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月30日,北平吳宅外人聲鼎沸。130余名中外記者在日偽軍警的嚴密檢查下魚貫而入,每人手中握著一份中英日三語的“吳佩孚講稿”。這份講稿宣稱,吳佩孚將出任偽“綏靖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統領30萬大軍,協助日本“維護和平”。
會場內,空氣凝重,記者們竊竊私語,猜測這位曾經叱咤風云的直系軍閥是否真的要向侵略者低頭。土肥原賢二,日本特務機關長,坐在前排,嘴角掛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
吳佩孚在衛兵簇擁下緩步入場,面容沉靜,目光如炬。他向記者們微微鞠躬,環視全場,然后拿起講稿,似乎要按部就班宣讀。土肥原微微點頭,以為大局已定。
但就在這個時候,吳佩孚突然將講稿擱在一旁,朗聲道:
“余受和平救國會之推薦,組織綏靖委員會,著手建立政府機關,以實現和平。”
話音剛落,他話鋒一轉,聲音鏗鏘:
“然本人認為,要講中日和平,惟有三條件:第一,日本無條件全面撤兵,第二,中華民國保持領土和主權完整,第三,日本以重慶國民政府為全面議和交涉對象!”
全場鴉雀無聲,隨即轟動四起。吳佩孚一把抓起桌上的“講稿”,厲聲斥道:
“此乃日人炮制之物,本人從未說過如此荒唐之語!”
他將講稿摔在地上,目光直視土肥原,土肥原的笑容凝固了,翻譯官手足無措。吳佩孚轉向自己的秘書叢某,大聲命令:
“將我的話一字一句譯成日語,斷不容更改!”
這場日方精心設計的“就職儀式”,在吳佩孚的擲地有聲中,化為一場震懾人心的抗爭。
吳佩孚的名字,在中國近代史上曾背負沉重的罵名。
袁世凱離去之后,北洋集團發生了大規模的分裂,這就形成了北洋軍閥割據中國的局面,吳佩孚所在的直系軍閥,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統一中國的障礙。
而?吳佩孚?他是直系軍閥的領袖,統領數十萬大軍,管轄數省地盤,權勢一時無兩。
除了分裂中國以外,吳佩孚?也制造了1923年的“二七”慘案,鎮壓工人運動,引發民憤,直接站到了工人的對立面?。
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和?地盤?,吳佩孚?舉兵阻礙北伐,逆歷史潮流而動,成為?社會進步的絆腳石。
客觀來講,吳佩孚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國無法提前完成統一,無法提前積蓄力量,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入侵,間接地導致日本大肆侵華。
而在?1926年的時候,吳佩孚在武昌兵敗,一下子眾叛親離,失去所有本錢,他也只能黯然退出權力中心,吳佩孚后來受四川軍閥楊森邀請,蟄居白帝城,反而?還?過起了賦閑生活。
1932年,吳佩孚返回北平,寓居什錦花園,生活清貧,門庭冷落。此時,日本侵略者對中國虎視眈眈,推行“以華治華”策略,試圖扶植失意政客為傀儡,以對抗親美的蔣介石政權,而?日本駐上海艦隊司令荒城二郎和特務機關長秀藤大佐專程入川拜訪吳佩孚,帶來了令他?無法拒絕?的條件:
日本方面給予他500門山炮、2000挺機槍、10萬支步槍、充足的彈藥被服,以及100萬元銀元,只求吳佩孚東山再起,助日方掌控華北。
依靠著這些武器,吳佩孚當時能夠拉起超過十個師的部隊,可以領導的武裝超過15萬人,即便不能夠擊敗蔣介石,也一定能夠牢牢割據北方。
面對這些條件,吳佩孚則是?端坐堂中,目光平靜,所有人都以為這個軍閥會做出他們早就預料到的決定,但是吳佩孚卻說,自己很崇拜戚繼光?,戚繼光當年消滅日本倭寇,換個角度來說,吳佩孚決定以民族大義為己任,于是他?淡然回應:
“我過去有槍何止十萬,有錢何止百萬,尚且失敗。天下事之成敗,決不在于槍炮金錢。況且,中國人家里的事,理應中國人來管。”
聽到吳佩孚這一番話,荒城二郎與秀藤大佐面面相覷,無功而返,吳佩孚的這一拒絕,奠定了其晚年抗爭的基調,也為他從軍閥到愛國者的轉變埋下伏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日本侵略者加緊拉攏失意政客,組建偽政權。北洋政客江朝宗耐不住寂寞,在日方鼓動下,出面組建“治安維持會”,江朝宗曾與吳佩孚共辦救世新教會,自以為有些交情,便登門邀請吳佩孚出山,擔任偽政權要職。
吳佩孚正在家中痛罵日本兵禍害北平民眾,聞聽江朝宗來意,怒火中燒,他滿面怒容,猛拍桌子,大吼:
“你個的,竟敢做此無恥之事!”
