長達1000公里的前線非軍事區停火。而俄羅斯此前一直明確表示,不會接受北約國家在烏克蘭駐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