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強度沖擊著人類社會。極端天氣事件如暴雨洪澇肆虐城市鄉村,洪水漫灌、農田被淹、家園盡毀;干旱高溫炙烤大地,河流斷流、土地龜裂、糧食減產;臺風颶風裹挾狂風暴雨登陸沿海,基礎設施損毀;山火在干燥森林中瘋狂蔓延,吞噬萬物、釋放濃煙,將天空染成末日般的橙紅色。這些極端天氣不僅帶來巨額經濟損失,更導致無數人失去生命與家園,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今年4月23日,“2025未來地球:科學與應用大會”在學術界與公眾對氣候變化高度關注的氛圍中正式開幕。這場由“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主辦,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未來地球計劃”全球秘書中心(中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等單位承辦的大會,聚焦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動態與應對策略。
在大會開幕式上,世界氣象組織主席阿卜杜拉·艾哈邁德·阿爾曼杜斯對中國氣象系統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中國通過地面站和氣象衛星網絡在強化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基礎設施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多災種預警系統和國家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的成功經驗,為其他會員國落實世界氣象組織決議和倡議提供了典范。這不僅彰顯了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擔當,也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而大會的特邀報告環節,更是將全球氣候變化的緊迫性推向高潮。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興華卓越講席教授陳德亮在題為《復雜的地球系統:韌性和臨界》的報告中,發出振聾發聵的警告:“全球氣候變化發展到一定階段,超過臨界點時會產生很突然的變化,這種變化往往是不可逆的。”這一觀點,為近年來不斷加劇的氣候危機敲響了更為緊迫的警鐘。
陳德亮介紹,地球系統作為科學定義的“復雜系統”,其發展不僅涉及地球科學、地質學、地理學等自然學科對地球本身的研究,更應高度關注人類系統引發的全球變化問題。其中,氣候研究堪稱復雜地球系統研究的典范。面對氣候懷疑論者“全球氣候變暖是個謊言”的論調,陳德亮以科學依據予以有力回擊。他指出,復雜系統存在臨界動力學問題,系統在臨界點附近會呈現鮮明的非線性特征,即突然變化。地球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超過臨界點時,這種突然且不可逆的變化將不可避免。
科學界經嚴謹討論,已將氣候臨界點寫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目前,主流科學界一致認為,隨著全球溫度持續升高,地球氣候系統正不斷逼近臨界點。令人憂心的是,地球氣候系統已知的15個氣候臨界點中,已有9個處于或者接近臨界點狀態,包括亞馬孫雨林、北極海冰、大西洋環流、北方森林、澳大利亞珊瑚礁、格陵蘭島冰原、永久凍土、西南極冰原和東南極冰原等。
這些氣候臨界點的突破,將引發一系列災難性后果。亞馬孫雨林作為“地球之肺”,若突破臨界點,其生態平衡將被打破,大量樹木死亡,碳匯功能減弱,反而釋放大量二氧化碳,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北極海冰消融將改變海洋環流和極地生態系統,導致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城市和島嶼;大西洋環流減弱或停滯,可能引發歐洲和北美地區氣溫驟降,形成新的氣候異常模式;永久凍土解凍會釋放大量甲烷等溫室氣體,形成氣候變化的惡性循環;南北極冰原加速融化,將使海平面大幅上升,眾多沿海城市將被淹沒,數億人面臨流離失所的困境。
若氣候持續惡化,電影《后天》中描繪的“全球氣候在幾天內急轉直下”的恐怖場景或許不再只是科幻想象。極端天氣將更加頻繁和猛烈,風暴、洪水、干旱、熱浪等災害可能同時肆虐全球不同地區,糧食生產將遭受毀滅性打擊,水資源短缺加劇,疾病傳播范圍擴大,人類社會將陷入混亂與危機之中。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人類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
政策制定層面:各國應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核心,制定嚴格的減排目標和行動計劃。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與研發,推動能源結構從化石能源向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轉型。完善氣候政策法規體系,強化對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的監管,引導企業綠色發展。同時,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制定和落實全球氣候治理協議,明確各國責任與義務,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合力。
技術創新領域: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在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技術瓶頸。例如,發展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將工業生產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獲并安全封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升氣象預測和災害預警技術,提高對極端天氣事件的預警準確性和時效性,為人們爭取寶貴的應對時間;推動綠色建筑和智能交通技術創新,降低建筑和交通領域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
公眾意識提升:加強氣候變化科普教育,通過學校教育、媒體宣傳、社區活動等多種形式,普及氣候變化知識,提高公眾對氣候危機的認識和應對能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鼓勵公眾減少能源消耗,踐行低碳出行,如選擇公共交通、騎行或步行;推廣綠色消費理念,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支持環保產品和服務。只有全社會形成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與行動,才能匯聚起強大的力量。
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大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建立更多的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廊道,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韌性。積極推進生態修復工程,如植樹造林、濕地恢復、海洋生態保護等,提升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碳匯功能。
地球氣候系統已處于危險邊緣,9個氣候臨界點的警鐘長鳴。人類必須深刻認識到氣候變化的嚴峻性,摒棄短視與僥幸心理,以堅定的決心、切實的行動和全球的合作,共同應對這一關乎人類未來的重大挑戰,避免《后天》的災難場景在現實中上演,守護我們唯一的地球家園。
消息來源:環球時報4月25日報道《氣候變化有“臨界點”,警惕《后天》成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