江朝宗被嚇得魂飛魄散,倉皇逃離。吳佩孚的衛隊揮舞五色旗,守護吳宅,吳佩孚顯然做好了跟日本人決一死戰的準備。
面對吳佩孚的這副態度,日軍大本營特務部機關長大迫通貞親自出馬,選中吳佩孚為“華北王”,試圖以軍費和武器為餌,拉攏其下水。
大迫通貞在吳佩孚的舊顧問、日本人?岡野增次郎陪同下,登門拜訪,滔滔不絕地宣揚“亞洲人治理亞洲”的理念,力邀吳佩孚擔負“興亞大任”。吳佩孚翻了翻眼皮,掐指念叨一陣,忽而開口:
“眼前大事,玄黃未判,不可不可。”
他又自稱精通“六丁六甲之術”,能“撒豆成兵,呼風喚雨”,甚至拋出一縷絲麻即可讓日本飛機墜地,大迫通貞聽得一頭霧水,翻譯官也無從下手,只得悻悻離去。
從現代的角度來說,吳佩孚作為一個軍閥,即便相信怪力亂神,但也不可能真的相信撒豆成兵這種不切實際的東西,他之所以這么回復日本人,是因為他深知,自己的舊部如齊燮元已因耐不住清貧而投靠日方,擔任偽京津衛戌司令。若自己稍有松動,便可能被日方利用,淪為傀儡。
但是他如果表明出非常激烈的反抗態度,對當時的抗日局面并不利,他要想一個更有效的辦法,把抗日工作最大化。
所以決定裝瘋賣傻。
1938年,土肥原賢二接任日本特務機關長,專門成立“北平吳氏工作室”,制定了拉攏吳佩孚的詳細方案。土肥原親自登門,擺出“禮賢下士”的姿態,懇請吳佩孚“救日本”。
吳佩孚淡淡一笑,回應:
“自身尚不能救,焉能救人?今日之問題,非誰救誰,而是如何救。”土肥原精心設計的說辭,被吳佩孚輕描淡寫化解。
第二次拜訪,土肥原改變策略,提議吳佩孚出面“調停中日和平”。吳佩孚聽出其中圈套,順勢應道:
“若要調停,請貴國天皇與我國蔣公雙方來電,邀我出任。”
土肥原啞口無言,只得轉移話題,閑談幾句后離去。
第三次拜訪,土肥原針對吳佩孚渴望重返政壇的心思,以高位誘惑:
“請玉帥擔任原職,維持日中民族問題。”
吳佩孚沉吟片刻,回應:
“若要我出山,貴國軍隊須全部退出中國,包括東北在內。”
這一條件令土肥原無從應對,拉攏計劃再度受挫。
土肥原不甘失敗,唆使日本浪人收買失意政客,偽造輿論,宣稱“吳佩孚已同意就任偽綏靖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也是在土肥原賢二出此攻心辦法的時候,吳佩孚決定將計就計,土肥原賢二以為裹挾著吳佩孚,吳佩孚就沒有退路了,于是土肥原見縫插針,提議吳佩孚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
吳佩孚欣然應允,心中已有了對策。
1939年1月30日的記者招待會,吳佩孚當眾揭穿日本人的陰謀,他不僅公開揭露日方偽造講稿,還以三條件明確立場,令土肥原的陰謀徹底 徹底破產。
此事過后,日本人把吳佩孚看作眼中釘,肉中刺。
在1939年汪精衛投靠日方的時候,還有日本人試圖推行“汪吳合作”計劃,汪精衛也派人與吳佩孚洽談,但是吳佩孚斷然拒絕:
“在日人扶持下救國,實乃亡國,我絕不與之同流合污!”
汪精衛不死心,親自致信,吳佩孚從容應對,毫無妥協。
6月26日,汪精衛飛抵北平,多次約見吳佩孚,均被吳以各種理由推辭。汪精衛在北平停留半月,始終未能與吳佩孚面談。臨行前,汪精衛再次派人勸說,吳佩孚拍案而起:
“誰與汪精衛合作,此人必卑鄙!”
他手書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交予使者,羞得來人無地自容。
吳佩孚還改編岳飛《滿江紅》,贈予抗日的舊部曾綺:
“甲午恥,猶未雪。民國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扶桑魔窟。壯志饑餐島夷肉,笑談渴飲倭奴血。”
此詞被譜曲,傳唱于華北軍民間,極大鼓舞了士氣。
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吳佩孚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39年12月,吳佩孚因牙疾暴卒,死因蹊蹺。
當時吳佩孚因為一顆骨渣引發牙疾,而?日本醫生伊東“拔牙”后,吳佩孚病情卻?急劇惡化,喉頭發炎,水米難進,12月4日,川本與軍醫處長石田、偽京津衛戌司令齊燮元到吳宅“治療”。
石田用手術刀探入吳佩孚口中,吳佩孚突然大叫一聲,氣絕身亡,時年66歲。
吳佩孚之死引發社會嘩然,而?輿論一致認為日方因拉攏無果而蓄意謀害。
對此,很多曾經把吳佩孚當作軍閥來批評的人,都為這個身處北京,但卻一直沒有投降日本人,甚至還公開抗日反日言論的將軍感到惋惜,而蔣介石親發電報,表彰吳佩孚“足為我國軍人模范”。
同樣的,我黨發言人董必武也?撰文:
“吳有清廉名,比較腰纏萬貫的軍閥,難能可貴。”
1940年1月24日,吳佩孚出殯,數萬人送行。
1946年,國民政府在北平為其舉行國葬,蔣介石委派李宗仁主祭,吳佩孚被安葬于北京玉泉山腳下。
吳佩孚也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他雖然暴斃得莫名其妙,也曾經做過令人厭惡的軍閥,但他最后,沒有違背自己最初的選擇,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