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第12屆“重慶大學建造季”學生建造競賽活動在磁器口后街舉辦,來自重慶9所高校的建筑相關專業大學生,以“非遺文化與空間融合”為主題,使用木頭等材料,設計并動手修建了27個造型各異的“腦洞建筑”。
競賽現場,重慶大學一團隊帶來了名為“赤璇廊”的作品,同學們利用黃色和紅色的木質方框,構建出了一個圓拱形狀的長廊。
“我們的設計靈感來自榮昌折扇,根據折扇扭動的‘旋律’,根據自己的構想,設計制作了這件暖色調長廊的模型。”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大一學生董晴介紹,作品用多個木質方框拼制而成,外面看起來是方的,但內里的廊道卻是圓的,契合“天圓地方”的傳統文化。
董晴說,設計的難點在于建筑部件的固定,大家從早上8點鐘開始,花費了很多時間來進行每個部件的固定。“參加這樣的競賽,可以開發自己的想象能力,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可以在團隊伙伴之間的磨合中學習到很多團隊精神!”董晴說道。
來自白俄羅斯的留學生安娜,也是團隊的成員。“這樣的比賽可以鍛煉我們的實踐能力,并且讓我更多地接觸到了非遺等中國傳統文化。”安娜說,自己正是因為太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才來到中國留學。
“中國的傳統建筑真的太美了,我特別喜歡那些傳統建筑的屋頂構造,總能給我各種各樣的驚喜。”安娜說道,除了傳統文化,她也特別喜歡中國的美食!
同樣是靈感來自榮昌折扇,參加競賽的另一支團隊則帶來了設計思路完全不同的作品“疊影風廊”。團隊認為,榮昌折扇歷經百余道工序制作而成的竹骨扇架,體現了“疊”字,而“風”才是折扇的靈魂,在“廊”的空間里流動。
因此團隊帶來的建筑主體采用了壘疊和螺旋結構,以木質榫卯結構連接,讓建筑立面呈現出折扇開合的虛實變化。光可以從臺階縫隙中穿過,留下千萬疊光影。
本次競賽由重慶大學、重慶市規劃局主辦。這些競賽作品將在磁器口后街開放參觀一周,感興趣的市民可以自行前往免費觀看。
上游新聞記者 宋劍 周本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