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去香港買點藥”,你腦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現出:馬百良、余仁生、保心安,還有琳瑯滿目的中成藥、保健品、膏貼……
仿佛不從藥房帶幾盒藥回家,這趟行程就不算完整。更別說,親戚朋友的代購清單早已排成了Excel表格,一腳踏進香港就直奔藥房,已經成了很多游客的默認操作。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畢竟在不少人心里,“香港藥房”這四個字幾乎等同于“放心 + 正品 + 療效”。
這種品牌信任的慣性思維,確實幫香港藥品行業建立起了長久的良好口碑。
然而如今的情況,
早已不是當年那般單純。
如今,在香港買藥,光看是不是“香港品牌”已經遠遠不夠了,更重要的是,你得學會分辨:你手里的到底是真貨、假貨,還是最具迷惑性的那種——影射貨...
香港藥品市場亂象,早已有端倪。
今年3月,香港媒體披露了一起令人震驚的事件:市面上大量打著“香港大藥房”的品牌,實際上是內地生產、貼牌包裝,再假冒為香港本地藥房產品!
來源:HK01
這些產品不僅印上了虛假“香港地址”,甚至還借用了屈臣氏等百年老字號的品牌故事,包裝做得像模像樣,乍一看與正品無異。然而,它們既無合法注冊編號,也查不到真實廠商。
好在江西、廈門等地監管部門已介入,查封部分生產線。但這也再次提醒我們,在香港買藥的第一步,就是擦亮眼睛,避開那些披著“香港外衣”的山寨品牌。
來源:星島頭條
然而,這還遠遠不是終點...
真正讓消費者頭疼的,
是所謂的“影射貨”!
不少內地游客在小紅書上吐槽,自己在香港藥房花了大價錢,結果買到的并非正品,而是一種灰色產品——介于保健品與藥品之間,既不算假藥,也不是經過審批的中成藥。
更氣人的是,就算當天發現問題、當天拿著小票回藥房,也根本換不了。店員的回應冷冰冰:“我們一概不退不換。”讓人當場啞口無言。
來源:小紅書
這種影射貨外觀看起來幾乎與正品無異,包裝字體、顏色、名字都高度相似,只是品牌名稱稍作改動,并標注“香港制造”,卻查不到任何備案信息。
最關鍵的是,價格比正品便宜一大截,看起來像是“撿到了便宜”!
比如馬百良的安宮牛黃丸,正品售價高達2880港幣,而在旺角某藥房,影射貨只賣1380港幣,包裝幾乎一模一樣。
來源:HK01
不少市民和游客根本無法分辨。
記者街訪了14位消費者,幾乎所有人都誤以為那是“副牌”或“舊包裝”。更讓人憤怒的是,藥房店員在銷售時不僅不會提醒,反而會主動抬高影射貨的功效,貶低正貨的必要性。
有網友指出,店員在推銷過程中甚至會說:“這款效果一樣,又便宜,何必花冤枉錢買正品?”
而當消費者質疑或要退費時,他們又輕描淡寫地說:“就當保健品吃吧,反正吃了沒事就行。”
來源:HK01
事實上,一旦你發現上當,藥房普遍拒絕退換。
給出的理由幾乎千篇一律:“食品類不退換”“開封了不能退”“又沒說它是正品”等等。只要你掏錢的一刻起,就等于默認接受了“概不退換”的潛規則,失去了選擇權和維權空間。
更復雜的是法律監管也很難介入。因為影射貨多被劃入“保健品”或“食品”范疇,無需中成藥注冊編號,自然也不在香港衛生署的藥品監管范圍內。
只要商家不明說自己賣的是“藥”,就能游走在灰色地帶,合法售賣,毫無壓力。這使得影射貨幾乎成了無法可依、難以查處的“合法騙局”。
來源:HK01
馬百良藥廠店長透露,這些影射貨幾乎是“打擊一批,馬上換包裝再賣”的死灰復燃型商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